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核 心 要 點

受益於多年來的發展,張江高科被冠以“北中關,南張江”的稱號。

▪ 從“沒錢、沒地、沒資源”到初具規模,張江高科經歷了艱難草創期。

▪ 瑞士羅氏製藥的入駐是張江高科發展的轉折點,其建設由此提速。

▪ 為迴歸高科技本質,張江高科經歷了產業定位和運作模式的迭代。

▪ “醫”產業集群和“E”產業集群是張江高科目前的兩大主攻發展方向。

▪ 通過戰略招商和股權投資等措施,張江高科正在加快卡位智能產業。


從上海最繁華的外灘向東南直行九公里,上海內環以西、浦東新區羅山路以東,龍東大道以南、華夏中路以北,這四條路圍成的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地塊,便是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張江高科)。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因為高科技企業聚集,張江高科之於上海,就如同西二旗之於北京,提及時總是離不開對格子衫、電腦包、黑框眼鏡工程師的調侃——“張江男”甚至擁有自己的百科詞條。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與中關村類似,張江高科是一個科技產業集聚的園區;不同於中關村,張江高科完全從0到1興建——1992年7月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成立時,張江高科只是上海市郊的一片荒地。

政府政策引導是其能成立並發展的最重要原因,發展過程中,

張江高科在主體定位不變的前提下,進行了若干次轉型,包括重點扶持企業的類別、園區運營方式等。

1994年1月7日,瑞士羅氏製藥正式與張江高科簽約,成為首個入駐張江的客戶,自此張江“藥谷”的歷史正式開啟。而在國內科技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張江高科及時調整方向,推出系列措施吸引智能製造、物聯網、消費升級等相關新經濟公司入駐,打造了“醫”和“E”兩大產業集群。

在政策支持、人才集聚、產業升級和資本助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包括閱文集團、趣頭條、盛大網絡、滬江網校、111集團、中興國際、華虹宏力、中國商飛、微創醫療、達觀數據、七牛雲等在內的眾多科技企業都在上海張江落地安家併成長,張江高科也因此被冠以“北中關,南張江”的名號。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2018年9月12日,111集團成為中國互聯網醫藥健康領域赴美上市第一股

從1992年7月成立時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構築起生物醫藥創新鏈、集成電路產業鏈和軟件產業鏈的框架;從吸引外資企業為主到大力扶持本土高新技術公司,張江高科已經走過27個春秋,其自身發展本身也是一部創業史:它似一個窗口,濃縮了中國科技產業的進化圖景。

從0到1,艱難草創

張江高科的崛起,與上海浦東新區開發的大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對外宣佈。當年10月,國務院對關於上海市設立浦東新區的申請作出批覆,同意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和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國務院關於上海市設立浦東新區的批覆》的紅頭文件

而張江高科與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開發區同為上海浦東新區四個重點開發區域之一,1992年7月28日,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掛牌成立。

1993年5月,剛剛辭任國家輕工業部群星集團副總裁一職的吳承璘來到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開發區實地考察,因為在一個月後,他就將赴任上海浦東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全面主持張江開發區的建設工作,他的任務是帶領張江高科實現“從0到1”。

彼時,與繁華的浦西截然不同,浦東還是農田一片,其間點綴著幾間房屋。身為第一任開拓者和領導者,在吳承璘的回憶中,張江高科的起點是一窮二白的:“沒有錢、沒有地、連辦公場所也沒有。”

吳承璘上任時,張江高科開發區已經啟動建設一年時間,但當他站在龍東大道和羅山路口舉目四望時,除了一條窄小的兩車道的龍東路,就只有一片綠油油的農地,和幾間白牆黑瓦的農舍。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未開發前的張江是一片農地

回顧張江高科的建設過程不難發現,以吳承璘為代表的“張江第一代建設者”在事業啟動初期,挑戰重重:

