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 摘要
    :正是新疆移民管理警察這樣一支敢戰能勝之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其他廣大戍邊者一起守護著新疆邊境的安寧穩定,才把危險擋在內地親人們看不到的地方。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65年前,在新疆大地上發生了奇特的一幕景象。當年跟隨王震將軍挺進新疆的十萬大軍,在社會局面穩定後,接到黨中央集體就地轉業的命令,十幾萬官兵強忍不捨,放下槍炮、拿起鋤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夜之間由“軍”變“民”。這些家在內地的子弟兵,就此紮根邊疆。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兵團已經成為維護邊疆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力,屯墾戍邊的精神在邊疆大地世代相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則被寫入史冊,成為共和國曆史上由軍人變為職業化戍邊的“第一代人”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65年後,歷史再次重演,按照公安邊防部隊改革方案,原新疆公安邊防總隊萬餘名官兵就地卸甲換裝,轉隸國家移民管理系統,此外還有兩千多名來自內地28個省(區)原公安邊防部隊的優秀士兵,志願申請並經考核合格後加入新疆出入境邊檢總站,

成為第二批直接由軍人轉變成的職業化戍邊人

在這些人中間,有超過半數的人來自新疆以外、玉門關以東的省份,當初懷著滿腔熱忱來守邊防,如今身份轉變,意味著回家歸期遙遙,許多人甚至要從此紮根邊疆。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在這場變革中,絕大部分人都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選擇堅決而明確地支持;但也有一少部分人心有所惑:邊防是大家的,為什麼偏要我們這些人背井離鄉來守衛?

是啊,他們背井離鄉,在環境惡劣、人跡罕至的地方守邊防,意義到底何在?拋開家國情懷不談,筆者以一名局外人的視角談談個人認識。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首先是團結融合的“粘合劑

”。新疆的民族分佈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其中“小聚居”主要體現在邊境地區。在南疆一線,整個村甚至整個鄉都聚居著單一少數民族的情況不在少數,對這裡的人們來說,很少有與其他民族接觸的機會,“民族團結”的概念顯得很抽象。由不同民族組成的新疆移民管理警察隊伍在這裡起著“粘合劑”的作用,有了他們,“聚居”就變成“雜居”,他們與駐地黨委政府一起與轄區群眾溝通交流,對促進不同民族間的交往、融合與團結有著積極意義。

同時他們開展群眾工作,幫群眾排憂解難,傳遞黨的溫暖關懷,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對黨的感恩之情,這種情感再以幾何增長的形式傳遞給周圍的人,在邊境凝聚成無形的力量,對維護邊境安全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其次是文化交流的“催化劑”。新疆邊境因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文化水平相對落後。而先進的文化是某一個民族或區域走向文明的基石,當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展“訪惠聚”工作,其任務之一就是為基層帶來先進的現代文化。

在這一過程中,新疆移民管理警察在事實上擔負起了促進邊境地區文化發展“催化劑”的角色。接受過高、中等系統文化教育的他們為邊地帶來先進的文化理念,特別是來自內地省(區)的見習民警,有著廣泛閱歷和卓識見聞,他們的到來相當於一股清流,對邊境舊有的文化秩序帶來提振和促進。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其三是邊境安寧的捍衛者——這也是最現實的意義。當年左公宗棠收復新疆,在揮師西進前有過這樣一段著名論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通俗的說,守衛新疆就是守衛我們的家園。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新疆所處特殊的地緣位置和政治歷史等因素決定的,新疆周邊與8個國家接壤,一直是西方敵對勢力治華抑華的突破口,並不斷在此挑事生非。

正是有了新疆移民管理警察這樣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其他廣大戍邊者一起守護著新疆邊境的安寧穩定,才把危險擋在內地親人看不到的地方

試想一下,倘若戍邊力量薄弱,任由極端思想和敵對勢力一步步滲透蔓延,一旦東過玉門關,那時的你我、以及你我的親友,恐將求片刻安寧而不得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歷史在不斷向前,需要人們始終向前看;歷史也在不斷輪迴,今日之改革,正是對半個多世紀前那場變革的重新演繹。

向在今日這場大考中,始終堅守初心、忠誠履行使命的捍衛者們致敬!

致敬新時期捍衛者:他們為什麼在新疆守邊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