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開放銀行:開放服務,敬畏風險

《金融博覽•財富》|開放銀行:開放服務,敬畏風險

當前,開放銀行無疑是一個熱門話題,包括從開放銀行的歷史到當前現狀,從前沿的理論創新到國內外的實踐總結,從國有銀行的探索到城商行的應用,從開放數據的範圍到監管規則的標準等,都一直在被熱議並付諸實踐中。

如果說2018年被業內視為開放銀行元年,就如“蓓蕾初開”,芳香四溢,前景無限,那麼,2019年的開放銀行則進入到“百花齊放”的階段,不論是學術界的理論爭鳴,亦或是各種類型商業銀行的實踐成果,都將開放銀行推向新的高潮。2019年,開放銀行不再停留於理論和概念的層面,而成為一條銀行業轉型突圍的實踐路徑。

開放銀行是在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數字化轉型提速的背景下,傳統商業銀行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金融脫媒、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等的衝擊,而主動作出的自我變革;也是伴隨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商業銀行為更好地融於產業生態、服務實體經濟,而主動作出的關鍵抉擇。簡而言之,開放銀行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商業銀行不再如過去般“坐商”,而是主動去“行商”,主動去把握客戶需求,融入產業生態,在生態體系中彰顯金融服務的獨特價值,用主動開放、主動融入的積極姿態,為服務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活水”。

其實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是金融科技和網絡金融發展的更高階段,也是金融科技和網絡金融從量變向質變飛躍的表現形式。回顧銀行業務發展歷程,從封閉的櫃檯網點,到自助的ATM、電子銀行,再到拓展行外客戶的直銷銀行、互聯網銀行,再到今天服務線上線下、行內行外、公司零售等全網用戶的開放銀行,銀行業經歷了從渠道向平臺,再到開放銀行新生態的跨越。

本質:開放服務

銀行業本身是服務性行業,各商業銀行也一直致力於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論是傳統的網點、ATM機,亦或是電子渠道的手機銀行、直銷銀行,都是為了更方便地為客戶提供存貸匯等金融服務。開放銀行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業態,通過API/SDK等技術手段,打破過去銀行之間、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壁壘隔閡,使得金融服務能夠跨越時間、空間、行業等多重因素,在客戶需要時,主動觸達客戶,無需客戶到網點櫃面或者下載手機銀行等APP,因而開放銀行的形式是接口的開放、數據的開放、用戶的開放,但究其本質,是開放服務,特別是賬戶服務、用戶服務等的全網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們所講的開放銀行,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與過去的“接口銀行”、銀企直聯等有著顯著的區別。開放銀行是銀行業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所作出的戰略選擇,包括業務的開放、數據的開放、能力的開放、用戶的開放等,其範圍和廣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早期的“接口銀行”,而銀企直聯更像是開放銀行業務實踐中的一個“點”。

通過開放銀行使得金融的覆蓋客群更加多樣、範圍更加全面、金融服務更加綜合,客戶(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服務(特別是綜合金融服務)可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某種意義上,開放銀行也在推動著普惠金融的發展。

“底氣”:綜合實力

既然開放銀行的本質是開放服務,而銀行業本身又是產品和服務高度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行業,各家銀行都在千方百計築牢自身的“護城河”,特別是想盡辦法來創新產品、讓利於客,以求能夠留住客戶、增強黏性。那麼開放銀行時代,開放的底氣何在?從國有銀行的開放銀行探索,到城商行的開放銀行實踐,它們具備一些共性的特徵——抓住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主動求變,敢於探索。

筆者認為,商業銀行開放的“底氣”,來自綜合實力,可謂當風借力與厚積薄發。

所謂當風借力,一方面是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浪潮,互聯網本身追求開放式、無邊界、融合化,銀行業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抓住機遇,乘風破浪,開放是時間問題,早準備、早開放、早融入、早受益。另一方面也是銀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已達4000餘家,供給比較飽和,服務高度同質化,同時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金融脫媒日益加劇,不跟隨大趨勢,不進行自我革命,閉門造車、抱殘守缺,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所謂厚積薄發,主要是銀行內部的積累與聚變。打造開放銀行,需要戰略、組織、架構、文化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既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謀全局、謀大勢;也要有適配的組織保障,執行有序,獎罰分明;還要有堅實的系統架構支撐,金融科技時代,技術架構的作用愈發重要,打造開放銀行,必須有柔性開放的系統架構。此外,還要具備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員工敢於創新,公司鼓勵試錯,建立容錯機制和獎勵機制,鼓勵全員微創新,營造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

譬如百信銀行,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基因優勢,同時具備戰略的前瞻性、組織的敏捷性、架構的開放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在發展戰略方面,成立之初就明確要成為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智能驅動輕型發展,致力於打造“O+O”(線上+線下)和“B+B”(商業+銀行)模式的智能普惠銀行;在組織方面,除了提出構建開放共生型組織的全新理念之外,還打造了百信銀行的“特種部隊”——智能科技群組,探索將金融科技能力開放給行業;在系統架構方面,成立之初就明確,要以金融為主導,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搭建全新的開放網絡金融平臺,目標是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金融生態;在企業文化方面,鼓勵全員創新,先後組織了首屆創新大賽、黑客馬拉松活動等,在創新基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全行創新的濃厚氛圍。

《金融博览•财富》|开放银行:开放服务,敬畏风险

關鍵:敬畏風險

開放銀行是銀行業發展的一種業態,銀行業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不論業務形態如何改變,經營風險的本質不會變化,敬畏風險的初心不能忘卻。

開放銀行的“另一面”,是開放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目前監管層尚未出臺開放銀行的有關監管規則,業內對數據的開放範圍、數據的安全性、客戶信息的保密性、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以及開放接口的標準化等還沒有規範,對於如何開放、開放什麼等均沒有標準的定義。第二是開放銀行業態下,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交融,金融是強調風險管控的,非金融是強調客戶體驗的,需要尋找體驗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點,同時風險容易在金融系統內以及系統外交叉傳染,影響範圍大,且環節較多,參與主體較多,流程比較難以控制。第三是金融業務本身同質化,開放銀行後,銀行的個性化特色、品牌優勢等均面臨挑戰,特別是對中小銀行而言,開放銀行後自己的“護城河”在哪裡?特色化服務如何體現?品牌知名度如何破局?核心優勢如何凸顯?

因而對於開放銀行存在的潛在風險,要高度重視,開放不可怕,關鍵是開放後如何應對可能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既需要監管部門儘快制定相關標準,也需要各家銀行統籌規劃,分清主次,權衡利弊。

未來:無限可能

開放銀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和銀行業經營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業態,隨著5G時代的到來,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開放銀行將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也會吸引更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非銀金融機構等參與進來,共同推動開放銀行進入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此外,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監管部門對於開放銀行等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也更加重視,如央行剛剛發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

相信未來有關開放銀行的監管標準,如開放數據的範圍、法律權屬等明晰後,開放銀行將迎來更加規範化、標準化發展的新階段。當然,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開放銀行可能也是銀行業創新發展的一個階段,未來的金融服務只會更加簡單、便捷、無界、無感。我們有理由相信,開放銀行的未來,是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