  • 首先是資金嚴重短缺。張江的規劃面積是17平方公里,初期決定開發4平方公里。在吳承璘到任時,由於初期開發規模過大,上海市先期撥付的1億元啟動資金已經全部用完。作為建設主體,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下面又成立了20多個子公司,導致資金分散,五六十人的工資也快發不出來。而這時,龍東大道的“三通一平”(是建設項目在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現場應達到水通、電通、道路通和場地平整等條件的簡稱)正急需資金投入。
  • 其次是土地資源不足。開發初期,張江把2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別以極低的價格批租給了信源、銀泰、華晨和一家臺灣公司。每個公司都拿走0.5平方公里後,初期決定開發的4平方公里土地中的一半一下子就沒了。
  • 另外,吳承璘和同事們的辦公場所也很不理想。他們的辦公地點在陸家嘴峨山路的童涵春藥廠樓上的一間閣樓裡。那裡不僅離張江現場遠,不方便指揮和管理,而且相當擁擠,空氣中瀰漫著中藥味,打掃衛生的工具都放在樓梯口。“如果要在這種地方和外商談判,很不利於張江形象的塑造。”

如同任何一家初創公司一樣,張江高科的“創業團隊”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使人、財、物都到位。

眼看著賬上的存量資金最多隻能維持公司兩個月的運轉。情急之下,吳承璘想了一個緊急辦法:他給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和市長黃菊寫信,表示希望拿前期預開發還剩下的2平方公里的土地去銀行抵押貸款2億元。

這個想法得到了市委領導的支持。工行、農行、建行和中國銀行等四大銀行浦東分行的行長來張江考察後,同意每家銀行貸給張江5000萬元,張江則為每家銀行抵押0.5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快,2億資金到賬,這相當於給張江打了一針強心劑。吳承璘馬上把錢投在項目開發上,還清了早期開發龍東大道的欠款。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1993年,張江科技園區的龍東大道正式通車

沒有地怎麼辦?吳承璘想到可以把已經租出去的土地再“要”回來。由於到1993年為止,之前租給信源、銀泰等四家公司的土地仍然靜靜地躺在那裡,一個企業也沒進來,甚至一撬土也沒挖過。於是,吳承璘依據上海市政府關於“拿到土地以後,不動土不招商的可以收回”的文件精神,與幾家公司分別談判,最終通過不同的方式要回了土地,為日後的招商騰出了空間。

面對不甚理想的辦公場所,吳承璘則決定搬地方。他在龍東路路口找到一塊沒有拆遷任務的土地,並邀請時任上海市政設計院院長吳之光為張江設計了一個飛機似的飛翼樓,寓意“張江騰飛”。新辦公場所的門口大堂設計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主題的銅版浮雕,還有四間不同風格的會議室,分別是法國凡爾賽歐洲風情、美國加州海灘景色、日本櫻花風景和中國蘇州庭院。

就這樣,張江高科度過了最初的艱難階段,並很快迎來了轉機——當時世界第三大製藥公司瑞士羅氏製藥決定入駐張江高科。

1993年9月,在三維製藥廠總經理黃彥正的介紹下,羅氏公司來到張江考察。外方代表威廉·凱洛到現場一看,除了一片農田,張江什麼都沒有,頓時猶豫起來,說“這樣怎麼叫我來建廠呢?”

聽到這話,吳承璘趕忙對威廉·凱洛承諾,很快就會把水、電、氣、通訊等都落實好。同時還向他介紹上海的楊浦大橋已經建成,內環線也已開工,浦東機場已列上建設日程,日後張江的交通會很方便。

時任上海市副市長趙啟正在接見威廉·凱洛時,不但介紹了張江的情況,而且不動聲色地向他介紹吳承璘說:“吳總是我的老朋友,我們經常一起游泳,還參加市裡的游泳比賽,他遊的比我快,我老是輸給他的。”

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拉家常讓威廉·凱洛對吳承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對張江增添了信任和信心。威廉·凱洛認識到張江是上海市重點開發地區,終於下了決心把項目放在了張江。

1994年5月,威廉·凱洛再次訪問張江,看到眼前實現“三通一平”的園區,他決定立刻簽約。就這樣,在工資都快發不出來的困境之下,張江成功迎來了第一家外資企業,而且是世界500強知名的藥物公司。可以說,瑞士羅氏製藥的引進為張江日後的招商樹立了標杆,開啟了張江“藥谷”的歷史。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1994年1月7日,羅氏製藥入駐張江的簽約儀式

