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鄭英專欄】

佈置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

我們的作業,多停留於智育的考察,而忽視了其他諸如德育、體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培育,為著學習任務而佈置,著力於提高成績,待學生畢業,這些作業也就戛然而止,宣告終結。假如我們的學生能在他們受教育的階段,得到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即便他們將來告別校園,也願意繼續完成,那麼這樣的作業便會具有“生長”的力量,將不停留於當下的某時某刻,而著意於一生的時時刻刻。

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一份作業,立足日常,又著意長遠;既是給學生布置的,同時也是給自己要求的。其中閱讀、體育鍛煉等內容可以在日常進行;看電影、參觀博物館、走進大自然、學做菜等可以在週末進行以增加生活的樂趣;開啟一段旅行、參加公益活動、體驗人生百態等適合在長假進行;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備置年貨、走親訪友等在寒假過年時最適合不過;想想 30 年後的自己、培養興趣、長期幫助一個人、深入瞭解一個人等則可以在人生的時時處處進行。這些作業,師生可根據內容和時間在 QQ 群、微信群或班級內交流心得和收穫,在碰撞中汲取他人的經驗和智慧,持續地豐富自己。

以下便是我們的作業清單。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一、做一名讀者 —— 讀萬卷書,讀書養氣

1. 讀有厚重感的書

三年下來至少讀 50 本書,涉及 6 個以上領域,並寫讀後感(可以是詩歌、小說、歌詞等形式),使之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書目:《我年輕時的朋友》《八月的星期天》《我還是想你,媽媽》《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歷史的教訓》《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 21 世紀》《數學家的眼光 —— 張景中院士獻給中學生的禮物》《蘇菲的世界》《科學的旅程》《俗世奇人》《追風箏的人》《瓦爾登湖》《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地圖的發現》《科學是美麗的》《寂靜的春天》……

鄭老師的話:書籍是活著的聲音,讀書不但醫愚,還能醫俗, 能滋養出精神上的萬千氣象。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其實這話反過來說也成立,“活著是為了閱讀”。閱讀,是一個家族最久遠的傳承,“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2. 看有質地的電影

試著寫影評,並學習他人的優秀影評,這樣能提高自己的欣賞力和理解力;如果有興趣,還可以為一些經典電影片段配音。這些都是有趣而有意義的事。

推薦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海上鋼琴師》《死亡詩社》《肖申克的救 贖》《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阿甘正傳》《可可西里》《勇敢的心》《洛奇》《美麗人生》《美麗心靈》《喜劇之王》……

鄭老師的話: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好的電影是對人的生命行為的一種敘述和反思。看電影,也是一種經歷不同人生的 過程,你既可以作為一個局外人去觀看他人的生活,也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從而活得更清醒、更深刻。

3. 參觀博物館

事先蒐集資料,事後進行梳理,可以通過課件的形式,講述自己的 發現和理解。

鄭老師的話:博物館中的收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證,盛納著文化的血脈。許多國家都把博物館喻為“人類的良心”。走進博物館,你還可以領略藝術之美,提升品位。一個人看美好的東西多了,才不容易被次好的、不美好的東西所矇蔽。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二、做一名行者 —— 行萬里路,無遠弗屆

1. 開啟一段旅行

約上親朋好友,或獨自一人,開啟一段旅行,將所見所聞拍成照片、視頻,製作成課件,並寫下游記,講述其中的故事,讓那一段時光變得清晰且有意義。

鄭老師的話:美的蹤跡需要在廣大的天地裡去尋求,誠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裡所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 反哺家鄉

走訪家鄉的老人,或是聽長輩講故事,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比如對聯、飲食、建築、習俗等,拍下照片、視頻,製作成課件;或為家鄉寫一段導遊詞;如果能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那就更棒了!

鄭老師的話:家鄉是一個人的精神源頭,那裡有我們最親的人,因此,反哺家鄉體現了一個人最深的“鄉情”。一個有著“鄉愁”的人,必定是一個恪守本分、懂得感恩的人。

3. 走進大自然

可以是玩泥巴、播種、採野花、抓螞蚱、放風箏、騎單車、看日出、將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拍下來……

鄭老師的話: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範本。它可以培育起我們敏感的性靈,誠如詩人華茲華斯所說,“一朵微小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三、做一名學習者 —— 學而不止,高而愈下

1. 深度學習一個人

選擇一個人(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長期與他保持聯繫,或長期對他進行研究,深度瞭解他的經歷和生活。

鄭老師的話:書分兩種,一種是有字之書,一種是無字之書。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個人生命中遇見的師友,都是寶貴的無字 “活書”。與一個人保持長久的乃至永久的聯繫,既能使彼此在情感上相互豐富、相互滋養,也能使我們從中獲得人生的智慧啟迪, 從而不斷豐盈自己。

2. 學習做菜

學做地道的菜,三年下來至少是六道,或請教或自創,並拍下全過程。在回看時,你可能會發現你不只創造了舌尖上的美味,還創造了生活上的美學,以及與親人之間的情味。

鄭老師的話:古人借飲食明治國,如伊尹的“調和五味”“以鼎調羹”,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今人則用《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中華飲食文化的積澱與傳承。“吃”不止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更是為了傳遞生活儀式、倫理、趣味等文化信息。烹調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這就是一種生活美學。孩兒們,生活若是離開了審美,世界將變得枯燥而乏味!

