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位退休教師的光影人生,鄉村從教38年,碩果累累

“教書育人是我的本職工作,既然是我的學生,我就有義務把他們重新帶回教室,繼續完成學業。”這是1974年,陳玉新在霍童小學教書時,對當時貧困學生家長所說的話。

從教38年,陳玉新幾乎年年出滿勤,請事假時間一共不超過10天,他把滿腔的熱情獻給了農村的孩子們,把勤勞和智慧融入在這小小的三尺講臺之上,在瑣碎的教學工作中守望使命。

愛崗敬業 無私奉獻

致敬!一位退休教师的光影人生,乡村从教38年,硕果累累

從1971年進入教育行業,陳玉新便把敬業、奉獻、愛護學生融進自己的每一天教育教學中,他總能用智慧的眼睛捕捉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綿綿的愛心樹立起孩子們的自信。

在霍童鎮邑坂小學任教是陳玉新工作第二年,他擔任三、四年級複式教育的語文老師,與此同時,還兼全校體、圖、音等課程,以及當地生產大隊識字班的老師。長期超負荷工作,無規律吃飯,不僅把嗓子弄壞了,還落下胃病,可他卻從無怨言,一心撲在教育工作上。

“那個時候是我剛踏入教育行業,幹勁十足,每天滿課。”陳玉新回憶說,當時全校只有4個老師,他教三、四年級。40名學生都擠在一個教室裡,上完三年級的課,轉頭要教四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由於當時生產大隊有文化課需求,陳玉新白天上課,晚上義務到生產大隊去教他們識字,唱革命歌曲。回校時,陳玉新繼續伏案批改作業、備課,時常忙到深夜。

孜孜不倦、刻苦鑽研,讓陳玉新在行業內表現突出,後來被調入霍童中心小學任教,擔任班主任、年段長、少先隊總指導員。責任心極強的他,對每件事都精益求精,同事有困難總是第一個出手相助,學生遇難題也是細雨綿長,悉心指導。他所帶出的班級學生無一不愛他,被敬為是“最美教師”。

在陳玉新心裡如何把教學質量再提高,如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是最重要的事,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方面,時常廢寢忘食。“那段時間胃病老是反覆發作,我想能堅持就再堅持一下,實在堅持不下去就請假。”陳玉新說。

可是還沒到他開口說堅持不下去時,就倒在工作崗位上。那是他剛上完一節語文課,走出教室後,陳雲新感覺胃裡翻江倒海,胸口悶得慌,一陣嘔吐感,“噗”,一口血從他嘴裡噴出,他的臉上、身上,地上全是血,由於身體支撐不住,讓他倒在血泊裡。

此時陳雲新胃裡大出血,鎮醫院根本無法醫治,只能被迫轉到當時的寧德縣醫院。可剛一入院,陳玉新便被下達病危通知書,讓其家人做好心理準備。他的母親一度昏厥,父親便四處想辦法。幸得福建省專家到寧德會診,集體探究病情,這才把陳玉新從鬼門關救了回來。

出院後的第二天,陳玉新便強烈要求到他最熱愛的崗位上去,繼續全身心投入,無怨無悔。

在陳玉新的教學檔案中,他所任教的班級在年段統考中的成績除了一次獲第二名以外,其餘均獲第一名。

情繫學生 勇於創新

致敬!一位退休教师的光影人生,乡村从教38年,硕果累累

上世紀70年代,還是有很多人讀不起書,有的學生上完這學期的課,下學期不見蹤影也是常有的事,但“輟學”這件事對陳玉新來說,就像眼裡揉了沙。“當時有很多貧困學生都交不起學費,我知道有些學生是很想讀書的,而且那時讀書也確實是改變他們生活的一條好出路。”陳玉新說,對於那些想上學,卻上不起學的學生,他會挨家挨戶做家訪,家庭條件確實差的學生,他還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學生墊交學費,為學生補課也從來分文不收。

讓陳玉新印象深刻有這麼一個學生,他早年父親去世,母親再嫁,與奶奶相依為命。陳玉新說:“每家訪一次,我都流淚一次,他們連溫飽都是問題了,哪裡還有錢去讀書。”後來陳玉新便資助這位學生就學,學生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南京氣象大學,現已是一名優秀的大學教授了。“是陳老師讓我在黑夜找到了一束光,我也想成為一名優秀老師,為別人點燃黑夜的光芒。”受助學生說。

除了關愛學生,陳玉新還致力於創新工作思維和教育手段。為了提高學生使用工具書的檢索速度,陳玉新花費大量心血創作了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筆順號碼檢字法的《速查字典》,並於1991年1月,在原福建師大副校長、著名學者黃壽祺教授的舉薦下,順利通過福建省和福州市語言文字專家組的鑑定,得到了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此後,他編寫了《快樂卡通字典》《小學生全功能字典》等10本工具書,並被中國知名語言文學專家胡雙寶審定,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等印刷出版。其中,《小學生全功能字典》於1998年前後被印發3萬冊。

在榮獲福建省小學、幼兒教師語言文字知識能力競賽特等獎等多個獎項後,陳玉新還鼓勵老師參加各種公開賽,指導學生髮散性思維,帶領師生在縣區級以上各項競賽中獲得數十個獎項。

離開講臺 筆耕不輟

告別熱愛了38年的講臺,陳玉新依然筆耕不輟。退休後的他有更多的精力來創作,一本耗時8年的《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就在今年火遍寧川大地。

寧德方言字典創作是一個浩大而艱鉅的“工程”,沒有任何本土資料可供參考,陳玉新只能自行設計、施工,夜以繼日忙活起來。

在蒐集和整理過程中,陳玉新每次出門,總習慣身上隨時帶著紙筆,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人說寧德話,他就駐足聆聽,把有關的內容隨時記下,回到家裡查閱各種辭書,加以對比、分析。那厚厚一疊的筆記本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也總有碰壁的時候。陳玉新喜歡到街頭巷尾找能人,也經常向做“提聯”生意的老人家諮詢寧德方言,甚至一連拜訪十幾次。也讓老人家每每看到陳玉新總是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傻子又來了。”陳玉新也是笑笑,在一旁等到“提聯”師傅店裡無人時,才上前諮詢。

在編著的過程中,陳玉新總結寧德話規律,根據前、後鼻音,雙唇音將韻母做差別化處理,並利用“參照記憶法”,用“天、報、時、地、吉、日”六個簡單常用字的寧德話讀音作為六聲的參照系,讓任何一個寧德話都有了比對和發音。

“保護方言,就傳承地方傳統文化。”陳玉新說,我儘可能地以最簡單的方式將方言記錄下來,就是讓後人在瞭解寧德話時,能知道現代語言對應的方言是什麼,通過查閱方言詞典,能準確地重現當年的語言文化。

不僅為傳承鄉土文化盡心竭力,陳玉新退休後依舊為教育為社會奉獻餘熱,他多次擔任省、市中小學生漢字聽寫大會的評委,跟隨市教育局組織的漢字聽寫代表團代表福建省參加中央電視臺的全國比賽,為寧德市在多次比賽中屢創佳績做出了努力。

現如今身患多種極高危疾病的陳玉新,仍無“安度晚年”之意,他的視力幾近失明,但他卻用一首小詩自謔道:“小車雖破尚可推,日未落盡誓不回。能為青山添分綠,願做一抔草木灰。”

·End·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