在瑞士羅氏製藥的示範效應下,日本松下、法國法雷奧汽車電機、日本山幸電子、美國聯信增壓器、寶鋼軟件、挪威奈可明離子顯影液、摩托羅拉手機、美敦力心臟起搏器、三菱物流倉儲、阿爾法泰克集成電路、史克必成疫苗等企業先後進駐張江,張江也於1994年11月成立了新藥研發中心。

至此,張江高科終於在科技園區的建設中站穩腳跟,此後數十年,隨著國家和上海市重視程度的提高,張江高科迎來了更為快速的發展時期。

從1到N,多次迭代

張江的發展,有幾個時間點無法忽視:

  • 1995年3月,張江的產業發展從原來的10多項改為重點發展三項,即生物醫藥產業、微電子信息產業和光機電一體化產業。
  • 1999年8月,在“聚焦張江”的戰略決策指導下,明確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
    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
  • 2006年,上海高新區整體更名為“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張江”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張江模式也開始對外輸出。
  • 同年,張江高科啟動“一體兩翼產業互動式”的發展戰略:除了運營房產資源以外,還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並且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以及選擇優質企業投資。
  • 2009年,上海市政府“南匯撤銷、併入浦東”的方案正式獲國務院批准,張江高科藉此機遇於2011年擴大園區規模為75.9平方公里。
  • 2014年,國務院決定上海市自貿區擴區至張江片區,面積37.2平方公里,至此,“張江模式”已經輻射上海市所有行政區,張江高新區經擴建形成一區二十二園外加紫竹高新區的格局。
  • 2015年,張江高科技園區謀劃新一輪轉型,全力打造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醫”產業集群(涵蓋醫學、醫藥、醫械和醫療健康產業等)和“E”產業集群(涵蓋集成電路、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等)。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張江高科技園區俯瞰圖

27年發展歷程中,在實際管理和運營方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的操盤下,張江高科進行了多次“迭代”。

首先是產業定位的迭代。

受瑞士羅氏製藥首家落戶影響,在此後的發展中,醫藥產業始終是張江的重要產業之一,西比曼生物科技、復星凱特等知名醫藥公司都在張江建立了研發中心。而面對不斷到來的新科技浪潮,張江也試圖抓住更多機會。

2004年,在張江管委會的邀請下,盛大網絡集體搬遷到張江微電子港,成為入駐張江高科園區的互聯網企業的典型。此後,以數字出版、網絡遊戲、動漫、影視製作為重點的互聯網產業也相繼在此紮根。截至目前,張江高科已經累計引進包括閱文集團、趣頭條等在內的數百家互聯網企業。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盛大網絡聯合創始人陳大年稱

“張江是盛大騰飛的地方”

2015年轉型之後,“醫”產業集群和“E”產業集群成為張江的重點發展方向。

目前,微軟(中國)與張江集團共同打造的微軟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實驗室已正式啟用,首批3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初創公司也同步入駐,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與製造、零售、醫療、金融、城市建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及創新發展。

其次是運作模式迭代。

發展初期,張江高科的運作模式定位“園區地產商”,即通過整合土地資源並銷售或租賃給相關企業的方式,拓展業務、實現盈利。

因此,張江高科長期以來是通過低租金或免租金、低地價或免地價的方式吸引全世界創新企業的集聚,可實際上稅收並不歸屬張江高科上市公司。此外,產業升級和環境變化都使得土地資源不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成了張江高科的轉型關鍵。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張江高科技園區諾貝爾湖公園的愛因斯坦雕像

2014年末,張江集團以張江科投為母體,整合旗下小額信貸、孵化器、創業培訓等資源,建立了張江集團“投貸孵學”平臺,成員單位包括張江科投、張江小貸、張江孵化器、張江藥谷平臺和張江創新學院等。

這一思路與中關村的發展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在2014年,由海淀圖書城轉型而來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官方介紹中,創業大街的定位是:全國雙創策源地;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推動政府、大企業、資本、創新創業者對接和融合。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創業大街的運營公司,除了承擔街區業態調整以及宣傳職能外,它還提供創業服務。

根據官方介紹,目前,張江集團“投貸孵學”平臺現有員工超過110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47億元,服務超過2000家企業客戶。它擁有覆蓋張江園區主導產業的3個國家級孵化器,超過10萬平方米的創業空間,配備符合產業定位的專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傳遞 “寬容失敗,鼓勵成功”的創業文化。

