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百萬人口大縣脫貧防貧路

蹚出百萬人口大縣脫貧防貧路

——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獲獎單位魏縣記事

蹚出百万人口大县脱贫防贫路

魏縣在全國率先設立扶貧微工廠,其創新做法是國家扶貧辦推廣的“基層脫貧攻堅100計”中的第1計。圖為在魏縣沙口集鄉漳河村設立的第132號扶貧微工廠中,工人們正在製作服裝。記者喬賓娟攝

[奮鬥者說]

立下愚公志,下足“繡花”功。在這場治貧鬥窮攻堅戰中,我們萬名黨員幹部齊上陣,百萬人民群眾共攜手,勇於探索勤於實踐,敢為天下先,變貧困體量大的劣勢為攻堅力量強的優勢,成功摘掉了三十多年的“窮帽子”。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重整行裝再出發,堅決打好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戰,確保魏縣和全省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魏縣縣委書記盧健

10月17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召開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蹟報告會。其中魏縣獲評組織創新獎,系河北省獲此殊榮的唯一一家單位。

戴上紅色的綬帶站在領獎臺上,作為獲獎單位代表的魏縣縣委書記盧健倍感榮幸,“這是對我們脫貧攻堅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更是對全縣上下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激勵和鞭策。”同時他也表示,在全國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獲此殊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壓力和動力。

魏縣地處河北最南端,以前可謂是“一大二窮”。“大”,總人口超百萬;“窮”,地處黑龍港流域,全縣三分之一耕地位於苦水區,貧困人口十萬之眾,20多萬人被迫外出撿廢品、收破爛,四處謀生。1986年魏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又被列為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多年來,魏縣歷屆縣委縣政府不遺餘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魏縣縣委縣政府把攻堅責任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幹部迎著矛盾上、頂著困難衝,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及思路,在產業扶貧、精準防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經驗。2018年,魏縣貧困發生率降到0.49%,並以“零錯退”、“零漏評”、96.83%的群眾滿意度,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正式脫貧出列。

扶貧微工廠——一個難題引發的創新實踐

10月23日,在魏縣沙口集鄉漳河村村北一座深灰色廠房的前牆上,“扶貧微工廠NO.132”幾個大字格外顯眼。“這裡一共是三座廠房,分別是我們的縫紉、裁剪及包裝車間。”今年43歲的閆紅燕是沙口集東村人,也是這個工廠的老闆。

閆紅燕之前一直在外地從事服裝產業,有著豐富的技術和能力。“不能在外地打一輩子工吧。”有了孩子後,閆紅燕想在老家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烈。2017年底,閆紅燕在鄉村兩級幹部的支持下,決定租用漳河村的3座廠房幹服裝廠,這也是魏縣第132個扶貧微工廠。

“要是沒有微工廠這個平臺,很難想象家裡啥時能脫貧。”35歲的漳河村村民李會敏放下手中的活計,認真地告訴記者。“原來愛人在外地打工,我在家照顧倆孩子和3位生病的老人,是村裡的貧困戶。後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我來到了這裡打工。在家門口工作不耽誤照顧家,每月還能掙到2000多元錢,特別高興。”說起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李會敏一臉知足。

“她們滿意了,我就很開心,”閆紅燕說,小小的微工廠不光讓自己致了富,還給附近很多留守婦女提供了就業的機會,“特別有成就感。”

縣委書記盧健說:“扶貧微工廠是‘一個難題引發的創新實踐’”。魏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30萬人,因需要照顧老人孩子,許多婦女留守在家,還有一些老人,這個半勞力群體如何利用?魏縣在外務工人員中,許多是在外闖蕩多年的經濟能人,他們想返鄉創業,找不到平臺;而十幾萬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等想就業,又找不到門路。魏縣因勢利導,出臺政策,鼓勵在外經濟能人回鄉創辦“扶貧微工廠”,大力發展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無汙染、無排放的家庭手工業,讓農村半勞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闖出了一條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

目前,魏縣已發展扶貧微工廠156家,無論在偏僻的鄉村還是集鎮,到處都能看到微工廠的廠房。它帶動貧困勞力2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8萬元。這一做法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1計。

