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23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發表消息,伊朗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共同出席了伊朗“思想-90”(Fakour-90)導彈批量生產開工典禮。根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的報道來看,這是一種與其在F-14戰鬥機上服役的前輩AIM-54不死鳥(Phoenix)相似的遠距離的,截擊性質較濃的導彈。而這種類型的導彈,目前世界上僅剩下中、俄、伊在研製發展。這三個國家發展這種類型的導彈背後的目的有何異同?這種導彈又將如何融入三國的作戰體系?本期《出鞘》我們就來談談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中國對於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其實起步非常晚,在2016年年底殲-16戰鬥機掛載那枚大到誇張的訓練彈出現在人們視野之前,中國從未拿出過一款功能和定位類似的導彈。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提出使用截擊機搭載遠程截擊導彈對蘇聯轟炸機進行截擊的時候,中國雖然有類似的作戰需求,卻沒有相應的硬件實力作為支撐。作為妥協,當時的人民空軍開始嘗試在蘇聯圖-4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造一款純火炮截擊機。不過這種被稱為圖-4P的重型截擊機在實戰中表現平平,很快便被放棄了。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長久以來遠距離截擊導彈的缺失也成了中國軍迷心中的一個“小遺憾”。因此2016年底殲-16掛載中國首款遠距離截擊彈亮相的時候也引發了一場“小轟動”。從外形上來看,殲-16掛載的這枚導彈與陸基的遠程區域防空導彈紅旗-9十分相似,鑑於其碩大的體量和細長的外形並不適合攻擊小而靈活的戰術飛機,所以基本可以判定其是中國的首款截擊導彈。雖然在此之前出現的霹靂-15也經常被誤認為是一款專用的截擊導彈,不過實際上霹靂-15代表的更是中距離空空導彈射程拓展的趨勢,與專用的截擊導彈並無太大幹系。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當然中國也不是完全沒有過對截擊導彈的嘗試。1958年中國向蘇聯引進了米格-19戰鬥機和部分相關技術,這其中就有米格-19戰鬥機搭載的K-5空空導彈。雖然這款導彈射程並不算大,但這對於此前僅有機炮可用的中國空軍來說,依然能夠勝任“截擊彈”這個角色。很快在K-5的基礎上,中國仿製出了一款名為霹靂-1的空空導彈,而此後霹靂也成為了中國空空導彈“唯一指定”的代號。不過同其原型K-5一樣,霹靂-1空空導彈實際性能和可靠性均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而表現不佳,因此中國此後的殲擊機也均沒有采用這一彈種。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相比於中國的截擊導彈,蘇聯無論是在接受這個概念,還是在實際的研製上都要早於中國很多。而蘇俄截擊導彈的代表作就是擁有“不死鳥斯基”之稱的R-33阿莫斯截擊導彈。1968年,為了應對美國諸如SR-71黑鳥偵察機、B-1B轟炸機和B-52轟炸機等大型目標的威脅,蘇聯上馬了米格-25截擊機的升級版計劃——米格-31。搭配米格-31截擊機使用的導彈項目就是後來的R-33截擊導彈。在競標中,信號旗設計局設計的產品-410導彈擊敗了其競爭者中標並獲得了K-33的工程代號。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1968年,兩枚K-33原型彈被生產出來用於飛機的掛載測試;1970年項目草案基本完成,K-33開始了大規模的測試。稍後的1972年,基於兩年來的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種種問題,蘇聯工程師們又對導彈的彈體進行了大幅度的重新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項目開發的延宕。不過預計搭載這種導彈的米格-31此時還處在設計階段,蘇聯人倒也並不著急。至1977年米格-31截擊機的工廠測試完成,K-33導彈已經準備好進行彈機結合測試了。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1977年3月26日,一架米格-31使用在K-33導彈擊落了一架由米格-17改裝而來的無人靶機。這也是米格-31與R-33導彈的第一次結合。整個1977年,米格-31共進行了32次K-33導彈的發射試驗。在稍後的1978年8月,米格-31又進行了使用K-33導彈同時攻擊4個目標的試驗。從結果而言,蘇聯人對這種全新的組合十分滿意。最後米格-31截擊機和最終被定名為R-33的K-33導彈分別於1980年和1981年定型服役。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米格-31和R-33導彈的服役一時間使蘇聯擁有了全世界最好的截擊組合。在飛機性能上,米格-31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裝備了相控陣雷達的飛機。