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理財承接母行部分理財產品 平穩過渡 銀行理財產品開始“搬場”

日前,工商銀行連發兩則公告稱,將對182款由工商銀行發行運作的理財產品分批移行至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移行後,產品管理人、相關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團隊等將全部交由工銀理財運作管理。

這意味著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公佈、各大銀行相繼公佈設立理財子公司計劃、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後,行業內又有了新進展。多家已經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都曾披露過“過渡安排”,工商銀行率先開展後,其他銀行也會陸續跟進。

工银理财承接母行部分理财产品 平稳过渡 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搬场”

銀行理財子公司有四大特點

業內人士分析,理財子公司承接母行部分存量業務,既是順應監管要求,也有助於新舊銜接、順利平穩過渡進入新階段。

工行率先有序開展移行工作

工銀理財是工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今年6月6日正式開業,實收資本160億元,主要從事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發行、理財顧問和諮詢等資產管理相關業務。

近日,工商銀行連續發佈兩則公告,公佈部分理財產品的移行工作。據10月21日發佈的公告稱,根據國家金融監管政策的要求,前期由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運作、符合以上監管要求的理財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將統一移行至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運作管理,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同時,相關投資管理、運行支持、風險控制團隊也將移行至工銀理財,產品說明書及理財產品協議書等將一併更新。

據瞭解,工商銀行這次理財產品的移行工作將分批進行。本次共有182款理財產品進行管理人變更與移行,其中155款個人和27款法人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工銀博股通利”私募股權專項類、“鑫得利”固定收益類、全鑫權益鑫尊利系列、“添利寶”淨值型、鑫穩利-聯動系列、“月聚月盈”專項資金理財、如意人生“鑫穩利”以及法人恆睿系列等理財產品。155款面向個人銷售的理財產品分三批進行遷移,移行時間分別為10月19日、10月26日和11月2日;面向法人銷售的理財產品分為兩批進行移行,分別為11月16日和11月23日。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工銀理財已經發行了多隻理財產品,不過仍然掛靠在工商銀行旗下。根據監管規定,這些新產品需要轉移至理財子公司,今後工商銀行的理財業務重心也將轉移至工銀理財。而目前時機已經相對成熟,所以符合監管規定的理財產品進行移行也在情理之中。

移行對客戶投資無實質影響

投資者最關心的必然是此次移行對於自己投資的理財產品是否會產生影響。對此,工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移行不會對產品投資運作產生實質性影響。產品管理人變更不影響產品運作及客戶收益,產品購買、贖回流程保持不變。

在移行過程中,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產品報備規則,移行後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的登記發行日期將變更為移行當日,但產品的起始日和存續期限不受該變更影響。同時,為了充分保障客戶利益與投資安全,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將自動為移行產品的持有客戶開立份額登記賬戶。

經過此次移行,符合監管要求的新規產品及產品管理團隊將同步平移至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客戶可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投資管理人”字段區分子公司及自營理財產品,其中子公司理財的投資管理人是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自營理財投資管理人是中國工商銀行。也就是說,本次移行主要影響的是銀行內部的理財業務架構,對客戶的影響很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投資者而言,原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即使不承諾剛性兌付,但有些虧損還是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回來的。到了理財子公司以後,剛性兌付應該是徹底消失了。

多家銀行安排過渡隔離風險

根據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按照商業自願原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子公司展業後,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繼續處置存量理財產品除外)。

截至目前,已有30餘家銀行發佈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公告,招商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等12家銀行已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工農中建交和光大6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而工商銀行是第一家公佈存量產品移行情況的銀行。

但是其他銀行對於移行也不是毫無準備的,已有多家銀行披露過其“過渡安排”。例如,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此前在談及建設銀行資管行業規劃時表示,要構建一個大資管的體系,既有序健康地推進理財子公司的良性發展,同時也要按照監管的要求來處理好過去的存量理財業務相關問題。存量業務、特別是非標這一塊,市場非常關注,監管部門也有明確要求,建設銀行非常慎重,現在正在做方案,這塊方案做好了以後,建設銀行會向社會披露。

交通銀行則將通過“委託”模式來處理存量的理財業務。交通銀行副行長呂家進表示,在過渡期結束之前,交行將保留資管中心,統籌管理全行理財業務,同時將理財業務日常運營管理職能委託給理財子公司,承擔監督理財子公司盡責履職的職能。他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滿足監管關於理財子公司與母行風險隔離的要求,另一方面不會因為“雙線運行”導致人、財、物等資源重複配置。

理財子公司承擔未來理財產品發行等業務,在運營初始之際完成新舊業務銜接,也是母行完成風險隔離的必經之路。劉銀平認為,銀行原先的資管部門在理財業務運作方面已經非常成熟,而理財子公司在發展初期要重新組織架構非常困難,先將母行的理財配套服務遷移至理財子公司,再招兵買馬、完善組織架構,可以讓理財子公司順利度過起步階段。 據《新聞晨報》

工银理财承接母行部分理财产品 平稳过渡 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搬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