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山:建設世界一流港口需“實打實”

賈大山:建設世界一流港口需“實打實”

世界一流港口內涵與評價

世界一流港口不是各個國家普遍使用的稱謂,是一個港口為區域經貿發展、港口與航運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產生的影響力,而且被人們廣泛認可的。結合港口發展態勢,從戰略導向符合人們判斷、關鍵指標便於定性定量客觀比較等角度,本文概括為:世界一流港口就是經營規模化、口岸便利化、發展綠色化、服務品質化和區域一體化(五化)水平居世界前列的港口。世界一流港口評價指標見表1。

通過專家判斷分析,五個一級指標給予相當權重,對得分居前10位港口大體界可定為世界一流港口。

經營規模化:港口吞吐量、專業化與深水化和以一定密度掛靠全球港口的覆蓋水平居世界前列,是支撐一個港口成為世界大港的必要條件,也是形成國際影響力、成為世界一流港口的基礎。

口岸便利化:各類運輸工具、貨物、人員、資金和信息能夠便捷完成進出港。

發展綠色化:港口建設、運營實現本質化安全,自然資源利用實現集約化,汙染物排放水平和生態環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城市實現共榮發展。

服務品質化:港口有效拉動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輔助服務(供應服務水平)與轉運服務(危險品與特種裝備服務覆蓋範圍)功能完善,核心客戶選擇港口的供應鏈成本更低。

區域一體化:港口集群發展和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港口,有效推動區域港口實現遵循共同服務規範、共享公共資源、行政資源統籌、自然資源和經營資源的統籌,碼頭運營商在技術和服務創新等方面具有引領性,港口發展模式的主要溢出者,在相關標準建立中具有較強影響力。

地位公認性:由於港口發展歷程、地理位置、區域經濟社會背景不同,世界一流港口並無精確度量、規範統一的定義,它是在經貿運輸領域中,經過長期的市場競爭而逐步形成並保持的;是一個港口為區域經貿發展、港口與航運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產生的影響力,而被人們廣泛認可的。

功能拓展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不斷進步,港口功能不斷拓展,第一代港口主要是指海運貨物的轉運、臨時存儲以及貨物的收發等,港口是運輸樞紐中心;第二代港口主要是進一步拓展臨港工業和貿易發展,增加了使貨物增值的工業、商業功能,港口成為裝卸、加工和服務的中心;第三代港口主要是加強了與所在城市以及用戶的聯繫,服務超出港口的界限,增添了運輸、貿易的信息服務與貨物的配送等綜合服務,成為貿易發展的物流平臺;第四代港口是指通過共同的碼頭運營商、管理機構,將位於不同區域的碼頭協同管理,形成碼頭的網絡化服務,更好地服務與城市和經貿發展,碼頭運營商以技術、信息和資本為基礎,以敏捷化、低成本、共同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參與供應鏈協同管理。

城市關鍵性:港口服務功能提升和高質量服務需要依託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既包括船舶維修、配件供應、燃料供應、代理等輔助基礎服務,也包括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依託城市往往成為港口發展的基本貨源,城市集疏運通道和口岸效率使港口的輻射範圍和競爭力的基本支撐。城市良好的教育、稅收、創新政策等營商環境,有利於吸引產業集聚,港口技術和服務創新更具動力。

腹地的依託性:腹地經貿需求是港口發展的直接動力,地理位置對港口海向、陸向腹地的規模具有決定性意義。如,新加坡依港託獨特的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勢,形成廣闊的海向腹地,早在英國統治下就已成為重要國際中轉港。

我國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基礎與機遇

建設世界一流港口具有良好的基礎

形成了一批經營規模居世界前列的港口。經過長期發展積累,2018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43.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51億TEU,規模遙居世界首位,其中7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億噸以上,8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TEU以上,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廣州港、香港港、青島港和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世界第1、3、4、5、7、8和第9位,寧波-舟山港、上海港、蘇州港、廣州港、唐山港、青島港和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分別居世界第1、2、4、5、6、7和

安全管理跨上新臺階,綠色發展全面推進。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發展特別是綠色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政府全面從加強制度建設、落實管理責任、嚴格依法行政、強化監督檢查等方面,制修訂了一系列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和標準規範;企業從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和本質安全體系建設,深入推行全員安全責任制度,健全責任考核機制,全面加強建設施工、生產過程、設備設施、交通消防、港口安保以及應急處置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從制度、技術和管理上切實提升危險化學品儲存場所的本質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實現了設施設備完備性、安全可靠性以及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在港口綠色發展上,交通運輸部分階段制定了發展目標和推進措施,特別是從2016年開始實施《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分階段推進排放控制區建設,不斷提升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監管能力,控制船舶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排放;不斷提高船舶生活汙水、含油汙水、洗艙水的接收、處理設施與能力,推進港口汙水處理和循環利用。

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機遇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要求。2010年後,隨著人民生活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結構加速調整,2012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8年進一步上升到52.2%,標誌著第三產業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出了交通強國建設的目標。習總書記視察重慶果園港、廣西北海鐵山港時也多次提出要加強“四個一流”(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港口建設;2018年11月,習總書記視察上海視頻連線洋山港時,做出“經濟強國必然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重要論述,以及把港口“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不斷提高港口運營管理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勇創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指示。要求港口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以樞紐港為重點,建設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保障有力、世界領先的世界一流港口,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交通強國建設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當好先行、提供重要支撐。

