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最近,一檔名叫《演員請就位》的綜藝,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雖然目前只播出了三期,但是圍繞節目的話題和熱搜就沒有間斷過。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導演,演員,助演嘉賓輪番上熱搜

這檔節目能如此受關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引起了大家對於演員演技的一次全民性討論,而且和之前的演技比拼類節目有所不同,《演員請就位》的“含導量”很高,也就是說,節目組突出了導演對於演員的重要性。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我們也常常發現,同一個演員在不同戲裡,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表演狀態。遇到合適的戲,那演技便是渾然天成;反之,從影帝影后瞬間淪為金酸梅獎的主角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實際操作中,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有的導演,對和演員打交道並不感興趣,而是出於對自己鏡頭語言和故事情節的絕對自信,認為演員就是導演“發號施令”的對象,要求的是演員對導演的絕對服從。

這其中的代表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大導演希區柯克,他關於演員的著名言論是:“凡是演員都是牲畜”。這一論調遭到了很多演員的抵制,然後他換了一種更委婉的說法:演員是道具,是色塊。希區柯克認為,話劇中是存在演員的,因為在舞臺上的演出過程是脫離導演控制的。但是電影不是演出,它是製作。導演可以隨時叫停,以拍一百個備用鏡頭。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導演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


這是“自戀”導演的“狂妄”之語。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導演確實是演員的“掌控者”。電影是蒙太奇的,具有“欺騙性”的藝術,整個影片呈現效果的話語權在導演手中。

而演員,更多是時候,就是“被選擇”,角色,戲份,拍攝角度,景別,情緒等等,需要演員被動接受。

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對演員的“調教”就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在一部電影有限的時長和戲份中,給到演員充分的發揮空間,讓演員既能和角色融為一體,又能展示出演員的個人魅力,也是導演功力的體現。因為這要求導演在考慮到影片各個方面的同時,如劇本,鏡頭,燈光,臺詞等等之餘,還要拿出額外的心力去引導演員。

如果聽導演的話,配合導演是演員的基本自我修養,那懂得“調教”演員,就是導演的進階自我修養。

而好的演員,也需要被導演“逼”一下,才有可能出現驚豔的效果。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導演的“調教”成果。


被雕琢的璞玉


這一類演員,本身擁有極高的天賦,但是因為過於年輕,或者對錶演還沒有形成全面的理解,他們的潛力還有待被髮掘,是一張充滿無數可能性的白紙,是一顆可以變成明珠的璞玉。

此時,出現了慧眼識珠的導演,讓這些演員自身的天賦得到了開發,避免了“暴殄天物”的情況發生。而他們的演技一旦開竅,得到了釋放,之後的表演生涯便是“大殺四方”,成為金字塔頂端的演員。

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四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這些極具含金量的獎項足以說明,張曼玉在當演員這件事情上,是極具天賦的。

然而,璞玉也是需要被雕琢的。張曼玉早期的電影畫風,與後來的影后風采還是有不小差距。1983年港姐亞軍出道的張曼玉,早期的“傻白甜”少女人設,總是給人一種嬌憨的感覺。甜則甜矣,但缺乏靈魂。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張曼玉最早期的電影畫風

自從遇到王家衛,張曼玉的表演,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1988年的《旺角卡門》,是王家衛的處女座,而張曼玉在王家衛的鏡頭下,似乎也突然學會了演戲。雖然還帶著些許稚嫩,但是已經將一個青澀單純、溫柔多情的阿娥表現得淋漓盡致。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旺角卡門》中的張曼玉,學會了用眼神,而不是面部肌肉誇張的拉扯演戲

從這部電影開始,張曼玉的表演已經完全脫離了她早些年出演的喜劇片中咋咋呼呼的傻妞形象。

張曼玉自己也說過:在王家衛之前,做演員對我而言就意味著反應,毫無原因地狂喊,像孩子一樣哭、蹦蹦跳跳。而拍《旺角卡門》時,我要尋找感情的深入點。從這開始,我就開竅了。我也決定將拍電影作為自己的事業。”