3. 學習經營生活

主動與家人一起備置年貨,學習待人接物、走親訪友,或是學點兒家鄉話、拍幾張全家福,增加一點兒家鄉情懷。

鄭老師的話:我們不是幸福家庭的旁觀者和享受者,而是參與者和建設者。有我參與的時光,家的味道會更醇,年的味道會更濃。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四、做一名創作者 —— 戛戛獨造,別出心裁

1. 想想 30 年後的自己

假設 30 年後你達到了事業的頂峰,你能想象出自己最成功的模樣嗎?你會得到怎樣的待遇(比如頭像被印在錢幣上、國家為你發行一枚郵票)?你會如何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創作故事,書寫自己的奮鬥史。

鄭老師的話:人生沒有彩排,但可以在我們的腦海裡預演。預演是對自己當下生活的一種審視。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度過。預演也是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設想,是為自己插上隱形的翅膀。

2. 動手進行小製作

比如科技小發明、工藝小製作、藝術小創作……

鄭老師的話:雨傘、火柴、紐扣、水壺、橡皮筋、鉛筆、橡皮、回形針……這些都是我們熟視無睹的東西,但它們都是英國《獨立報》評選出的 101 項改變世界的小發明。這個世界很平凡, 你的一點點小創意,或許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3. 挑戰不可能

做一件自己從不敢做或是從未做過的事,看看能不能創造出驚喜和驚奇。

鄭老師的話:挑戰不可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便成就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凡人如我們,也可以有不凡的瞬間,也能印證人生的美好。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五、做一名實踐者 ——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1. 參加公益活動

做義工,或長期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需要幫助或者覺得應該發揮更大的力量,你可以動員更多的同學參與。

鄭老師的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助別人,意味著你有能力;幫助別人,既能提升他人的生活質量,也能提升你自己的生命質量。

2. 體驗人生百態

比如到街上看小販謀生;自己購買火車票,體驗城市務工者的返鄉路……記下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並與同學交流。

鄭老師的話:世上有種溫柔卻有力量的東西,那就是悲憫。悲憫,是對自身、對人類、對萬物所具有的關懷與體貼。它根植於純潔、善良的內心,並將在內心這方淨土上開出世間最美的花。

3. 堅持體育鍛煉

每天進行體育鍛煉,並培養一項體育愛好。這不僅是為了體育中考, 也不僅是為了特長生保送,而是為了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你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鄭老師的話:我們的《做博雅學子》第十二條就是“愛上圖書館和運動場”,前者可以幫助你提升精神顏值,後者可以幫助你提升外在形象,質於內而精於外,內外皆修,才是真正的雅。

4. 培養一些興趣

培養至少一項興趣,以幫助自己過上自足的閒暇生活,自得其樂。

鄭老師的話:興趣愛好是一個人生活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參數,甚至工作質量也往往由一個人的愛好決定。汪曾祺說:“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健康的興趣愛好,能自成一個世界,能讓人自在自足,哪怕隻身一人,也不會孤單。

以剛剛畢業的這一屆學生為例,三年下來,這項作業收效不俗。看得見的成效有:

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並經常相約結伴去書店、電影院或博物館,也有些同學經常去音樂廳;學生們每個節氣都會走進校園,拍攝和記錄時空座標點上的校園,並在植樹節那天種上三株木槿,使自己對母校的記憶有一個具體的落點;有的學生學會了做 20 多道地道的杭幫菜,他們甚至學會了製作生日蛋糕;有的學生選擇了說走就走的騎行,比如高千皓和束宇辰同學每次考試一結束就相約去騎行,在杭州周邊騎行、環千島湖騎行,他們說下一個目標是川藏騎行;學生們還熱衷社會實踐,幾個保送生剛被保送成功,就馬上參加了杭州市的社會實踐活動……

回看這份作業時,孩子們感嘆,他們雖然無法改變生命中每一個日子的長度,但可以增加它們的寬度、溫度和彈性。他們說,自己沒有辜負,也沒有虛度當下,而是從中獲得了經驗和愉悅,並化為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

而我,又何嘗不是收穫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僅就“參加公益活動” 這項作業而言,我就數十次去貴州、新疆等地,為山區或農村學校做公益講座,並受邀拍攝杭州市“廉潔好家風”等公益廣告,帶著青年教師一起成長,盡己所能惠及更多的人,同時為學生樹立一個實踐者的榜樣。

讀者朋友或許已經發現,這份作業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一步一步拓展出一個更遼闊的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未來會走得更遠,也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節選自源創圖書《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修訂本),鄭英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源創圖書”授權發佈。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鄭英,正高級教師,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曾連續七年同時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響力人物,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教師博覽》《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等雜誌封面人物,在各類報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並在《班主任之友》雜誌上開設個人專欄,著有《教育,向美而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