精準防貧保——築起貧困發生的“截流閘”

“這就是全國第一份防貧保險單。”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魏縣支公司銷售總監焦瑞紅,從自己手機裡翻出了一張她珍藏了整整兩年的“團體高額補充醫療保險”的保單照片。

“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具體指導下,2017年,魏縣開啟了防止返貧致貧的探索之路。防貧保險就是魏縣在開展精準防貧工作時創新的又一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買保險是人們防禦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的一種手段。在脫貧攻堅中,一些非高標準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遇到大病醫療、高額學費等,極易返貧致貧。可是要為每一個人買份保險並不現實,那麼能否設計一份保險,其受益對象是極易返貧致貧的人群呢?

魏縣與太平洋財險公司成了“敢吃螃蟹的第一人”。2017年9月20日,經多次磋商洽談,太平洋保險公司與魏縣達成共建精準防貧工作機制合作意向。

焦瑞紅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17年國慶節假期,她們一天也沒有休息,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拿出了一套關於防貧保險的具體實施方案。從保單的填寫,到資金的發放,每一個字每一個條文,公司都與縣扶貧部門進行了細細推敲。

東代固鎮後閆莊村62歲的張印至今念念不忘防貧保險的“恩情”。張印家有三口人,以前靠種大棚菜,生活還過得去。2017年,張印被查出得了腎癌,“感覺天都要塌了。”張印說,在去北京做手術的前一天,都還在借錢。2018年,張印住院的總費用達13.3萬元,在新農合報銷後,仍需自費8.3萬元。村幹部楊連海是分包張印等76戶村民的網格管理員,他及時將張家的情況反饋到了扶貧部門。太平洋財險公司防貧查勘人員很快就來到張印家調查瞭解。在確認其符合防貧保險金髮放條件,並經所在村評議公示、縣防貧辦審核備案後,4萬餘元防貧保險救助金髮放到了張印手裡。

“是黨的好政策給了我家希望。”說起現在的生活,張印很樂觀,村裡給他和老伴、老母親辦了低保,每月有600多元收入,醫藥費還能報銷六七成,“現在欠的賬都還清了。有這麼好的防貧措施,我們心裡很踏實。”

在保障手段上,創設縣建基金、保險公司參與購買服務的防貧保險;在保障內容上,靶準因病、因學、因災三大重點;在運轉機制上,採取縣、鄉、村和保險公司“四方聯動”;在增強造血功能上,藉助產業扶持、就業引導、社會救助“三種途徑”……魏縣在全國率先建立的精準防貧工作機制,築起了貧困發生的“截流閘”和“攔水壩”。

截至今年9月,太平洋財險公司共監測相關對象12123人,納入防貧救助952人,支付救助金1143.7萬元。全縣未新增返貧致貧的家庭。

著力非貧困村——脫貧攻堅路上新擔當

“摘掉貧困縣帽子只是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面對榮譽和成績,魏縣縣委書記盧健始終保持著一份冷靜,“全縣還有3000餘名父老鄉親沒有擺脫貧困,後續扶持鞏固提升的任務還很重,徹底消除貧困,建成全面小康依然任務艱鉅。”

對剩餘30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魏縣制定了專項脫貧規劃,成立了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精準防貧等16個工作專班,堅持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精準幫扶,切實做到工作力度、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幫扶責任只增不減。

“在建立常態排查機制、健全產業培育機制、強化抓黨建促脫貧長效機制及進一步完善精準防貧機制的基礎上,未來更要在深化均衡發展機制方面下功夫。將工作重點放在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上。”盧健說。

目前魏縣已經制定了非貧困村發展規劃。特別是在農村公路建設上,正在實施農村公路建設“569”工程,到2020年底,將投資3.15億元完成5條旅遊觀光路、6條產業致富路、9條暢鄉通村路的建設任務。該工程涉及337個行政村,總長度364公里。

“進一步深化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均衡發展,一定會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未來,盧健信心滿滿,“只要付出就有收穫!只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脫貧攻堅這條路一定越走越寬!”(記者喬賓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