此外,米格-31還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能夠達到30000米升限和接近3馬赫極速的“雙三”戰鬥機。在優異的平臺性能的加持下,射程可達120公里的R-33與美國F-14戰鬥機攜帶的AIM-54不死鳥導彈一時瑜亮。在服役後,蘇聯人又在R-33導彈的基礎上繼續改進,衍生出了R-37等射程超過150公里的型號。出於攔截美國大型空中目標的現實考慮,時至今日蘇聯仍然沒有放棄對截擊導彈的研發,其正在研發的射程超過400公里的KS-172一旦服役將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空空導彈之一。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在蘇聯時代,米格-31和與其搭配的R-33導彈屬於禁止出口的武器。不過在蘇聯解體之後,“窮瘋了”的俄羅斯將其擺上了貨架。於是著名的“某東北亞半島國家購買米格-31”的段子也因此而來。據這個段子所說,此國大統領“非常珍愛俄製米格戰機,曾多次稱讚它是‘精湛的戰爭工藝品’”。由於米格-31的售價太貴,此國軍費不足。於是大統領一聲令下,帶頭捐出金銀器皿變賣集資,使得米格-31成功落戶此國。當然時至今日,不管是美韓的雷達監控,還是此國的公開報道都沒有證實過此國確實擁有米格-31。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其實從理性的角度上來講,此國也確實不需要米格-31這樣的武器。此國空軍整體裝備水平十分堪憂。除了少量且維護水平堪憂的米格-29以外,其戰術飛機主要由米格-21、米格-23、殲-7、殲-6甚至是殲-5等老舊飛機組成。而其面對的主要對手,韓國空軍則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了大量的F-16K戰鬥機。在戰時此國空軍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其領空範圍內的制空權尚未可知,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起飛截擊機並利用其截擊敵方的大型空中目標了。況且此國也沒有引導截擊機作戰的硬件體系。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此後又有傳言稱上世紀90年代中國也曾經考慮引進米格-31截擊機。甚至還有板有眼的說“當年米高揚甚至願意買一送一”。不過段子終究只是段子,東北亞某半島國家的情況與當時中國的情況十分相似。首先,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還是殲-6、殲-7、殲-8等老舊機型。國產的第三代戰鬥機“十號工程”尚在設計階段,制空戰力嚴重不足。此外,中國尚未建成由預警機、地面早期預警雷達站等組成的全套引導體系。單單引進米格-31並不會顯著提升中國空軍的戰鬥力。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同時在1990年代初,中蘇/俄關係已經有所緩和,兩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基本不復存在。中國同西方國家的“蜜月期”雖然已經結束,但關係仍然算不上“劍拔弩張”。在中國周邊區域出現蘇/俄、美的轟炸機、偵察機等大型高威脅目標的可能性較低。這使得中國空軍並沒有明確的截擊對象。此時引進米格-31無異於練就了一身無用武之地的“屠龍神技”。相比之下,明顯是米格-29、蘇-27這樣的空優戰鬥機更加適合中國空軍。

而我們的下一個主角,伊朗對於截擊機和截擊導彈的運用則顯得有些“非主流”。在兩伊戰爭中作為伊朗空軍最先進的戰術飛機的F-14無可避免的要承擔起制空任務。這使得其F-14戰鬥機和AIM-54不死鳥導彈攻擊的主要目標是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S和幻影F1等中小型戰術目標。不過,雖然這種組合偏離F-14和AIM-54的設計初衷,但由於這個組合極其強悍的性能,伊朗空軍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這也為此後伊朗空軍對截擊導彈的信奉打下了“群眾基礎”。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事實上AIM-54不死鳥的首個戰績正是伊朗人使用F-14創造的。1980年9月9日兩伊戰爭爆發之前,伊朗飛行員阿塔伊與其武器官普爾在兩伊邊境執行任務時,在雷達上發現一個目標。在確認了目標為來犯敵機後,地面雷達站向他們下達了擊落命令。據飛行員阿塔伊回憶說,他的武器官普爾按下了發射按鈕後,飛機上什麼都沒有發生。僅聽到“有東西從飛機腹部脫落”。據此阿塔伊判斷導彈可能出現了故障,並開始倒飛以確認導彈狀態。這也使他幸運的看到了不死鳥導彈的點火過程。據伊朗方面的資料稱,這架敵機最終被擊落,並被確認為是一架伊拉克蘇-20M偵察機,不過伊拉克方面並未承認這一損失。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伊朗有限的不死鳥導彈存量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實戰作用的發揮。從伊朗方面的記載來看,巴列維時期伊朗共為其80架F-14向美國訂購了714枚AIM-54不死鳥導彈。但截止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美國對伊朗禁運,僅有285枚交貨。