第二年(1989年),開竅的張曼玉又和另一位大導演關錦鵬合作《人在紐約》,這部電影也讓張曼玉首次獲得了金馬獎影后。從此,“曼神”便一發不可收拾,影后拿到手軟。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從上到下,依次是《阮玲玉》,《甜蜜蜜》,《花樣年華》


被譽為華語影視圈從未拍過爛片的張震,可以說是“活生生”,“血淋淋”被名導楊德昌“逼”出來的演員。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1990年,年僅14歲的張震,在父親,也是臺灣著名演員張國柱的推薦下,進入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組,出演男主“小四”。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張震

那時候的張震對錶演還很懵懂,就“有幸”在人生第一次拍戲時,遇到了素有片場“暴君”之稱,向來以“不達拍攝目的不罷休”的楊德昌,楊導給張震好好的“上了一課”。

楊德昌在片場,動不動就會罵出五個字來(具體哪五個字,小編就先和諧了),甚至直接大喊:“張震,出來,我們兩個到外面單挑吧!”。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楊德昌導演(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私下是很隨和的人

電影中,有一場戲是小四目睹青少年黑幫火拼,在黑暗的倉庫裡發生了兇殺。楊德昌需要一個小四震驚到呆滯的表情。那天一到片場,他就藉故把張震臭罵一頓,扔進一個小黑屋關了半小時。等到張震被放出來,攝影機燈光全部到位,開機就拍。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張震回憶“童年陰影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這個“驚呆”了的表情,是導演為張震“處心積慮”營造環境的成果


到了全片的高潮,最後小四殺死女主小明那場戲拍攝時,張震已經不太能分清電影和現實了,他一度非常難過,以為楊靜怡(小明的飾演者)真的被自己殺死了,開始大哭。拍攝現場的機器都停止了,他的哭聲還久久沒有停歇。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張震就像當時小四的心境一樣 不知所措的站在那裡 看著小明倒下​

正是這樣的“折磨”,成就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華語片之光的影史地位,也讓張震的演員生涯有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高起點。

同樣讓人羨慕的,還有“謀女郎”章子怡。1998年,還在讀中戲的章子怡因被著名導演張藝謀選中,出演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女主角(招娣)而聲名鵲起。章子怡也憑藉這部處女座獲得第二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章子怡

​1999年,在張藝謀的力薦下,章子怡加盟了李安導演的武俠大片《臥虎藏龍》,成就了一代影后之路。


遇見伯樂 一戰成名


這類演員出道早,演技好,卻一直沒有遇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從而一直遊離在影視圈主視覺之外。而一個伯樂導演的出現,則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一個適合他們的角色,讓他們終於一戰成名。

雖然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不過晚,總好過沒有,而厚積薄發,大器晚成也不失為另一種痛快。

1988年就進入演藝圈的張家輝,摸爬滾打20年,一直不溫不火。2008年,林超賢導演的《證人》成為了他的“翻身”之作,憑藉該片,張家輝獲得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46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雙料”影帝。

幾年之後,同樣是林超賢導演的《激戰》,則再一次把張家輝送上了影帝的“寶座”。這種知遇的伯樂,真是請吃幾頓火鍋都不為過啊。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領獎的張家輝 難掩感激之情


張涵予,1983年出道,跑了多年龍套,戲紅人不紅,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集結號》的上映,是張涵予演繹生涯的重大轉折。

這部馮小剛執導,可以說是為他“量身定製”的電影,終於讓張涵予體驗到了“一夜爆紅”的感覺。《集結號》讓張涵予拿下了包括第45屆金馬獎在內的5個影帝。

張涵予也由此成為了內地硬漢派演員的代表,從此片約不斷。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張涵予在《集結號》中飾演連長谷子地

甯浩導演的《瘋狂是石頭》,也讓在影視圈伏蟄多年的黃渤一戰成名。

黃渤在影片中並不是男一號,但是他卻憑藉自己風格化的表演,和甯浩黑色幽默的電影風格完美結合,成為此類電影演員的不二人選,找準了自己的戲路,成功脫穎而出,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和甯浩的“黃金搭檔”。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黃渤貢獻了《瘋狂的石頭》中很大比重的笑點


