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點擊右上方“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北京街道的命名對於一些遊客來說可能不太友好,如果要是以“南北為路,東西為街”的規律來遊玩的話,您會發現北京的方向是“上西下東左西右東”。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老北京的街道里面,“路”幾乎沒有。

在二環以內您很難找到一條“路”。北京的路名大都是後來改的為了紀念某位名人的,如“趙登禹路”等。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老北京的街道大都以城門來命名。

比如常說的東直門內大街,前三門大街等。而街道的規模不同,也有大街和小街之分,如朝陽門北小街、西直門南小街等。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老北京城內被東南西北四條方向的各個街道劃分成一塊塊長方形,這些長方形是供人居住的,也就是小區,咱們現代人說的居民區。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這些居民區也叫做“坊”。

從元代開始,北京城就被劃分為大大小小數十個坊。到了清朝北京更被分為“皇城六坊、內城二十坊和外城八坊”。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現在最好也別到處亂串。

為了保護居民的安全,各個坊還設有高牆,也就是坊牆。這些高牆和街巷一同分隔著各個坊,也能保護坊內居民的安全。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現在仍有不少衚衕在名字中保留了“巷”。

如咱們常能聽到的南鑼鼓巷、東交民巷、流水巷、陝西巷等地。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在過去,為了防火兩家之間還會盡量留一條小巷。

這些小巷就像是咱們今天的消防通道,叫做“火巷”,隔開兩家院子又能從中間串行。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夾道

普通居民都需要防火,更何況大戶人家。過去的王府和有錢人家也會把自己家院牆和隔壁的院子之間空出一條小過道,就像“火巷”一樣。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這條巷子一來是跟火巷一樣,能夠防火;二來也是顯得自己謙遜一些。

往往這些夾道都是大戶人家自願把自家院牆往裡挪挪。這樣的火巷就叫做“夾道”。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 故宮的東筒子夾道

要說北京最有名的夾道還得是故宮的東筒子夾道。這邊的高牆會讓這條夾道一半是陰影一半是月光,這裡也被人稱為“陰陽道”。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衚衕

衚衕這個名字是從元朝才開始有的,屬於蒙古語。

從1267年元代定都北京的時候就沿襲下來的說法。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大家普遍認可北京的第一條被稱作衚衕的巷子是“磚塔衚衕”。到明朝時期,這條衚衕就已經被視為京城的古蹟並被記錄在書中。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北京皇城到底有多美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乾隆京城全圖(1750年)復原圖 領鈞技術有限公司供圖

要說這“一環”裡,曾是京城第一大戶皇帝的家,皇城~


  • 皇城在哪?

我們先來搞清北京城的結構:

北京城的主體就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改造而成的,

最終形成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方城。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 皇城的歷史發展演變~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 出自《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護規劃》

明皇城只沿用了元皇城的西城牆,北、南、東三面依次向外擴展了一些。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 出自《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護規劃》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 出自《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護規劃》


小科普:皇城 ≠ 紫禁城

紫禁城 :就是現在的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

皇城 :位於舊時內城南部正中的位置,大致相當於以故宮為中心,方圓兩公里左右的地方。


如今,這個地方早已融入到整個城市當中,絲毫看不出城池的樣子。

但在明清兩代,這四周卻聳立著高大的城牆和城門,儼然一座城中之城。


皇城的“門”~

  • 城門之說

對於皇城城門有哪些,說法還不盡統一,有四門說、六門說,還有七門說和八門說。

八門說 :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後稱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天安門、端門、東安門、西安門、地安門。

老北京有句諺語,叫作“內九外七皇城四”,皇城四指的就是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這是清朝乾隆以後的一種說法。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京城全圖中皇城城門 (清乾隆時期)

甭管這皇城到底是按幾門定義的,其中的天安門,無疑是祖國的象徵了,它的地位奠定也是一波三折~


  • “首席”城門--天安門

在明代,天安門還是一座黃瓦飛簷的牌樓,被稱為“承天門”。

明代為何興建承天門? ---據史料記載,在明、清兩個朝代,廣場上所有的建築物,都必須陪襯一個高大的主體建築,於是明永樂四年,朱棣皇帝詔建皇城時就在紫禁城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城門——承天門。因完全仿建於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為承天門。”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明代北京皇城圖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明代北京皇城圖中的承天門

  • 牌樓變城門

之後的承天門遭遇火災,一直到成化元年間,為了有新朝氣象,擴建為承臺樓閣形式,並與皇城相連,成為了一座新城門。

  • “天安門”的誕生

到清朝入關,改承天門為天安門,同時改北安門為地安門,有安定天下之意。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京師九城全圖(清光緒二十六年後)


  • 皇帝專屬

皇城的牆身為紅色,頂為黃色琉璃瓦。

這樣的城牆規格更像是皇家院牆,弱化了防禦功能,卻強調了皇家與平民的界限。

  • 消失的紅牆

北、東、西皇城牆在1912和1952年被拆除,僅存地名。

現存:

* 天安門西兩側約900米長的皇城牆:

天安門西至府右街南口一段屬西城,

天安門東一段在皇城根遺址公園內。

* 西城府右街向北至靈境衚衕,沿著中南海牆;

* 內皇城牆,隱於黃化門景山北街之北的一帶;

* 沿景山東街隱於民居至沙灘的一段。

四九城裡的街、坊、巷、衚衕...全是學問

更多美文,敬請關注“遊遍北京”;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