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買了,媽媽別打了"6歲女孩向媽媽求饒:父母情緒失控危害大

前兩天逛超市的時候,遇到一對母女在逛超市。只見這對母女在路過賣娃娃的櫃檯的時候,小孩突然就問媽媽,能不能買下這一個娃娃。媽媽拒絕之後,那個女孩子就直接坐在了地板上,想用這種方式讓媽媽妥協。但是媽媽並不買賬,相反的,對自己的女兒打了幾下,同時大聲的兇小孩,小孩估計也嚇壞了,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一個勁的對媽媽說:"媽媽求求你不要打我了,我不買那個娃娃了。"

附近有不少人被這一個陣勢到,都想勸一下這個媽媽,不要繼續打這個小姑娘了。媽媽不僅聽不進去,還說周圍這些人多管閒事。直到商場經理過來勸說,這個媽媽才把自己的女兒拖回家去。周圍的人也是頻頻搖頭,對家長也是指指點點。確實,小孩會造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和小孩媽媽的一些行為和教育都是有關係的。

我們在逛商場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小孩子想要某一個東西,但是家長往往是不允許讓小孩看見什麼都買什麼的。這樣也會讓小孩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但是有的時候以哭鬧的方式相威脅的時候,就讓家長們很惱火了。所以有的時候就出現了情緒過激的情況。事實上,對於小孩不合理的訴求,家長是不能都滿足的。但是小孩在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也不能對小孩大聲斥責、打小孩的這種行為。會造成小孩的心理陰影面積,也有可能會造成小孩的逆反心理,對以後的成長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家長的過激反應對孩子的影響

小孩犯錯是很正常的,我們小時候也總是犯錯。我們小時候犯錯面對家長的雞毛撣子的時候,我們也總是會瑟瑟發抖。在被家長打了之後,我們也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走出心理的陰影。

久而久之之後,我們也會越來越肆無忌憚,這樣的現象同樣也會在小孩的身上出現。所以教育小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問題。

1、 挫折教育不是打罵

很多人會把犯錯和挫折兩個概念混淆。並且認為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就是給孩子挫折。事實上,犯錯和挫折就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爸爸媽媽的初心是沒有錯的,但是行為是不合適的。當人走上社會,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對於心理抗壓的能力已經很強的。所以有的時候說給小孩挫折教育,其實就是對傳統的棍棒教育的一種好聽的叫法。事實上不僅僅不會給小孩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幫助,更有可能讓小孩蒙上心理陰影,讓這個事情發展和影響在離父母預定目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種的教育方法,說是在教育自己的小孩,但是和折磨自己的小孩有什麼區別。就像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樣,小姑娘雖然嘴上是知道錯了,但是可能只是屈服於來自父母的威嚴。所以雖然說是對自己的小孩進行教育,但是可笑的是,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樣的教育效果在哪裡?只能是小孩子的一種折磨罷了。

2、 留下陰影

小孩在犯錯之後,父母對小孩進行打罵教育之後,小孩真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只能讓小孩知道這個玩具不能拿,那下次是不是可以拿另外一個玩具?同時,會讓小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產生恐懼。比方說小孩子看書的時候,不認真被爸爸媽媽打了一頓,小孩子產生恐懼的只會是對讀書的這件事情,並不知道是因為自己不認真看書才被教育一頓。

小孩犯錯之後,是需要讓小孩承擔相應的犯錯代價。更重要的是,要讓小孩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才能幫助小孩建立一個正確的對錯觀念。小孩因為從小就相信父母,親近父母,所以願意把自己所有的情緒都給父母表達。長期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小孩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並且會讓小孩和父母的關係距離逐漸的疏遠。嚴重的情況會讓小孩產生抑鬱和自閉的傾向。

3、 孩子的反抗心理

有的時候,面對小孩的重複犯錯,並不是小孩不知道去改正,故意犯錯。只是小孩單純的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有些家長認為面對屢教不改的小孩,就需要給小孩一點教訓,讓小孩知道代價,才能不繼續犯錯。但是小孩在還沒有認識到自己錯誤之前,只會覺得父母再讓他們屈服。這很有可能會激發起小孩的逆反心理。通過各種各樣抗議的手段,向自己的爸爸媽媽宣洩自己的不滿。

同時很多時候,父母的行為也是很過激的。比如說在很多人的面前,通過打罵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會讓小孩覺得自尊心很受傷。同時也有可能讓小孩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被議論。這會大大的引起小孩的對家長的反感。小孩也是有一個獨立的人格,家長是需要尊重小孩的。小孩即使犯錯了,也要留給小孩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反省。這樣才可以給小孩一個思考的空間,知道自己哪裡沒有做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