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走過的彎路!建議萌新迴避

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了學長學姐們大學時走過的彎路系列心得體會,給萌新們一個提醒及建議,一起來看看吧。

淺嘗輒止的學習 終歸心下遺憾

  白簡簡

  【儘管從不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也只嚐到了分數帶來的快樂。】

  如果我說大學最遺憾的事情是沒有好好學習,也許有人覺得我矯情,是一種明貶暗褒的自誇,但事實的確如此。

  進校時,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信奉“通識教育”,專業課沒幾門,反倒對歷史、文學、哲學、社科都有學分要求。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的同班同學有去人文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美術學院的,還有去了外校學電影、音樂劇的……畢竟這4年中,只要你想學,沒有不能學的。

  有一位師妹,本科時和我上一樣的專業課,研究生卻順利考上英國著名的藝術學院,回國成了一名策展人;還有一位校友,入校是美術學院的史論系,後來轉到繪畫系專攻工筆,又因為愛好傳統文化,系統選修了甲骨文、考古學一類的課程,再也沒提起畫筆,最後成為一名文物鑑定者。

  我沒有轉型,自始至終都在本專業。但可惜的是,我儘管出於愛好選修了足夠多的人文類課程,但終是淺嘗輒止、不成體系。

  比如,我喜歡魏晉南北朝,選修了歷史系專業課《魏晉南北朝史》和全校公選課《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老師是同一位,人和課都頗有魏晉之風,我聽得很開心,作業寫得不太專心。聽完沒多久,留在腦子裡的也只剩下一些名詞和段子,至於整段歷史,那就是一團漿糊。

  而且,我選課更在意的是老師是否nice,評判標準滯留在“分數”這個高考後遺症上。每次選課,我熱衷於打聽各門課的難易程度和給分情況,甚至將其作為第一標準。有一個學期,我選了頗感興趣的《人類學概論》和《天文學概論》,試聽第一節,兩門課的老師都開誠佈公,說自己很嚴格、作業很難、考試分低,我也就果斷退課,捨棄了頭頂的星空。

  選課是一門藝術,而我就是一個希望面面俱到而終至平庸的藝術家。除了計算老師nice度和課程有趣度、學分績和完成培養方案之間的最優解,甚至兼顧早上起不起得來、能不能空出一整天時間等條件……最終擺在我面前的課程表,一定是好玩又舒服的,而且分不會低。

  這樣的選課思想在我做交換生期間都未能倖免。對很多人來說,有機會在國外大學度過一學期,應該用心體驗異域文化和前沿學科。可我不,費盡心思,選了三門能抵本校學分的課,有一門甚至是一個訪問學者的中文課。期末拿到全“A+”成績單時還沾沾自喜,多年後回望卻十分遺憾。作為一個從小到大沒有拿過低分的考試型選手,我可能已經失去了體驗學習本身樂趣的能力。

  就這樣,我念完了本科4年,又以不錯的學分績保研,然後工作至今。也許在旁人眼中,我是一個學識廣博的人——雖然學得很不繫統,但那些專業名詞我都略知一二。曾經學過的幾十門通識類課程,在如今這個工作崗位上居然都發揮了一定作用。可只有我知道,斷章殘篇,雖是華美,終不成文,我終是淺薄的。

  寫到這裡,似乎越來越像一篇“懺悔錄”。是的,我還遲到、逃課、期末論文寫得心不在焉、沒看書就敢寫讀書報告……大概是犯了所有學生都會犯的錯。儘管我從不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也只嚐到了分數帶來的快樂。畢業後多年,當我看到前文的那位朋友,因為認出了青銅器銘文中的一個字而能高興一天,我覺得自己可能真的錯過了很多。

  事實上,有很多問題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想清楚。比如,學習是不是一定要吃苦?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是功利嗎?應該享受單純的學習過程還是說一定要學到什麼東西?或者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可人生最後的全職求學生涯早已一去不復返。

  在走出校園之前,只要好好學習,日子就算成功了一大半;之後的人生,各種壓力和挑戰會紛至沓來。當最優解不再是簡單粗暴的分數,甚至都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時,權衡利弊前,得先問問自己的心。

大學時走過的彎路!建議萌新迴避

保研九曲十八彎 繞過了才知路有多遠

  範娜娜

  【你最忽視的地方,以為最簡單不過的流程,可能給你最痛的血淚教訓。】

  很多人常常說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歲月是最真的分辨儀,但有些事情,多久之後,都是耿耿於懷。如同一根刺,紮在了心尖,每一次回溯,都是多一遍的後悔。

  我的保研經歷就是如此,彎彎繞繞,滿目荊棘。排除更多難以言說的客觀原因,不小心踩過的坑也是雷點十足。

  當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想著今後還要讀個研究生,到更好的學校去見識一番。因此,在大學的4年裡,盡力去按照著一個標準的所謂“好學生”的模板來要求自己,成績上並沒有拖後腿。

  但如果你以為保研,僅僅排名靠前、成績好就夠了,那還是想得太簡單。當名校對自家學校的保研生越來越青睞,也意味著保研這場仗越來越難打,在那一年的三四月,周圍同學有開始做考研準備的時候,我的保研前期征程也拉開了序幕。

