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祕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他是傑出科學家,美國人曾經形容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

他就是錢學森,也是錢永剛敬愛的父親。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試驗成功, 標誌著中國有了能用於實戰的核導彈,錢學森是當時試驗總技術負責人。

53年後,在錢學森逝世十週年紀念日(2019年10月31日)到來之際,記者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對錢永剛進行了專訪。

5年軟禁 “禁”不住回國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國洛杉磯碼頭人頭攢動,很多人都是來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一家送行的。對於錢學森來說,這是他爭取了整整5年的歸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得知這一消息後,開始籌劃回國。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當時,錢學森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享受著優厚的科研條件。為了回國,錢學森先後辭去在美國的一切職務,脫離美國軍方身份。但美國軍方並不想放錢學森回國。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甚至威脅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

1950年9月7日,錢學森被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非法拘留,關押在洛杉磯以南特米諾島的拘留所裡。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學森夫人蔣英(生前採訪):強大的探照燈24小時對準他,不讓他獲得休息。每隔十分鐘就有一個士兵打開笨重的鐵門,伸進頭來看看他有沒有逃跑。大鐵門很重,聲音很響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和錢學森的導師等人湊齊了一萬五千元美金,將錢學森保釋出獄。回家後,蔣英發現,錢學森不僅在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還失聲了。經過休養,錢學森的失聲得到康復,但他不能從事自己之前的研究,還必須每月向洛杉磯移民局彙報行蹤。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1955年6月,錢學森被軟禁的第五個年頭,他甩掉美國方面的監視,將一封寫給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輾轉寄回祖國。信中說自己“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1955年8月5日,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錢學森終於收到了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離開美國。1955年9月17日是錢學森和蔣英結婚8週年紀念日,這一天,錢學森和蔣英帶著一雙兒女返回祖國。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一封神秘電報叮囑“沿途切勿下岸”

從美國洛杉磯到中國香港,一萬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啟程回國前,錢學森收到了一封父親錢均夫發來的電報,電報內容很簡單:沿途切勿下岸。為了安全起見,錢學森照做了。

當回到上海,蔣英向錢均夫詢問這封電報的時候,錢均夫卻回答:我沒發過。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這封電報究竟是誰發的?成了一個謎。

50年後,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檔案,其中就包括這封電報的底稿。原來,這是外交部擔心錢學森的安全,害怕他歸國路上發生意外,特意以父親的名義叮囑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永剛把這份電報底稿複印下來帶回家。埋藏在錢學森一家心裡的謎,終於解開。

“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錢學森一家回到祖國。僅僅一個月後,錢學森就深入東北地區的有關廠礦、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調研。在訪問哈軍工時,院長陳賡大將從北京飛抵哈爾濱,與錢學森商談研製導彈事宜。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學森(生前採訪):他就問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我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中國人怎麼不行?所以回答很乾脆,我說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陳賡大將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說好極了,就要你這句話。

1956年2月,錢學森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錢學森回到祖國一週年的日子。這一天,由錢學森受命組建的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10年之後,1966年10月,兩彈試驗結合成功。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於具備了威懾與實戰能力。

錢學森教育兒子:滿分不是最佳的選擇

錢學森曾列出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親錢均夫。錢均夫當年曾經和魯迅、蔣百里等人一起東渡日本求學,尋求救國之路。回國後,在上海成立“勸學堂”,鼓勵熱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國時期,錢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在父親的影響下,錢學森一方面學理工,立志“航空報國”;另一方面,他又涉獵音樂、繪畫等藝術。像父親一樣,錢學森也對兒子錢永剛的人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永剛:他認為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儘可能多看書。我曾經被老師叫去訓話,說像你這種條件就應該是全5分,你為什麼4個4分?說明對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後,父親看我噘著嘴,問今天啥事不高興了?我跟他說了情況,我說消滅4分不是做不到,但這得讓我少看多少課外書!我父親聽了以後,啥也沒說,嘿嘿一笑走了。

