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點擊右上方“關注”,帶您遊遍北京

從阜成門沿著阜內大街一路東行,經魯迅博物館、白塔寺,再往前走百米,就可見路北一座黑琉璃瓦綠剪邊的古建築,紅色的朱漆大門格外醒目。這裡便是歷代帝王廟的所在。光是看這建築用的琉璃瓦級別,便知非一般廟宇可比。

這就是——歷代帝王廟。

1、始建於明朝,是三大皇家廟宇之一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另兩個是太廟和孔廟)之一,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歷代各民族傑出帝王和功臣名將的地方。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祭祀16次。

歷代帝王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歷代帝王廟,是明太祖朱元璋創建明朝之後,於洪武六年(1373 年)在南京修造的,祭祀三皇五帝與部分開國君主共17人及配享賢臣32人。

後來燕王朱棣起兵奪權,明朝的國都便遷至北京,但歷代帝王廟卻還留在陪都南京。此後從永樂朝一直到嘉靖初年,每逢祭祀歷代帝王,或是遣官去南京帝王廟,或在北京先農壇與“五嶽四瀆”同祭,既不方便又不夠莊重。

嘉靖九年(1530 年),喜歡制禮作樂的嘉靖皇帝接受官員廖道南的建議,由工部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原保安寺舊址另建新廟。兩年後,氣勢恢宏、規模龐大的歷代帝王廟竣工,當年秋季,嘉靖皇帝還親臨新廟舉行祭祀大典。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人都對歷代帝王廟極為重視,經過幾次調整之後,將最終在廟中供奉的王公大臣,確定為188人,並一直延續至今。

2、主體建築沿自明朝,曾是159中學校址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帝王廟雖在清代乾隆時曾大修,但其主要建築均為明代原構。

特別是景德崇聖殿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歷時470餘年依舊保存完好,這在毀於明末戰火,又於清初重建的故宮裡都是極為罕見的。清朝滅亡,歷代帝王廟的祭祀活動中斷了。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曾在景德崇聖大殿內舉行過紀念活動後,從此歷代帝王廟再沒有過祭祀活動。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1931年,曾任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香山慈幼院創建人熊希齡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租借廟址開辦了慈幼院幼稚師範學校,解放後則一直被159 中學使用。後於1996年十一月二十日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重新修繕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從2000年起,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投入三億元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搬遷學校、修繕廟宇、恢復陳設、舉辦展覽等系列工程,並於

2004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舊時歷代帝王廟景德街兩側的牌樓


雖然,隨著歷史變遷,歷代帝王廟的建築有一部分沒能保留下來。比如,東西兩側的高大牌樓是1953年因擴建道路拆除了。同時拆除的還有門前的三座小石橋。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大門對面的影壁完好地保留到了今天

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之一,奢華程度比肩故宮,卻很少有人知道...

△下馬碑


一百年前,從大門到馬路對面影壁,還有東西兩側的牌樓,組成了一個禁區。此地作為禁區的標誌就是廟門兩側刻立的下馬碑。下馬碑用6種文字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告示。

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的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匯聚了明清兩代建築之精華,更在於其祭祀體系內的歷史態度。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歷代帝王廟就是一個明證。

歷史作為一種客觀發展的存在,把它昇華為文化的自覺尊崇,並體現在歷代帝王廟之中,這一點頗具中國特色。尤其是面對歷史進程中又夾雜著政權割據、民族紛爭、道德差異的時候,中華民族體現了特有的智慧,中華民族有“和”的文化傳統,有“包容”的文化特質,“和”與“包容”成就了多民族融合的中華大家庭,成就了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