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反對“校園欺凌”,“莎姐”為你解讀電影中隱藏的法律知識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電影《少年的你》上映3天便收穫無數好評,同時也引發了大家對“校園欺凌”的討論與思考。如何預防校園欺凌?電影中有哪些隱藏的法律知識你必須知道?檢察官又是如何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10月30日,重慶檢察第五分院的“莎姐”檢察官通過電影中的情節為大家一一解答。

場景一:

高三學生魏萊對同班同學陳念長期霸凌,當做出毆打、扒衣服、撕課本、剪頭髮、拍裸照錄視頻,這樣嚴重傷害他人的行為,事後她就只說了一句:我只是玩兒過了。

“莎姐”檢察官:

電影中這個情節正說明有的未成年人沒有後果意識,毫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對於生命、對於法律根本沒有敬畏之心,所以針對青少年普法宣傳非常有必要且非常重要。

“莎姐”在行動:

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組織轄區9個基層檢察院共同開展“幫助未成年人檢察百千萬”行動,建立心理輔導團隊和法治宣講團隊,通過圍繞辦理百件未檢精品案件、幫助千名留守兒童,對轄區萬名未成年在校生定製法治教育,開展為期3年的行動,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全面綜合司法保護。

截至目前,在轄區已設立13個留守兒童愛心觀護點,確定了10所中學、職校開展長期性、系統性、跟蹤式法治教育,先後開展了近100場法治教育課堂,將範圍擴大到特殊教育中心的聾啞孩子、對口幫扶的貧困山區兒童等。

場景二:

同樣是校園欺凌,陳唸的同學胡小蝶在面對魏萊的欺凌,她選擇了沉默和自殺,哪怕老師一直在告訴大家有問題可以找大人幫忙。而陳念在沉默過後終於將自己受到欺凌的事情告訴了警察和老師,施暴者被退學。

“莎姐”檢察官:

當你沒有足夠力量保護自己的時候,一定不要放棄向大人們尋找幫助的希望,反對校園欺凌,永遠是從校園開始。學校是防治校園欺凌最有效、最前沿的陣地,建設法治校園刻不容緩。

“莎姐”在行動:

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與大坪中學共建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探索建立檢校合作開展法治教育長效機制。檢察長任法治副校長,確定“尊法班”“尚法班”“明法班”,開展跟蹤式法治教育,“莎姐”檢察官分別擔任不同班級法治輔導員,採取主題授課、互動、情景劇、問卷調查等形式,以防治校園暴力、網絡安全、情緒管理等為內容,教育青少年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增強法治意識,併為同學們贈送《莎姐講故事》普法故事書。

場景三:

魏萊家庭完整,家境優渥,成績優異,魏萊爸媽始終把孩子的優秀拿來當作驕傲的資本,而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變得不優秀。當陳念被魏萊欺負報警後,警察和魏萊父母進行溝通時,面對既定事實,魏萊媽媽還是選擇維護自己的孩子。以至於後來魏萊欺負陳念有大叔要報警時,她並不是真心認錯和悔改,一心只想用錢了事。

“莎姐”檢察官:

校園欺凌所暴露出的家庭教育問題至關重要,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塑造非常關鍵,家長對於孩子不僅僅要做到“養”,更要做到“教”。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問題要及時引導,同時也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她知道父母永遠都在自己的身後支持自己,避免遇到問題獨自承受,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莎姐”在行動:

為了使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更具針對性,形成學校、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學法、普法的完美融合,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專門開展百名家長網絡問卷調查,據統計,絕大部分家長對青少年普法這個話題很關注,對常見的校園欺凌、網絡安全、性侵等相關常識有一定了解和認知,但仍存在著一些誤區。近8成家長選擇了講座形式為孩子們進行普法。

“莎姐”檢察官們走進校園、社區,專門為家長們開設量身訂製的普法講座,傳授如何幫助青少年防範侵害、預防犯罪,讓家長們更好地教育引導孩子。該普法學堂受到各年齡段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場景四:

魏萊因害怕陳念報警,請求陳念原諒,但她卻將自己對陳念造成的傷害輕描淡寫地說出來,陳念最終受不了魏萊的語言“暴力”,而將魏萊推下樓梯造成其死亡,朋友小北為保護陳念試圖幫她頂罪。

“莎姐”檢察官:

面對校園欺凌,千萬不能報“私仇”,要理性尋求成人的幫助。法律規定年滿14週歲應當負刑事責任,未滿18歲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一旦觸碰了法律的底線,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試圖代替或包庇,最終都逃離不了法律的嚴懲。

“莎姐”檢察官提醒,青少年如果不幸陷入了危險,要牢記四條:首先要沉著冷靜,牢記生命第一原則,不要輕易做出任何可能激怒犯罪分子的語言和行為;自我激勵,告訴自己一定能得救,一定能想辦法保護好自己;要機智周旋,巧妙與壞人溝通,儘量穩定其情緒,使對方放鬆警惕;要留意細節,對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細節保持敏感,並儘量牢記於心。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錢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