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未來


區塊鏈的未來

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區塊鏈的概念:在“沒有值得信賴的運營者、去中心化的信用模型”中,區塊鏈“記錄權利和價值的狀態”,是“執 行合同和交易”的基礎。

藉助區塊鏈的技術思想和概念,通信主體從互聯網——“值得信賴的運營者”中解放出來,無論是經濟活動還是社會生活,終於不再需要 一定有值得信賴的運營者了。

然而就算是現實應用的比特幣,也沒有完全實現上述技術思想。

如果可以將比特幣的基礎技術——區塊鏈技術分離出來,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對照應用的各種條件,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區塊鏈技 術還遠遠不夠。

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者、 技術人員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根本問題, 為了實現作為社會基礎的重要功能,區塊鏈的標準化工作也已經啟動,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用戶動向和全球發展趨勢。

重新思考區塊鏈的完善程度

本書主要以比特幣的技術為中心,參照技術思想目標,詳細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各種問題。

有趣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塊鏈技術的各種屬性和特徵呈現出 “此消彼長(trade off)”的特點,很難同時提高區塊鏈的所有屬性。

多數中立的節點踐行著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性屬性,節點數量越多, 去中心化性的特徵就越明顯。

如果增加節點的數量,勢必要降低節點存儲的費用(否則只有有錢 人才能運營節點),區塊體積就必須縮小。

另一方面,如果節點數量增多,達成“共識”(區塊鏈的“共識” 還沒有準確定義)需要的處理就要增加,從而失去擴展性。如果提高 安全性和隱私,系統的性能和使用體驗就會變差,用戶需要付出更多精 力,承擔更多責任。精力和責任增多,節點的數量就會減少,喪失去中心化特性。

如果想擴大區塊鏈技術的使用範圍,這種此消彼長就無法避免。與 比特幣相比,如果出現了更加高速運行的區塊鏈技術,那麼肯定是犧牲了某些重要特性。技術知識受到限制,以此為基礎,不管怎樣考慮,擴 展性問題都無法輕鬆解決。

下面我們結合比特幣的例子來一起思考。單個區塊的大小約為 1M 字節,區塊的更新為每 10 分鐘 1 次,按照此消彼長的關係,為了滿足 技術的平衡,現在的速度已經是最佳比例。反過來說,如果想要擴展應用範圍,任何嘗試都可能遭遇瓶頸。

每天我們都會看到區塊鏈的創新性進步,這是互聯網引導通信去中 心化得到的結果。以各種生態系統的經驗為基礎,綜合各種創新想法,有益於區塊鏈的未來發展,所以我們更應該趁現在進行深入思考。

然而關鍵的區塊鏈技術,特別是公鏈等重視去中心化的鏈條,尚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如果以互聯網為例,好比 1990 年前後,互聯網主幹 是 T1(1.5Mbps) 線路,終端為 2400 bps 調制解調器,數十億臺設備連入網絡,提供視頻服務,串聯社交網絡。

當下,區塊鏈還沒有餘力記錄全部信息。最重要的是夯實基礎,而 這不是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

起初人們也認為互聯網不會擴展,然而隨著多重化、 物理層技術 的開發,互聯網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不過現在仍在摩爾定律的框架內運行。

對區塊鏈來說,如果想擴大規模,至少以下任意一點要有所突破。

・存儲功能大幅降價。

・互聯網通信速度提高。

・網絡分佈式處理的同步性增強。

・充分考慮區塊鏈的障礙模型,尋找更加現實的共識算法。

・充實 Lighting 等鏈下協議。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上述任意一點的技術研發都不容易。需要注意 的是,遵守數學法則的部分並不適用於摩爾定律的擴展規律。

如果是私鏈,可以假定值得信賴的第三方用途,區塊鏈的性能提高 就簡單了許多,而且可以通過多種實驗進行驗證。

不過人們可能會產生疑問,究竟有沒有使用區塊鏈的必要呢?比如 與區塊鏈類似,如果使用 1990 年提出的連接式時間戳方法,擴展時間戳 服務器的多元性,不考慮拜占庭難題,只思考可能出現的障礙,這種共 識算法完全可以滿足現有需求,所以我們有必要繼續進行深入討論。

區塊鏈的未來

拷問區塊鏈


世界技術開發為基礎領域注入動力

2017 年 1 月 30 日 -1 月 31 日, 美國舊金山舉辦了名為“Construct 2017”的招待活動,僅限區塊鏈開發人員參加,以美國為中心,最高水 平的區塊鏈開發專家齊聚一堂。