  每天刷N遍各大院校的官網,等待著他們的夏令營消息。一邊不斷修改自己的簡歷,一邊尋找熟識的老師寫推薦信,同時準備各種證明成績單,投遞給一個個郵箱。

  在這個過程中,焦慮是一種常態,不清楚到底是誰在和你競爭保研的機會,在前期的廣泛海投之後,沒有收到一個通知,於是每天都陷入對自我的懷疑之中,頭髮加速脫落。當終於收到一個某985高校的入營電話時,才一點點拾起對自己的信心,然後又是一場兵荒馬亂的夏令營之旅,好在在回程的慢速火車上,欣喜地查到自己已成為擬錄取中的一員。

  走到這一步,自以為一顆心終於落下了一半,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名校,但盲目的自信,現實總會給你潑上一盆冷水。

  9月,全國性保研正式開始的時候,非常不幸,我在學院的保研環節中名落孫山。那時候,拿著一個985的“擬錄取”,接到另外一個985的面試電話,卻沒有本校的保研名額,一切都沒有用。就這樣,我的保研畫上了失敗的句號。

  覆盤這場跌宕之旅,保研需要過的兩大難關——本校保研名額的獲取,外校研究生接收的offer,但我過於重視外部的保研篩選,而對於學院內部的保研規則研讀不夠。成績並不是唯一影響因素,各種額外加分,學院現場面試都會影響大局。

  但彼時的我樂觀地以為,外校考試我都能通過,本校更是十拿九穩,哪知道你最忽視的地方,以為最簡單不過的流程,可能給你最痛的血淚教訓。

  在本校英語面試環節,偏偏就問到了我一掃而過,覺得最不可能抽到的問題。作為典型的 “啞巴英語患者”,我在試卷上可以刷高分,但到了口語表達上,總會被拖後腿。面對專業術語分析,尤其是準備範圍之外的提問,自然而然遇到了卡殼、重複的尷尬。

  無頭蒼蠅一樣的我,在保研的路上橫衝直撞,更多地停留在“自我感動”上,認為自己付出了更多,成績也足夠優秀,所以理應得到這份收穫,但卻沒有去思考,是不是已經繞了彎路,走上歧途。

  海投並不意味更多的機會,可能只是暴露你的準備不夠有針對性;度過了外校考核的激烈競爭並不意味高枕無憂,本校保研的血雨腥風也不能輕視;就像即便你把一整張考卷填得滿滿當當,但搞錯了解題的方向,沒人會因為你很努力答題,就給你個滿分。

  在結果塵埃落定的時候,我大哭過,灰心過,絕望過,有時候也會想,如果有前輩早點為我指明瞭這些,能不能避免栽坑,避免與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

  答案無從知曉。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裡曾經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麼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後來的少年們,至少、至少,希望你能少走一些彎路,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用一堆證書維繫安全感 是另一種浮躁

  李帆

  【究竟哪些證書能起到作用,我從來沒針對自己的情況,好好分析過。】

  從開開心心踏進大學校門,到心事重重地去上晚自習,短短一個月,我的心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充滿焦慮和怨念。

  “呦,小語種,這個專業能幹啥?”如果只是一個人這樣說,還能回幾句嘴。但是校醫院醫生、軍訓教官、其他院系的老師,甚至自己班上的同學都在這麼問,我就開始心緒不寧,懷疑專業,進而懷疑自我,懷疑人生。

  彼時,我還不到18歲,心態不穩定,更沒有學會用長遠的目光看問題——否則就會知道小語種潛力無限,以後機會大把。當時,只是有一點很明確,畢業後必須找到工作,要是賴在家裡,我想,我媽會手刃了我。

  焦慮如果不能轉化為動力,只是徒增煩惱,不如樂呵呵地過下去,還好,我確實付諸了行動。本專業的課程,我自然很重視,保持了穩定的成績,然後,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考各種各樣的證書上。經常想:如果專業不能提供一份體面的工作,也許證書會拯救我。這就是當時最樸素的想法。而之後的事實證明,這種想法,還真是太“樸素”了。

  究竟哪些證書能起到作用,我從來沒針對自己的情況,好好分析過。前幾天,我整理東西,居然翻出了一本初級會計證。考這證的動因是什麼?自己也記不清了,只是感嘆好有勇氣,和如今的職業發展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年計算機專業已經很火了,待遇一級棒。在這種大背景下,雖然是一名文科生,我也必須有所行動,於是報了計算機二級考試,拿下了相應證書。

  這件事稱得上一波三折。首先,報名的時候,我有事提前走了,把身份證留給舍友,託他幫我報。快到家門的時候接到電話,要採集照片,必須本人前來,而今天已經是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了,我又匆匆搭車趕了回去。要知道,我校距離市區坐班車要3個小時,等我報完名回到家,已經是繁星滿天。

  更虐的是,報名時,我看周圍人填的都是C語言,我也填了。後來我才知道,對於文科生而言,難度最友好的選項是FOXBASE,等於我給自己挖了個天坑。我又花錢報了輔導班,之後幾個月的生活水平馬上大打折扣,學習本身也是很努力了,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做夢都在敲代碼,說的夢話都是“一個逗號,一個逗號”。