曇花一現的驚豔


這類演員先天條件好,也頗有靈氣,因此被大導演選中,出演電影中的重要角色。經過導演的“調教”,果然一鳴驚人,驚豔全場,從而被寄予厚望。

可不曾想,這個巔峰就此定格,自此以後,都是在走下坡路,之後的作品更是江河日下。

《金陵十三釵》的女主玉墨的演員倪妮,是導演張藝謀花了三年時間選擇和培養出來的,從儀態到說話方式,再到眼神,張藝謀一點一點的將倪妮打磨成了玉墨,讓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一個風情萬種的秦淮河女子。一顰一笑,都牽動人心。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金陵十三釵》裡風華絕代的玉墨​

如此高的起點,讓觀眾們相信倪妮可以一鼓作氣,成為一代大女主。不過沒想到,後續的發展中,倪妮將她所有的美貌和氣質,都揮灑在了拍照中。在演技和影片質量上,都差強人意。

倪妮演起各種換湯不換藥的小妞電影(以女性為目標觀眾的電影,同時從內容來看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愛情片)。可惜她的氣質和風格在這些電影中又得不到體現,還和自己的定位出現了割裂。因此現在戲路越來越窄,已經很難找到當年玉墨的風采。

出道即巔峰,巔峰就下墜的另一個代表,是黃聖依。2004年,年僅19歲的黃聖依出演周星馳電影《功夫》,飾演那個一抬頭,一流淚就能融化人心的啞女,在星爺鏡頭的加持下,讓觀眾眼前一亮。

黃聖依是那幾年最被看好的女演員之一,觀眾們相信能在大屏幕,有如此眼神表現力的演員,今後應該會大有作為。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經得起大銀幕檢驗的 一張靈氣十足的臉


​可惜,《功夫》之後,黃聖依幾乎再無可以稱得上優秀的影視表現。再一次獲得全民性的討論和熱度,竟然是在14年後的《我就是演員上》上的一番如同“鬧劇”般的表演。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與上兩張圖的氣質 判若兩人


​湯唯是演藝圈出了名的愛惜羽毛,從當年接受採訪時要把最喜歡吃的菜從紅燒肉換成香菇菜心,就可以看出其對於自身形象的呵護程度。只可惜,離開了李安導演的湯唯,回不到王佳芝時期的巔峰了。

2008年的《色戒》,李安石破天驚,湯唯橫空出世。在李安的鏡頭下,湯唯的臉和身體,都展現出了極大的魅力。

李安自然功不可沒,他花了很多精力去給缺乏表演經歷的湯唯講戲,而湯唯表演經歷的缺乏,稍顯稚嫩又故作成熟的姿態,又正好與王佳芝這個人物的心境和遭遇相得益彰。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從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到“兒戲化”的假扮貴婦再到糾結在愛恨之中的成熟在李安的鏡頭下


​因此,之後的湯唯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達到這個高度。因為時空已經發生了變化。湯唯之於王佳芝,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而李安精準的抓住了這個機會,並將其完美髮揮。

還有一些演員,是大家心目中,演技不過關的“爛片專業戶”。然而,他們如果“落”到好導演手裡,也能有難得一見的好表現。

比如《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飾演銀睿姬的楊穎,她很好的詮釋出了一代花魁的美豔風情。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神都龍王》裡的楊穎


​不過,這傾國傾城的背後,是導演徐克,以年過花甲之身親自上陣,為楊穎示範,應該如何“魅惑”,“勾引”男人。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徐克的眼尾,透露出了一絲媚態


​說來也巧,楊穎的丈夫黃曉明出演爛片的經歷也是常年被人“口誅筆伐”,唯有一部《中國合夥人》為他掙了一口氣。

好演員都是“逼”出來的

《中國合夥人》中的黃曉明


陳可辛導演在電影中,發掘出了黃曉明“清爽”的一面,成為了黃曉明為數不多的電影代表作。



結語


好導演和好演員,是互相成就的,然而,這種成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很多時候,即使是同樣的導演和演員,也並不能複製曾經的驚豔。可以說,導演和演員之間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是一門玄學。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好導演是好演員的前提。只有在一個劇本和劇組氛圍都恰當的環境下,演員的演技才能有所發揮。要不然,好演技也沒有用。甚至可能還會在一部爛片裡面,因為演的太好,而顯得格格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