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建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開發言中表示,“張江高科將逐漸淡化以銷售和租賃為主的產業地產模式,著力於打造園區內創新生態體系,並擇機以投資模式參與到創新產業的發展中,迴歸張江高科的高科技本質。”

“未來張江高科的利潤點和價值點,不是在租售環節,而是在資本市場上。”葛培健當時預計2017年至2019年,股權投資收入會佔張江高科主營業務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不斷的自我迭代中,張江高科得以伴隨科技進步的浪潮持續成長,並且逐步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智能產業卡位戰

如今,張江高科的目標不只侷限於浦東新區,甚至上海市區。2018年底,上海浦東新區政府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打造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落戶張江,根據介紹,基地的作用主要是:

  • 通過產業投資促進園區戰略招商、精準招商;
  • 發揮“產業投行”優勢,做好對接好科創板的工作;
  • 招商和投資雙管齊下,增強優質項目的根植性,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 藉助於“參股不控股”的投資策略,探索基金操盤,盤活存量地產資源;
  • 以張江高科“895創業營”等雙創平臺為基礎,打造擴至長三角區域的孵化器、加速器聯盟。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張江高科正在建設“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

不難看出,基於這一平臺,張江希望將多年積累下的科技產業集群效應,與園區運營模式整體輸出,輻射長三角地區,成為一個擁有跨區域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孵化器”、“加速器”。

這一策略已經取得如下進展:

  • 張江高科“895創業營”已入圍2000個項目,入營項目230個,項目總估值超過180億,獲風險投資100家。
  • 張江高科參與了浦東科創母基金專項子基金的創設,提出將發力“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產業。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張江高科“895創業營”

根據官方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張江高科技園區擁有註冊企業20000家,在地經營企業4500家,其中:

  • 高新技術企業685家;
  • 國家、市、區級研發機構403家;
  • 跨國地區總部62家;
  • 億元貢獻企業65家;
  • 高校和科研院所近20家;
  • 從業人員32萬,國家“千人計劃”96人。

當下,“醫”產業集群和“E”產業集群是張江高科的兩大發展方向,“醫”是過去優勢的延續,而“E”是未來機會的佈局。

根據介紹,“E”產業集群重點關注智能製造、工業和服務機器人、物聯網等應用領域;在軟件方面,重點關注在消費升級、全球化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互聯網帶來的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10月25日,張江集團與IBM中國宣佈合作並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將通過為期三年的合作,聯手打造中國首個Watson Build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並持續在數字化創新平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人工智能企業賦能加速、人工智能生態共建等方面進行廣泛佈局。與IBM的合作是張江高科發展“E”產業集群的一個典型代表。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Watson Build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隨著產業互聯網熱潮來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萬物互聯(IoT)和邊緣計算等為代表的新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核心技術與垂直行業的深度融合也成為新的增長點。

要抓住新一波技術紅利,張江高科必須吸引浪潮中的頭部公司落地。

不過,期望抓住科技浪潮紅利的不只是張江,位於北京的中關村也已經將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列為重點扶持對象。

不久前,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主辦的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專項政策指南發佈會上,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源頭創新、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兩個專項政策指南發佈。政策指南提出,將支持企業圍繞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統與基礎軟件、智能傳感器等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展開攻關。對於特別重大的人工智能創新項目和平臺,海淀區可以連續支持三年,最高支持3000萬元。

面對新的技術紅利,科技產業園區們都期望能捕獲最具潛力的獨角獸。從張江的轉型和中關村的政策來看,圍繞科技產業高地的爭奪並不會輕易停歇。

而正是在這樣的相互追趕中,中國科技產業才得以發生諸多改變。

揭秘“創業公司”張江高科成長史

張江人工智能島

回顧張江高科27年發展歷程,從地產經濟到股權投資,從吸引外資到扶持本土創新公司,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其的迭代恰似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縮影。

而在新一波技術浪潮中,面對新的定位和新的目標,張江又一次進入了“創業”狀態,站在了新的起跑線前。


《上海改革開放40年|吳承璘:沒錢開發,情急給書記市長寫信》,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