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有利時機。(1)“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機遇。為港口實現全球化佈局,為世界港口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特別是為促進發展中國家港口發展貢獻中國方案、構築全球服務網絡,提供了歷史機遇;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2)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機遇。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港口進一步體制變革和政策創新的機遇。(3)技術變革的機遇。我國90%以上外貿物資通過港口轉運,是海量數據的集聚地,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為港口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為與產業深入融合,是充分挖掘數據資源,為港口跨界服務、與各產業集群實現生態相互融合,全面提升港口服務的機遇。

需求增長與提質增效的機遇。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吞吐量需求增速同樣有所放緩,但年絕對增量依然在2億噸和1000萬TEU的水平,更重要是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港口從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和經濟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特別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進步,融入供應鏈管理服務

<strong>

下降態勢。

<strong>

完善指標體系,強化指標引領

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港口發展的主旋律,我國港口正在步入從“世界一流大港”向“世界一流港口”轉變的關鍵時期,過去以港口建設、吞吐量和碼頭作業效率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已經難以適應港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應逐步建立港口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近期應補充以港口經濟貢獻(增加值、就業貢獻)、口岸效率(合規時間、成本)和綠色發展(港口空氣質量監測)為重點。新的指標體系,有利於(1)擺脫對吞吐量、建設投資和碼頭效率的過渡追求,同時通過對港口作用有更為量化的認知,擺脫部分港口城市以稅收和直接經濟效益評價港口、甚至排斥港口發展的現象;(2)有利於推動港口追求質量和效益;(3)有利於改變重視港口重硬件建設、硬件效率,而忽視合規時間和合規成本的制度效率通;(4)有利於社會對港口發展的認知。港口大都遠離人們日常生活,開展港口增加值、就業等港口綜合績效評價,讓全社會更加客觀地認識港口在帶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巨大作用,為港口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樹立一流港口標杆,強化示範效應

加快推進“世界一流港口”試點工作。(1)從沿海港口中選擇條件基礎較好的港口,開展“世界一流港口”試點工作,通過設施、技術、管理等內在要素一流的匹配,形成行業示範引領作用。經指標綜合評價分析,國內綜合性港口以上海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和青島港為示範,大宗散貨以黃驊港煤炭裝船為示範。(2)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口岸監管和政策創新試點,提升港口國際貨物中轉國際集拼、轉口貿易、國際配送、國際採購和供應等服務功能。

完善港口法規標準,強化文化建設

完善法規標準。結合《港口法》實施15年來的實際,為適應港口發展實踐中新業態和改革新體制,加快《港口法》修訂研究工作,完善配套規章制度。以安全、綠色、智慧為重點,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完善港口建設技術標準和智能建造技術創新,提升工程質量品質,提高港口設施使用年限和耐久可靠性,完善港口建設、運營和專業人員資質標準。以客運和危險貨物作業為重點,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強化信用監管,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和企業自我約束。

結合港口轉型升級和老港區功能調整,統籌兼顧沿岸生態景觀和港口服務功能,推進港口歷史文化展示、港口博物館建設,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因地制宜發展港口遊、休閒遊和濱水親水活動。支持友好港建設,加強港口文化國際交流,講好中國港口故事。

優化港口布局,提升服務功能

結合港口資源整合、港口群發展和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優化港口布局,修訂完善港口總體規劃,促進港口要素資源集聚和港城協調發展。統籌新港區開發與老港區搬遷,引導碼頭集中佈置、連片開發,發揮各港比較優勢,以更高質量一體化為導向,促進港口間合理分工,推動區域性航道、錨地共享共用,堅持新建與既有碼頭技術升級改造並重,適應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

拓展港口服務功能。完善港口船舶供應和現代服務保障體系,拓展中轉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務,積極發展信息、商貿、金融和法律等現代服務業,降低客戶全程費用。結合區域“有錢有閒”消費群體需求,完善郵輪、遊艇等休閒娛樂服務功能。

推進綠色港口與平安港口建設

強化港口汙染防治。有序提升港口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區標準,完善港口LNG加註、充電樁、岸電標準規範和供應服務體系,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技術應用,提升船舶靠港岸電使用率。加強統籌銜接,推動港口所在地政府依法統籌規劃建設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加強設施之間的銜接,重點推進水上洗艙站建設,新建港區加強環保設施的統籌建設和綜合利用。

加強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嚴格管控和合理利用深水岸線,綜合利用航道疏浚土、施工材料、廢舊材料。升級港區排水系統和汙水處理系統,推進生產生活汙水、雨汙水等循環利用。

強化港口本質安全。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強安全設施建設和維護,嚴格落實港口危險貨物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安全設施審查制度,提高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著力提升客運碼頭安檢查危能力,推動高危作業場所和環節逐步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落實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實行隱患定期排查、重大隱患及時“清零”,形成閉環管理。 探索建立港口客運、危險貨物作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

加快智慧港口建設,推進開放融合發展

智能化港口系統建設。加強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建設基於5G通信、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物聯網等技術的港口信息基礎設施,加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操作系統、遠程作業操控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和改造。大力推進港口無紙化作業,完善“一站式”“一網通”等信息服務系統,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立港口雲數據中心,推進港口業務流程再造,構建港口物流生態圈,促進與上下游產業的有效銜接、業務協同。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按照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推進船舶運輸單證電子化,進一步推動通關便利化。推動優化口岸作業流程,逐步實現裝卸倉儲、物流運輸、報關報檢代理、費用結算等口岸物流環節無紙化和電子化。

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充分發揮APSN和東北亞港灣局長會議等交流合作機制,加強綠色、智慧、平安等領域政策技術交流,促進物流信息共享和標準互通。鼓勵我國港口企業“走出去”,提升網絡化服務水平,積極參與沿線港口建設運營,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碼頭建設、運營和綜合服務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