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這是一場小型鋼琴音樂會,老師的本意是給孩子們創造更多演出機會,邀請家長們聚在一起,看孩子們彈琴。音樂會規模不大,都是同一個老師帶的學生,平時熟識,孩子們很放得開。家長們坐在椅子上,孩子們圍坐在大廳正中的地毯上,大家都很放鬆。

出門前,我把乖兒子打扮得正經八百,妥妥帖帖。想到自家乖兒子彈琴時帥氣的樣兒,老母親竊喜的心就開始飄。

然而,娃並沒有滿足老母親美好的幻想,而是很快露出了猴樣。小男生一旦發起人來瘋,場面總是難以捉摸。

人比人,氣死人,娃比娃,羞煞媽。

坐在小小猴邊上的,是他的同班同學,一個長得很秀氣的小男孩,穿著小禮服,打著小領結。當自家娃爬上爬下時,人家娃一直很淡定地坐著,至始至終表現得很有教養,也很有禮貌。

當著老師同學的面,我不好發作,但又心有不甘,於是對著娃一通擠眉弄眼,怎奈乖兒子絲毫木有接到訊息。老母親這尷尬,酸爽地一言難盡。

我懊惱間,看見了人家媽媽,正披著一件很得體的披風,體態優雅地坐在一邊,帶著雲淡風輕的笑,默默注視著娃娃們。

對比一下自己,不可描述的穿搭,鬆鬆垮垮地樣兒,一驚一乍的情緒,頓時我就像一隻洩了氣的皮球。原來抱怨娃之前,適時拿鏡子照照自己,有瞬間止怒洩火的功效。

什麼樣的媽,產出什麼樣的娃。這句話一點不錯。

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自從當年誤打誤撞帶著娃進入私立名校後,見識了很多別人家的孩子,也旁觀了不少別人家父母帶娃的場景。孩子間真正的差距,與是否多上幾個培訓班,是否多刷幾套題無關,真正的優秀隱藏在最普通不過的日常中,比如以下這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1

有一次實驗室開放月活動,預約的家長們帶著孩子來到一所研究機構參觀實驗室。對於才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次的活動很有吸引力。孩子們到的有些早,活動尚未開始,大家便四散活動開了。

大部分男孩子開始在草地上瘋跑打鬧。只有一個小男孩則首先在媽媽的帶領下,認真參觀實驗樓大堂裡牆上的各種科普介紹。看得出來,小男孩很感興趣,非常認真地聽媽媽講解。到了集合時間,小男孩早已把大廳裡的介紹全看完了。

這個孩子在班上一向表現突出,讓人羨慕,知識儲備也很超前。當我看到了這個細節,頓時明白了,普通孩子抓緊碎片時間瘋玩,但別人家孩子抓緊碎片時間學習與思考;同樣,普通家長在有學習任務才開始吼,學霸的家長則早把學習融入在了孩子的日常中。

同樣的活動,不一樣的收穫。每一個細節,都是差距。

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2

暑假帶娃去臺灣參加遊學,在臺北故宮,聽到一個同行的孩子聊歷史,從中國到西方,從瑪雅文明到印度孔雀王朝,一樣樣如數家珍。

孩子的爸爸從小帶孩子逛博物館,一年又一年,從不間斷。最終,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有眼前的淵博。

之前網上曾傳海淀家長的“實力”:“清華材料系的傳統,孩子上小學前一定要明白核聚變原理”。其實這只是看著嚇人,一個所謂原理,並不能說明太多。

家長的知識儲備可能是娃的起點,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家長本身有多淵博,而是能夠儘早把學習習慣融入孩子日常生活,並持之以恆。

同樣的週末,普通爹放鬆一身肥肉,隨手扔一個iPad給娃,學霸爹帶娃四處蒐集知識寶藏,時時刻刻用知識滋養娃。

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差距就在不經意間被拉開。

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3、

同樣是這次暑假臺灣遊學活動,行程的最後一天傍晚到達桃園機場附近酒店,原本留一些自由活動時間。但颱風將至,大雨未到,大部分家長都帶著孩子窩在酒店,大家都在為第二天能否順利飛回而擔憂。

但有一家卻乘著這個節骨眼兒,帶著孩子出門把桃園所有的捷運(地鐵)線都坐了個遍,是的你沒看錯,買了張通票,全部做一遍,直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到酒店。原來,這個孩子是個公交迷,到一個城市定然要將這個城市的公交線路研究透。一個城市就喜歡把當地的公交線路研究個透。

提及學霸,往往會想到學霸特有的專注和執著。

其實,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曾有過自己的好奇和執念。當孩子表現出願意深入鑽研一項事務時,有多少家長願意為之付出,並全力呵護?

很多時候,我們不嘲笑孩子異想天開,行為幼稚,其實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些細節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也許你的孩子也曾和學霸一起經過同樣的地方,但你並沒有帶他停下,讓他了解周邊的趣事和知識……

也許你的孩子也曾顯露出潛在學霸的鑽研勁頭,然而,沒有得到及時挖掘和滋養,最終如流星般消逝……

孩子最初的想法往往幼稚而單純,但家長若願意提供支持,良性互動,興趣就能被不斷強化和延展。

孩子體會到了鑽研的樂趣,會願意全身心投入,獨立思考和琢磨,並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一步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越,學霸可以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