此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伊朗門事件中,伊朗又從美國那裡獲得了200枚已經支付了貨款,但被美國扣下的不死鳥導彈。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戰爭消耗和平時損耗,伊朗處於“不死鳥荒”的狀態已經頗有些時日。在其近些年曝光的F-14的照片上,AIM-7麻雀中程空空導彈逐漸替代了AIM-54不死鳥的位置。不過,作為中東最大的“理工科”強國和“截擊導彈神教”的忠實信徒。伊朗顯然不會放棄自己對截擊導彈的追求。“波斯貓”掛霍克/沙欣導彈的詭異組合就此誕生。雖然霍克導彈對於照射的依賴尤甚於不死鳥,雖然霍克巨大的體型使得F-14僅能在翼下掛載兩枚,但是對於伊朗來說,沒有什麼比重新獲得截擊導彈更令人高興的事情了。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當然,伊朗人的追求也不會就此止步。此次大規模投產的思想-90導彈就是伊朗人的不懈努力換來的回報。關於這型導彈的身世,早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完全是一款伊朗逆向仿製版的AIM-54不死鳥,併為這種導彈取名為AIM-54+;但從伊朗曝光的照片來看,其實這款導彈其實是一款外形與AIM-54不死鳥相接近的,改進型沙欣(也就是霍克)導彈。其實從邏輯上來講這樣做也更加“多快好省”,實現起來也十分方便。畢竟伊朗的沙欣導彈已經是一款成熟的產品。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從歷史和客觀條件上來講,伊朗都有發展截擊導彈的充足理由。首先是兩伊戰爭以來的實戰經驗,對於其空戰理論的影響較深。長期以來伊朗空軍F-14部隊已經習慣了“傷敵於千里之外”的作戰模式,其與地面雷達站之間的配合也已經十分純熟。其次,伊朗目前面臨著來自美國、沙特等國的戰略壓力。這使得其空軍必然有截擊美國轟炸機、偵察機以及沙特F-15S這樣的戰鬥轟炸機的任務需求。在其陸基防空力量較為薄弱的客觀條件下,截擊機+截擊導彈這種可以“一個鍋蓋蓋十口鍋”的武器將是更好的選擇。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後一條理由其實也適用於今天的中國軍隊。目前中國周邊的潛在威脅,如韓國、日本、印度、越南以及亞太地區的美國駐軍擁有大量的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偵察機、巡邏機等可以在防區外造成威脅的目標。此外,在今後中國海軍“走出去”,“衝出第二島鏈”的過程中,由於缺少了岸上基地的支持,這些目標對我們的威脅還會進一步提升。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截擊戰術予以應對。而在截擊機、截擊導彈這些截擊戰術的必備硬件的發展上,中國並沒有良好的基礎,需要迎頭趕上。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從戰術上講,這些目標各有不同的截擊窗口。以預警機、加油機為例,其任務空域通常距戰區中心較遠,但任務時間較長——預警機需要長時間對戰區進行空中監控並對機群進行指揮;而加油機則需要在預定空域“等待”受油機,同時編隊加油過程也非常耗時。在打擊這種目標時,採用高拋彈道進行遠距離打擊是更合適的方式。而對於偵察機這樣的高、快甚至有一定機動性的目標來說,採用平直的彈道在較近的距離進行打擊則更加合適。這樣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導彈的動力射程,能夠更好的保證導彈有充足的機動性對目標進行打擊。

中俄伊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事

在未來截擊導彈的發展上,其實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思路。比如,殲-16目前是一款稀少且嬌貴的飛機。使用其搭載截擊導彈扮演截擊機的角色總會給人一種 “張飛繡花”的感覺。相比之下,中國海空軍目前還有一大批機齡較短,機況較好的“八爺”,而這種本就為“更高、更快”設計的二代機其實更適合作為截擊導彈的載機。實際上在A射B導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八爺”也完全有條件這樣做。畢竟以目前殲-16的數量,未必可以撐得起中國在南海、東海、東北亞等多個高威脅區域的防空。當然,今後隨著對手應對能力的上升,截擊機隱身化也是可能的方向之一。在此前的《出鞘:為何殲20是攔截美軍B-52轟炸機的主力》(點擊可查看)中我們也曾經探討過“殲-20截擊機”的可能,但想讓該想法落地,我們還需要一款類似於不死鳥的“短而粗”的導彈來適應殲-20的彈倉。

在冷戰結束後,“截擊戰術無用論”的觀點甚囂塵上。誠然,截擊導彈相對於普通的中距空空導彈有搭載平臺單一、攻擊目標單一和造價/維護費用高昂等缺點。但在真正面對這些目標時,我們也確實很難找到其他更好的辦法來替代截擊戰術。同時截擊導彈在冷戰後式微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在美國方面,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需要截擊的對象;在俄羅斯方面,經濟的低迷使其截擊導彈的研發進度被大幅度的拖累。但這兩個問題都不適用於如今的中國空海軍。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