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註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qǐ)予望之。

  •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
  • 河:黃河。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跂: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一說我。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zhāo)。

  • 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崇朝: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詩經·每日一篇丨國風·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簡析】

此詩僅僅八句,就概括地速寫了一位遊子思鄉的形象,和他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這得益於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此詩善用設問與誇張。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藉。詩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對黃河會斷然生髮“一葦杭之”的奇想,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誇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裡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奇情,是《衛風·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問得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盪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