筆者與區塊鏈開源項目——“Hyperledger 項目”執行董事(Elective Director) 布萊恩·貝倫多夫(Brian Behlendorf)、 以太坊核心開發者弗拉德·贊菲爾(Vlad Zamfir)、“數字貨幣倡議(MIT 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的研究總監尼哈·納魯拉(Neha Narula) 參加會議,並有幸 登臺演講。討論的重要主題是如何從學術角度分析區塊鏈協議,並將結果反饋給工程師。

會中首先比較了工作量證明和權益證明的區別,然後就區塊鏈展開話題,分別討論瞭如何信任、 信任誰的信任模型及用戶隱私等,在肯定區塊鏈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區塊鏈的擴展性。

除了學術界,開發者對這些話題也極為關注。有聽眾反饋:“在各領域中應用區塊鏈技術時,究竟會面臨怎樣的瓶頸,又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演講者達成的共識是:“問題在於可行性和隱私。解決這一問題至少要花 5 年以上的時間。”前文已經談過擴展性問題,而個人隱私問題因為存在國別差異,隱私框架的構築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但是,包括擴展性問題在內,會上並沒有討論究竟要犧牲哪些重要的性質。

“Construct 2017”大會的前一週,也就是 2017 年 1 月 26 日 -1 月 27日,斯坦福大學召開了另一場盛會——“Blockchain ProtocolAnalysis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 2017”。研究者和開發者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提高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這次會議的討論中心不是區塊鏈的未來應用和構想,沒有紙上談兵,一開始就直奔主題,研究區塊鏈的正常進化過程。2018年以後,斯坦福大學每年都會舉辦類似會議,2018 年的會議已於 1 月 24

日至 26 日召開。

放眼全球,以區塊鏈新服務為賣點的初創企業不在少數。雖然數量有限,其中確實有一部分區塊鏈開發在始終堅持該技術本來的特性,正在朝著將區塊鏈確立為未來基礎技術的方向前進。

學術合作不斷加速

上面列舉的國際會議是開發者社區和學術界的“強強聯手”,這種合作起步於 2015 年,2016年加速發展。這種發展受益於比特幣和區塊鏈開發的特殊歷程。

將目光投向互聯網,以 1970 年的阿帕網為開端,到 1995 年商業化的漫長時間內,以美國大學為中心,學術界不斷改進技術,最終推動技術走向成熟。

從技術角度來看,首先由學術界開展研究、 進行確認,然後企業參與安裝,接下來擬定技術標準,最後投入商業化發展。這才是正常進化的過程,是互聯網等社會中堅技術的必經之路。

然而反觀比特幣的發展, 2008 年,中本聰發表論文,此後參照理論開始應用,以此為基礎,迅速發展到商業領域。沒有錘鍊技術的學術研究活動,標準化工作擱置一邊,結果導致諸多問題無法解決,商業發展卻更上一層樓(圖 13-1)。


區塊鏈的未來


區塊鏈技術與學術界的合作源自共同應對擴容難題。2014 年,隨著擴容問題愈發嚴峻,與比特幣價格的利害衝突加劇,再也無法用簡單的技術理論來改變區塊大小,融合加密、安全、 網絡和經濟學等多種背景的學術研究變得迫在眉睫。

2014 年 9 月, 蒙特利爾舉辦了首屆“Scaling Bitcoin Workshop” 大會,同年 12 月,在香港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為解決區塊大小問題,第二次會議中,專家提出了隔離見證技術。2016 年 10 月在米蘭、 2017年11 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分別召開了第三屆、 第四屆會議,包含隱私問題在內,大會從各種角度對比特幣高度化提案進行了討論。

2018 年度的“Scaling Bitcoin Workshop”於秋季在日本東京舉行。本次大會由日本區塊鏈學術聯盟“BASE(Blockchain Academic SynazidsedEnvironment)”主辦,承擔大會策劃事宜,BASE 是一箇中立性組織。

以 2017 年登場的ICO 為開端,與比特幣、 區塊鏈相關的金錢、 政治利益紛爭逐漸增加,成為區塊鏈技術正常發展的障礙。

中立性學術活動的興起

著眼於“區塊鏈技術的進步”,日本也開展了一系列中立性質的學術活動。2016 年,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在生產技術研究獎勵會中下

