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作者丨go姐

來源丨Mamago



最近朋友吐槽每次帶兒子去選玩具,他都喜歡選粉紅色的小家電(過家家那種)。

“不好好去男孩區,總跑女孩區挑玩具!”

隨後,她給我展示了孩子選好的一個小微波爐,粉白拼接,特別卡哇伊。

“這個?男孩也可以玩啊。”我忍不住說。

“可以玩,但那也該選個藍色的吧。”她說。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其實一直以來,為了摸底加上提前預設玩具種類,Go姐也經常去逛各種玩具城,發現裡面的色彩分區還是打上了性別的標籤。

比如這種: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可以說,很多玩具櫃檯的性別“偏見”還是很嚴重的。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女孩的玩具大部分都是粉色系,主打迪斯尼公主和芭比娃娃過家家,而男孩的藍色居多,主打星戰,海底小縱隊和交通工具類的玩具。

這讓Go姐不禁想起了一部前幾年的BBC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No More Boys and Girls)。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來自英國的醫生Javid Abdelmoneim,為了探究這種性別偏見的形成原因及改變方法,決定到英國一所普通小學裡做個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群七歲的學生,Javid會在他們所在的班級進行為期五週的課程干預,然後穿插一些測試。

測試的結果還是在情理之中的:

男孩被鼓勵玩構造玩具,促進了他們對空間的感知。而標榜為女孩的玩具,多和家庭生活有關。這也清晰地反映了成人社會性別的不平衡:理工科行業是男人的行業,而女人是照顧孩子的首要責任人。這是對天份和潛能的浪費。

而有研究表明,在三個月裡集中玩俄羅斯方塊的女孩們,空間認知能力提高了。根據實驗後的大腦掃描圖像來看,她們的大腦中的一部分結構發生了變化。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男生由於大腦已經提早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在課堂上會表現得比女孩子更為熟練。這種熟練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也會使得他們會越來越喜歡理科。

這種差距可能會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女孩,在未來,“被排除在需要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相關能力的行業之外。”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紀錄片裡也有些很有意義的思考:

比如,七歲孩子如何看待男女間的差異呢?

從他們的回答裡可以總結出來,女生認為「男生更厲害,因為他們更強壯」,並且把自己和「漂亮」、「裙子」、「口紅」等詞聯繫在一起。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而另一邊,男生則認為“男人更容易成功”。

被問到為什麼覺得“男孩比女孩聰明”的孩子,思索片刻之後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因為他們簡簡單單就當上總統了,不是嗎?”

僅僅七歲的孩子,已經給自己設了這樣的“限制”。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對於這種偏見的形成原因,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是由於大腦的差異產生的結果。

但在紀錄片裡,英國神經成像的頂級專家之一Gina Rippon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結構幾乎沒差別。

並且在Gina看來,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它可以被重新塑造和改變。

“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和社會、經歷、成長緊密相關,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之處,並非天生註定,而是因為這些如飢似渴的大腦降生於世之後,這世界就開始鋪天蓋地向它灌輸男女有別,粉藍分化。”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就像教室裡的衣櫃,被劃分成一男一女

老師對女生的稱呼往往是“親愛的”、“小甜心”,而對男生則是“夥計”、“兄弟”;男生的書籍總是關於超級英雄,女生則是童話……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仔細想想,其實,不是大腦決定了男女有別,是社會先塑造了孩子的大腦,然後人們再用學習過的大腦來證明男女有別。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孩子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基於經驗的,處於吸納的階段,但周圍已經按照之前的方式存在了太久,人們意識不到一些帶有性別成見的細節全都在無時無刻地不被孩子的大腦學習。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玩具開發腦部不同的區域,比如樂高和機器人,更多被認為是男孩子的玩具。男生們更早接受了數學和科學方面的鍛鍊,在面對課堂的時候顯得更為熟練,這又會形成正向循環讓他們看起來越來越喜歡數學和科學。

好像真的是這樣,至少在Go姐淺薄的成長經歷中,如果女孩對數學和理科學得風生水起,就會打心眼裡佩服,覺得她們很厲害。在女生則相反,因為她們一開始拿到的玩具更可能是洋娃娃和公主裙。想象思維和情感力比男生好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是我們的大腦讓男女一樣,但也是我們的大腦讓她們的差異越來越明顯。

為了更明顯地探究這其中的關係。Javid在紀錄片裡「使壞」,他找來男寶寶穿上女孩的衣服,給女寶寶穿上男孩的衣服,再讓大人們去負責照顧小孩。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面對看上去是女孩子的男寶寶,大人們都給「她」挑選了娃娃之類的玩具,而面對看上去是男孩子的女寶寶,大人們給「他」挑選了機器人之類的玩具。

受到採訪的其中一個大人,在得知他們倆互換了男女身份之後說道:“我們教育孩子,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要的樣子,但我們還是把某個身份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一次實驗讓很多成人吃驚,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可能的事實,不是孩子自己在選擇性別,而是大人們在塑造孩子的性別。

更遠一些看,它預示著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他們首先面對的不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而是成為某個性別的既定道路。

自從《小美人魚》開始,迪士尼的公主形象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純粹的弱小無助。

別給男孩玩粉色玩具,女孩最好多玩過家家?

梅莉達拿起弓弩,改寫自己的命運;茉莉公主逃婚,靈魂發問“為什麼我不能成為國王”;木蘭不聽父親命令偷偷從軍……

他們都變得勇敢無畏,打破了“公主都是柔弱的,需要被照顧”這種刻板印象。

這樣真的很酷。

最後,還是用多年前樂高的一封致家長來信作為結語:


To Parents 致家長

The urge to create is equally strong in all children. Boys and girls.

所有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創造慾望,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

It’s the imagination that counts. Not skill. You build whatever comes into your head, the way you want it. A bed or a truck. A dolls house or a spaceship.

想象力,比技能更重要。你按你想要的去建造。造一張床,或一輛卡車。一棟娃娃屋,或一艘太空船。

A lot of boys like dolls houses. They’re more human than spaceships. A lot of girls prefer spaceships. They’re more exciting than dolls houses.

很多男孩喜歡娃娃屋,他們覺得娃娃屋比太空船更溫情。很多女孩偏愛太空船,她們認為太空船比娃娃屋更讓人興奮。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put the right material in their hands and let them create whatever appeals to them.

最重要的是,把合適的玩具放在他們手裡,讓他們創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LEGO’s Note to Parents from 1974

——1974年樂高致家長的答覆

最重要的是,把合適的玩具放在她們手裡,讓他們創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