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創業板十週年再出發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30日電 題:《董登新:創業板十週年再出發》

作者 董登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十年前的今天,2009年10月30日,愛爾眼科等28家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交易,這標誌著創業板正式開板。十年之後的今天,創業板共有775家上市公司,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比重超過20%;總市值為5.6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超過10%。十年間,創業板IPO累計融資4000多億元,再融資(含重組配套融資)累計3418億元,二者合計約7500億元;實施完成409單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3783億元。

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創業板已形成了鮮明的板塊特色與聚集效應。在775家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549家,佔比達70%;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49家,佔比接近60%。創業板公司過去十年的平均研發強度維持在5%左右,高成長特徵表現明顯。

十週年,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間節點。創業板的十年,既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最快的十年,同時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對外開放最關鍵的十年。如果說,這十年是創業板生逢其時、“打基礎”的十年,那麼,下一個十年,將是創業板迎得更大發展機遇的“騰飛十年”。

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經濟興起,以及納斯達克財富效應的顯現,世界各主要股市開始爭先恐後地設立創業板。1999年11月,港交所正式推出創業板。2000年,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門戶網站陸續赴美在納斯達克上市。2000年9月中聯重科在深交所主板發行結束後,深交所暫停主板業務,全力籌建創業板,然而,由於受到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滅的衝擊,內地創業板一直沒能推出,直至2004年6月,深交所變相推出了“中小企業板”(簡稱“中小板”)。陰差陽錯,它竟然搭建了中國內地民營企業IPO的第一個專屬舞臺,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制度進步與創新。

在港交所創業板推出整整10年後,2009年10月深交所也推出創業板。從名稱來看,其初衷應該是打算對標納斯達克的。然而,由於A股市場的歷史原因,深交所創業板在IPO標準設計及IPO審核模式上,十分保守,它仍採用了主板的全套做法,尤其是在盈利及規模指標上設置了過高的門檻,再加上IPO實質性審核模式(核准制)週期長、排隊成本高,使得大量創新企業被拒之門外,並有不少好公司被迫選擇境外IPO。

2009年和2010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37只,後因多家中概股遭到渾水等做空機構質疑,中概股赴美上市陷入低谷,股價普遍下跌,2011-2013年赴美上市中概股總計只有14只。2014年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中概股境外IPO再次升溫,2014年共有15只中概股在美國掛牌上市。

其中,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IPO募資約250億美元,創下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IPO募資紀錄。截止2019年10月29日,阿里巴巴收盤價為178.68美元,市值為4538億美元,排列美股第7位,僅次於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伯克希爾·哈撒韋。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公佈,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企業赴港上市。新規則一改香港金融界奉為“圭臬”的“同股同權”,被市場人士視為25年來港交所意義最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但是,2018年以來,內地A股IPO審核趨嚴,IPO過會率大幅下滑,大量內地企業再次掀起赴港、赴美上市熱潮。2018年香港 218 家新上市企業中,來自於中國內地的共有 111 家,佔當年香港新上市數量的 50.9%,其中,中國鐵塔、美團點評和小米集團IPO募資分別為588億港元、331億港元和278億港元,中國鐵塔也成為了過往所有在香港上市的非銀中資股中募資金額最高的公司。與此同時,2018年共有42家中國內地公司成功登陸美股市場,超過了2016年及2017年赴美上市公司總和。

2019年,上交所“科創板+註冊制”橫空出世,改變了中國內地創新企業IPO生態。這意味著中國版納斯達克正式起航,也標誌著中國版註冊制正式開始落地實施。“科創板+註冊制”創造了中國股市的多個第一,它是A股市場包容性改革與市場化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與跨越。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指出,深圳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並特別強調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註冊制改革。”

下個十年,如何走得更好?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深交所創業板今天迎來了十週歲的生日。過去的十年已經走過,下一個十年,如何走得更好更快?深交所創業板應該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歷史契機,大膽改革,先行先試。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深交所創業板的重新定位。首先,創業板必須迴歸本源,堅定對標納斯達克,這是創業板設立的初衷或初心。與此同時,還要與上交所科創板及港交所的創業板、創新板形成錯位發展、差異化經營的格局。目前,上交所科創板將估值10億元作為創新企業IPO門檻,而港交所創業板則打算將IPO最低市值標準從1億港元提高至1.5億港元,同時將港交所主板IPO最低市值標準從2億港元提高至5億港元,在此基礎上,港交所還打算增設創新板並分層為創新主板與創新初板。那麼,深交所創業板將自己置於何種地位?筆者建議,不妨將深交所創業板IPO重心放在估值2億-10億元之間,以中小創新企業為主體。因為真正的創新企業大多來自初創或成長期的中小企業。這應該成為深交所創業板的競爭優勢與特色,因此,在IPO標準設定上,它應該比上交所科創板更包容、更加市場化。

其次,在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及交易規則上,深交所可以藉助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政策優勢,吸取港交所成功經驗,大膽改革、大膽突破。創業板的市場包容性可以超越科創板,不必完全模仿或複製科創板註冊制的全套做法,比如,可以考慮取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取消新股申購的市值配售;進一步擴大創業板個股漲跌幅限制乃至取消漲跌停板制;實行創業板T+0迴轉交易等機制。此外,在退市制度上,創業板應該學習科創板的做法,廢除“暫停上市”、“恢復上市”、“重新上市”的通道,讓投資者學會主動“用腳投票”。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市場越包容,監管必須越嚴苛。在註冊制條件下,信息披露監管是全部監管的關鍵和核心。證監會與證交所必須將全部的精力投放在信息披露監管上,一方面嚴查嚴打證券違法犯罪,維護市場三公原則;另一方面,通過創設中國特色的集體訴訟制度,讓投資者學會依法違權索賠。

總之,創業板下一個十年發展的大門已經打開,而且是天時、地利、人和。深交所應該抓住歷史機遇,大膽改革、先行先試,很顯然,創業板新一輪改革是深交所改革的重頭戲,也是創業板的重大歷史使命。(中新經緯APP)

董登新:創業板十週年再出發

董登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