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曾營建過無數傳統建築,至今仍有263885處散佈中華大地。它們中的大多數或建於平地,或建於坡度相對較緩的山地。而在大約1500年前,山西北部的群山中卻出現了一座“空中樓閣”,兀然“懸掛”於崖壁之上,人稱“懸空寺”。

樓閣的上方是危危巨巖,遠古海洋沉積形成的石灰岩層理清晰,如陣列般排列整齊,斜刺天空,形成地質學上的“單斜構造”。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下方則是一條時常氾濫的河流,夏季驟然而至的雨洪裹挾著泥沙碎石,不斷沖刷山谷。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直到現代,人們才在上游修築水壩,形成了一個1330萬立方米的水庫,將洪水之災逐漸消除。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恆山水庫,1960年建成,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

懸空寺就位於這樣的山水之間,其最高處的殿閣底部距離下方河谷約90米,相當於30層樓或自由女神像的高度。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懸空寺高度示意,此處為初建時的相對高度,後來因為河道淤積,相對高度降為60-70米

為什麼要在此處修建如此高度的樓閣?1500年前的古人,有著怎樣的想象力和智慧?

緣起

1500年前中國正處於分裂的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從草原南下,在北方建立北魏王朝,疆域直抵黃河以南。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它的都城平城(大同)位於山西大同盆地,四面山地環繞、峰嶺交錯。南部的恆山山脈尤為險要,最高峰天峰嶺海拔2016米,以其絕塞天險而被尊為北嶽。皇帝坐鎮天險之中,以兩條交通要道控制中原,一條縱貫山西,南抵幷州(太原);一條鑿穿恆山,連接華北平原。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道路由上萬士卒在恆山之中,日夜開鑿而成。浩大的工程遺蹟至今留存。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各種宗教也向都城彙集,皇帝與貴族的信仰左右搖擺。在道教的影響下,皇帝大量修建道教廟宇。五層高的天師道場在國都拔地而起,由國家祭祀的岳廟矗立於恆山主峰。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恆山北嶽寢宮,始建於北魏

而在佛教的影響下,他們又在大同開鑿雲岡石窟;在敦煌擴建莫高窟。當他們南下之時,則又把開鑿石窟的風潮帶到了洛陽,形成龍門石窟,中國的三大石窟居然都與北魏密切相關。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雲岡石窟第20窟,依照北魏皇帝形象雕刻

佛道爭奪信眾,皇帝貴族又傾力支持,這些都為建造更具想象力的寺廟奠定了基礎。它必須建於特別之處:展現特別的效果,令人特別地崇敬。懸空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修建

寺廟的建造者選擇了恆山腳下的一處山谷,山谷東側是主峰天峰嶺;西側是海拔1600餘米的翠屏峰;中間是桑乾河的二級支流唐峪河,山景、水景營造出仙境福地。連接國都與華北平原的棧道,又從山谷穿過,南北行人往來穿梭,既是“仙界”,又接近紅塵,堪稱寺廟的絕佳選址。但是如何才能將重達十數噸的寺廟懸掛到山體上呢?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首先它需要一組“掛鉤”。山谷西側翠屏峰的半山腰處並非直上直下,而是一處天然的凹槽,工匠們從高處懸下利用工具擴大凹槽,鑿出一個可以施展的平臺。再在平臺上鑿出巨大的石孔,石孔內大外小深達數米,“掛鉤”將在這裡安裝。而“掛鉤”本身也頗為奇妙,它選用質地堅硬的鐵杉木,並且用桐油長時間浸泡防腐防潮,最神奇的是木材的一頭預先打上了楔子,當這些木材插入石孔,楔子便會將木材撐開,恰好卡在內大外小的石孔內,等同於現代的“膨脹螺釘”。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這些木材超過2/3的長度深入山體,以岩石平臺為支點,每根可以承受數噸的重量,“掛鉤”便製作完成了。有了“掛鉤”之後,工匠們再次展開“懸空作業”。將建築材料運上山崖,再懸吊至“掛鉤”處。在半空中工匠們以“掛鉤”為橫樑,橫樑上設立柱,立柱上再搭梁、枋,利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樑架組合,將建築材料拼接為一體。類似搭積木一樣層層垛堞,一個完整的框架便成形了。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有了框架之後,屋頂、門窗、欄杆接連鋪設,一層層殿閣躍然而出。而在殿閣內部為了獲取更大的空間,工匠們向山體一側繼續挖掘出石窟,窟連殿,殿連窟形成木結構高空摩崖建築。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懸空寺的建築主體南北兩座閣樓正是這樣搭建完成,其中南樓高三層,長約8米,寬約4米,從低到高依次是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亦高三層,長約為7米,寬約為4米,最低層為五佛殿,樓中層為觀音殿,最上方為三教殿。於是包括寺院、禪房、佛堂、鼓樓、鐘樓在內的大大小小殿堂40間南北錯落排列。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殿閣之間則用棧道連接,後世更是加建為上下兩層棧道形成一個閉環,人們行走其上,樓梯或明或暗、曲折迂迴,有如攀登天梯。最終一個完整的懸空寺,一個形制毫不遜色於平地寺廟的懸空寺,便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堪稱奇蹟。

奇蹟

懸空寺的奇蹟,首先是力學上的奇蹟,它成功塑造了一種輕飄飄的“懸空"假象。只有深諳其中原理者才知曉其嚴密精巧的結構,令它相當穩固。而後世又在樓閣下方增設了數十根纖細的立柱,從而製造出另一種假象:彷彿整個建築都由這些顫顫巍巍的柱子支撐。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而實際上,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立柱並不承重,但是遇到極端情況,立柱相當於為懸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險,這讓懸空寺從一般的“靜定結構”躍升為能抵抗極端情況的“超靜定結構”。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據當地縣誌的記載,在最近的40年內曾發生過2次6級左右地震,而懸空寺依然挺立,這裡面就有中國傳統木構架樑柱體系以及下方立柱的功勞。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懸空寺旁的“壯觀”二字,傳說為李白所題,原跡不存,1990年重新以華嚴寺李白筆跡拓片摹刻,旁邊多出的一點喻意“比壯觀還多一點”

其次懸空寺的奇蹟也是選址的奇蹟,它的選址烘托了“懸空”效果,還為懸空寺增添了許多優勢。懸空寺倚靠的翠屏峰,山腰為一處天然凹槽,頂部自然向外延伸可以阻擋雨水沖刷,較高的位置又避免了洪水的侵襲。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懸空寺的陽光被山遮住

翠屏峰和天峰嶺之間形成港灣形山谷,起到避風港的作用,減少了風對懸空寺的侵蝕,就像慈母的雙手將它捧在掌心全方位地呵護。山體還為懸空寺遮擋了陽光,平均每天陽光直射時間只有2-3個小時,可以避免暴曬引起的木材風化。


把十數噸的寺廟掛到90米高山腰處,驚歎1500年前的古人智慧

請橫屏觀看,懸空寺建築群

經歷過1500餘年的風霜,懸空寺看盡了人來人往、雲起雲湧,歷經了王朝更替、星月沉浮。它在戰亂天災中屢經修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貌基本上是明清時期重建的遺物。正如建築學家羅哲文的評價:“一個仙山樓閣式的、藝術價值很高的組合。”這就是中國第一“空中樓閣”,來自1500年前的想象力。編輯/趙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