經過半學期努力,最後4分消滅了,都是5分。結果回來我爸來了一句,我看有兩個4分也很好。他們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強的包容性,並不是像我們一些老師要求學生都是100分,滿分不是最佳的選擇。

用“身教”告訴孩子 什麼是“尊重”

回國後,錢學森一心撲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時間非常有限。錢學森對孩子的教育,流露於他生活的點滴。

當時,為了照顧好錢學森的飲食起居,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導彈研究,組織上為錢學森配備了一名廚師。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永剛:這個炊事員做得一手好菜,(不過)沒文化,一個字不識。那時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點瞧不起這個從舊社會過來的飽經風霜的廚師。

有一天炊事員問我,“永剛,你能不能說說為什麼你爸爸媽媽吃飯的時候,都穿著整整齊齊?”這個問題真給我問住了。結果他說了一句讓我記了一輩子的話,他說“永剛,那是因為你爸爸看得起咱”。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所以以後我也學著像我父親那樣,不論對待誰,除了有禮貌,更主要是尊重。

錢永剛:從父親身上最要學的是“愛讀書 低調做人”

1955年9月,跟隨父母返回祖國時,7歲的錢永剛還是個孩子,對父母所說的回國其實毫無概念。長大後,錢永剛才開始通過各種方式瞭解那段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也越來越能體會父親當年的心境。

2005年10月,有關方面在錢學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建立錢學森圖書館,錢永剛全程參與了錢學森圖書館的建設,並擔任館長。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2009年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與世長辭,錢永剛也到了退休的年齡。除擔任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還是錢學森圖書館首席志願講解員。與其他講解員不同,錢永剛的講解有一個特殊的環節,帶著學生們朗讀64年前錢學森登船回國前對記者說的一段話: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記者:您跟他父子一場,你覺得從他身上看到的作為孩子最要學的是什麼?

錢永剛:兩條,一是愛讀書,這個愛是貫穿生命的始終。成了大名後,探索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止。他有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他認為作為一個讀書人,要用自己的本事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去服務。二是低調做人,對名對利永遠保持低調。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時收到一封神秘電報:“沿途切勿下岸”,發報人成謎

相關鏈接

出身於名門望族 家中人才輩出

錢學森出生於1911年12月11日,那是一個改朝換代的大動盪時期,武昌起義打響整整兩個月,清王朝剛剛滅亡,各路豪傑或梟雄伺機而動。

我們都知道錢學森是大科學家,但未必知道他的家族有多了不起。

錢氏是五代十國時吳越王錢鏐的後代,江浙望族,直到現在仍人才輩出:錢玄同、錢穆、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錢其琛……錢學森的堂弟學榘是出色的空氣動力學專家;學榘的長子與幼子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其中錢永健還是諾貝爾獎得主;次子是計算機界最高獎“圖靈獎”的獲得者。

錢學森的父親錢家治(字均夫),先就讀於我國最早中西合璧的學堂之一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後留學日本,曾與魯迅等5人合租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舊宅,回國後投身教育,把開明思想帶給學生,也帶給兒子。

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深諳古文,擅長琴棋書畫與女工,還擅長數學,記憶力與想象力超群。她不僅教兒子讀書識字,背古詩詞,還教會他熱愛自然。

錢學森列出影響最大的17個人中,首先是父母:父親教會他“寫文言文”,母親讓他懂得“愛花草”。

兒時在學校與鄧穎超一起合影

1914年,錢家治攜妻帶子來到北京,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幾年後,錢學森進入京師女子師範學堂附屬小學(今北京第二實驗小學),1920年又轉入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錢學森紀念館中有個房間的一半還原成當年的教室。師大附中黨委副書記李磊介紹,有一天晚上,鄧穎超坐車過來,“沒有別人,只有她和司機,在一間教室裡待了很久。”鄧穎超是這所小學聘請的第一位女教師。紀念館中有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下1921年9月的一次晨會。照片最右邊站著的正是鄧穎超,她旁邊有一大片孩子,看不出哪個是錢學森,但他肯定就在其中。因為這層關係,歸國後的錢學森把鄧穎超尊稱為“鄧老師”。

■來源/央視、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