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今天到好友小莉家裡做客,小莉的孩子萱萱七歲了,正在上小學二年級。

小莉和我坐在客廳聊天,身為家庭主婦的我們,話題總是會不自覺地落到孩子身上。

小莉皺著眉頭:"萱萱就是太膽小了,很怕見生人。她很喜歡唱歌,唱的也不錯,上次學校的文藝晚會上在後臺練了很久,臨上臺的時候看到下面的人就死活不肯上去了。"

說完這段話,萱萱剛好從房間出來,看了我一眼後馬上低下頭,唯唯諾諾的樣子,即使是跟我說話也是小小聲的。

小莉只好無奈地對我笑了笑。

其實生活中這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很多,但是這樣的性格會給他們的成長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如何讓孩子克服這樣的不自信?家長要能巧用"歸因原理"!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什麼是"歸因原理"?

歸因原理是指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隨著環境變化而出現的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遇見了一件跟你期待不一致的事情時,你可能會產生各種情緒。

而人們需要確定這件事,就會開始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尋找解釋,是發生了什麼而導致了這件事。

你會找更多的解釋、證據和想法,讓自己越來越有情緒。

而這個解釋的過程,就叫歸因。

但是有時候,人們在歸因時,往往只注重了形式和過程的正確性,而忽略了歸因前置是否正確。

而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

他在著作《人際關係心理學》中,通過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

他認為事情的原因不外乎有兩種:

  • 內向歸因

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人們把會事情的起因歸到一個人的性格、態度等導致的。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在路上被父母罵時哭了,會把他哭的原因歸到孩子調皮搗蛋、無理取鬧什麼的,這就是一種內向歸因。

因為我們把小孩的哭歸到他本身的問題。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 外向歸因

比如外界壓力、環境、天氣等。人們將事情的起因歸結到行動者外在的環境或者其他因素而造成的。如果再用剛才的例子解釋,我們將孩子被罵的原因歸結為是因為他不舒服才哭的,那麼我們的歸因方式就是屬於外向歸因。

|孩子總不自信,與“歸因偏差”有關

  • 基本歸因錯誤

這是指人們在日常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高估內部或者個人因素的影響。

即使有再充分的證據,但仍總是低估外部的因素。

比如當看到一個小孩成績很好,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家長往往會將小孩成績好的原因歸結為孩子的"聰明""努力""勤奮",但卻往往忽略孩子可能擁有寬鬆溫暖的家庭氛圍,孩子在呵護和自信下長大,成績自然也不會差。

  • 自我服務偏見

這是指個體傾向於將成功歸因為內部因素,比如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外部因素,比如運氣。

就像每次考完試後,當成績好時就會覺得自己能力強,是勤奮上進的結果;可當考差的時候就會將原因歸作"這次運氣太差了""這題出的不好""那天考場太吵了,我狀態不好"這類的原因。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 判斷他人時常走的捷徑

·選擇性知覺

這是指人在觀察別人時總是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熟悉程度進行的主動選擇。

·暈輪效應

這是指通過一個人的某一種特徵(如性格、外貌、情商),從而形成整體的印象。

·對比效應

這是指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是孤立、片面、靜止進行的,它常常會受到接觸的其他人的影響。

·定型效應

這是指人們將對某種對象的知覺形象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並對以後與該知覺對象相類似的產生強烈影響的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

又稱首因效應。這是指人對人的知覺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夠以同樣的性質影響著人們再一次發生的知覺。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用好"歸因理論",解決孩子“不自信”問題

  • 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由於人們傾向於將成功的結果歸因於自身,而把失敗歸因到外部環境和他人。

作為家長我們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既不要過度的貶低孩子,看孩子滿身都是缺點,也不要過度的讚美孩子,讓孩子失去了客觀的判斷自我的意識。

  • 瞭解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產生了習得性學習無助感,要努力地引導他將失敗歸因於自己不夠努力,如果能多努力幾次,勤勞一點就會成功。

對於喜歡尋求外部原因的孩子,也要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客觀地分析成敗的原因。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 共同面對情緒,一起解決

"不許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都多大了,叔叔阿姨們都看著呢,別耍脾氣!"

你曾經這麼對孩子說過嗎?以上的話語你是否都熟悉呢?其實這些話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好,很容易讓孩子把評價歸咎於自己正在表達的情緒,從而產生羞愧和自卑感。

在兒童發育時期,幫助孩子認識所有情緒,不要隨意地否定孩子的某種情緒並冠以標籤,引導孩子明白任何情緒都有其合理性。

  • 幫助孩子積極歸因,形成有效的學習動機

積極歸因即能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歸因方式。

失敗歸因於不穩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則不會弱化甚至還會強化進一步的活動動機。成功歸因於穩定的、內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將進一步強化成就動機;

相反的,如果將成功歸因於不穩定、不可控的原因,則會無助於強化。

許多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是在失敗的情況下因不適合的歸因而產生的。

孩子總是沒自信?家長要巧用“歸因理論”,教會孩子“甩鍋”

  • 明確目標,體驗成功,增強自我效能感

比如孩子語文、數學都差,但是美術很好,那就可以從擅長的美術入手,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增強了攻克語文、數學困難的信心。

歸因理論可以幫助孩子從更加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某種行為,以他人的立場或者處境去思考當時別人的心情,解釋他們當時的行為。

而不是決斷地去判斷和評論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人品各方面有問題。學會多方面思考,從他人的角度觀察世界。

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在其中增強信心。讓孩子明白什麼時候需要內向歸因,什麼時候是外向歸因,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問題和失敗都是自己自身的問題,讓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慢慢地增強自己的信心。

有的家長擔心這樣會讓孩子變得不負責任,遇到事情就"甩鍋",但其實不是的,孩子自卑內向的性格本身就需要通過一定的"甩鍋"在恢復自己的信心,而在恢復信心後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以及更好地成長和學習。而這時孩子在兒童時期就需要培養的。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