設了“分佈式賬本與應用技術”研究會。2017 年,慶應義塾大學SFC 研究所設立了區塊鏈實驗室。

2017 年 7 月, 以 日 本 為 中 心 的 BASE 聯 盟 宣 告 成 立, 主 要 進 行

國際區塊鏈技術的中立、 開放性研究。聯盟旨在將互聯網技術開發的“WIDE(Widely Integrate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項目應用於區塊鏈 領域。

東京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是聯盟成立時的核心院校,對區塊鏈感興趣的國內大學加入聯盟,進行廣泛、 開放的產學合作。區塊鏈技術還不成熟,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應該與某些商業、經濟乃至政治利益劃清界限,很多大學和企業與利益關係保持距離,堅持以區塊鏈技術研究開發為己任。

互聯網的技術開發中,利用“WIDE”項目,各國產學聯合,成果豐碩,並應用到“BSD/Linux”等開源軟件中,區塊鏈領域也應當積極效仿。

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商業應用,有人認為“日本在不斷進步”,也有人持悲觀看法,覺得“日本已經遠遠落後”。僅從現有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度來看,“全球發展依然呈現不成熟態勢,各國均落後於設定目標”。如果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比作馬拉松,終點是取得與因特網技術

相仿的信任,那麼現在可能連最初的 1 千米還沒跑完。

前文曾經介紹過,“BSafe.network”的第一個節點設立在慶應義塾大學,由日本的大學引領發展。BASE 聯盟的活動之一就是發展“BSafe. network”,以 WIDE 為中心,招募網絡技術、 加密與信息安全等各領域的專家,進行中立、 開放的區塊鏈技術開發,這也是日本領先世界的重要機遇。

國際標準化工作剛剛開始,就已暗含玄機

作為社會基礎使用的技術,需要擁有較高的品質,具備互換性等特

點,擁有國際通行標準。

從目前的區塊鏈成熟度來看,開展標準化工作還為時尚早。隨著技術的進步,技術的要求和架構也會發生改變。

不過區塊鏈的標準化工作其實已經開始。Web 標準化團體——W3C 在 2016 年 6 月召開國際會議,從 W3C 的立場出發,討論區塊鏈關聯的標準化項目。

另外,經澳大利亞提案,為適應區塊鏈的標準化進程,在 ISO/IEC成立全新技術委員會——TC307。首屆大會於 2017 年4 月在悉尼舉行,同年 11 月在東京舉行了第二次會議。目前大會著手統一區塊鏈領域的專業術語,今後相關領域將陸續制定國際標準。技術標準的制定還為時尚早,參考安全、隱私、 身份、 用例、 參照架構等,現在工作的重點不

在於出臺標準,而是總結詳細的技術報告。

當然這樣的標準化動作也引發了疑慮。技術框架不斷變化,現在就選擇個別技術開展標準化工作,存在為了商業應用刻意加快標準進程的嫌疑。

長此以往,今後出現有效技術時,新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可能受到阻礙。這種行為也偏離了優良技術的使用準則,極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企業、技術人員利用。

ISO/IEC JTC1 加密技術標準——“SC27/WG2”中就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反面案例。SC27/WG2 實施加密技術登記制度,ISO/IEC 9979 規範登記手續,創建多數算法的登記清單。

但是,清單裡的技術不一定是安全的技術,甚至還有根本無用的技術。當初只是出於宣傳目的,在名單中有意“注水”,縱容某些技術上榜,最終導致公眾對標準失去信任,草草收場。此後,SC27/WG2 廢除了 ISO/IEC9979 標準,重新開創了 ISO/IEC18033 標準,慎重進行標準的 安全性和性能評價。

同理,區塊鏈的標準也不應成為個別企業、 技術人員的宣傳工具,應該基於中立公平的標準,科學完成標準化工作。對 Web 系列技術來說,界面的確定、 安全的運行至關重要,如果使用加密技術,必須慎重確認加密技術的安全性。而眼下,在沒有確切評價方法的情況下,必須避免功利的標準化工作。

上文著重介紹了區塊鏈的研究開發和全球標準化動向,可能各位讀者已經感受到了日本應用與商業化討論的不同熱度。對日本來說,積累技術重要,但是瞭解全球通行的遊戲規則更加關鍵。尤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沒有國境限制,我們更要關注國際動向。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日本必將變成又一個“加拉帕戈斯孤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