  最近,我妹妹開始準備考計算機二級。我假裝不經意甩出這本證書,著實讓她吃驚不已。她是學計算機的,考這個證是她的本分,對我,就只能算個愛好,還有炫耀了。順便一提,我當時不但考了很多證,後來還轉到了一個當時很熱門的專業,徹底和過去作別。然而,就現在來看,當時堅持下來的同學,因為專業和“一帶一路”的戰略契合,就職業發展這方面,正做得風生水起。

  當然,拿我個人的例子說明考證無用,也顯得片面,也許在之後人生的哪一個拐角,這些證書就派上用場了呢?但是,無論如何,既然進了大學,就不妨從從容容地坐在書桌前,踏踏實實讀幾年書,等確實有必要的時候,再根據個人情況考一些證書。而我當年,雖然努力了,卻是另一種浮躁,用一堆證書,來維繫自己的安全感。這樣的心態,其實會影響讀書本身的樂趣。

及時離開消耗你的環境 隨時隨地重新開始

  海梧

  【我大學前半程的路,無論是起點、過程,還是所謂的“高光時刻”,似乎都不是主觀意願的選擇,也未能提供精神層面的增量。那我這麼久以來堅持支撐的日常,又真正得到了什麼嗎?】

  臨近大學畢業,一位專業課老師寫給我的贈言是:“這4年的美好,不過是寫在幾個值得深交之人身上,以及幾本好書裡。”老師這話有深意。

  大學前兩年,我曾走過一段很迷茫的彎路。記得剛入學時,前兩週課堂之外的主題,便是選擇你在這座校園的第一個“圈子”。學生會、社團的招新“集市”,熱熱鬧鬧持續了一週。我和新同學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也是糾結加入哪個社團,甚至有幾分焦慮。

  中學時代我也參加過校學生會、文學社,但畢竟高考面前,學業至上,其他皆為小打小鬧的點綴罷了。可站在大學的開場,周圍所有人都告訴我,校園圈子特別重要,抉擇萬萬不能草率。

  例如比我高兩屆的師姐說,校園組織和活動與前程掛鉤,近點兒的影響是“職位”和經歷會給年終評選獎學金時加分,多多益善;而遠點兒的影響則是畢業求職時,簡歷顯得更光鮮亮麗;其他大學的朋友告訴我,她調研下來,在學生會的外聯部、宣傳部等部門工作過,說出去會“更有面子”,被同學們“高看一眼”;若是參加社團,要去能拉到校外贊助的,別選“清水衙門”。

  在信息迷霧裡暈頭轉向的我,最終報名參加了一個看似“高大上”的組織。我和其他新人一樣,躊躇滿志,想著一定要好好表現,打響新徵程第一炮。

  可是後來的種種經歷都證明,一味選“別人的心頭好”,束縛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數,還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我參加的社團組織,核心業務是對外聯絡、支持和承辦校內活動。每次開會,我們這群懵懂的大一新生,都把活動視為頭等大事,緊張兮兮地討論可行的方案。但我很快發現,部門的“前輩”反而並不在意做事本身,而是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怎麼討好指導老師,或者吹噓各種天花亂墜、不著邊際的方案。

  前期效率低下,等到正式活動臨近時,“前輩”又慌亂了手腳,開始瘋狂壓榨手下小兵,有時夜裡12點鐘還打電話要我們去通宵自習室幹活兒,撿別人甩的鍋,或者態度強硬地要我們翹課去佈置現場、聯絡來賓等。

  大概幹了一年左右,我有點心灰意冷。雖說經歷讓人成長,但這樣的氛圍並不值得投入很多時間。在我猶豫要退出的時候,其他同學勸我留下,說好歹走了這麼遠,半途放棄不就浪費了前面吃的苦?而且換屆在即,好歹掙個更響亮的“名頭”再走。

  被幾分“不甘心”纏繞心頭,我還是留下來了,並且參加了換屆選舉。那個午後,我如表演一般,對著整整一禮堂的人說自己這一程如何體驗非凡,如何兄弟情深,又如何在樁樁件件團隊事務上“與有榮焉”。

  底下觀眾掌聲雷動,我和另一個同學“如願”拿下了職位。坦白地說,我並不開心,滿腦子想的都是:未來一年我還在這裡啊,要承受的痛苦有增無減。

  果然如我所料,由於自己成了小負責人,又不願意同上一屆前輩那般敷衍。第二年,我感覺在這個社團裡投入了較之前5倍的精力,與此同時,疲憊感日益加重,成就感稀薄。到了大二下學期,我偶爾不得不翹課處理社團事務,周旋於成員和負責老師之間。

  這條負重爬行的路,終於在初夏的某一天,被專業課老師終結了。因為中午忙社團的工作,午後第一節專業課我遲到了。老師單獨把我留下,認真分析了我一整年的在校狀態。

  老師說的話,最觸動我的部分是——“收穫的路徑有很多條。對校園活動全情投入,的確等價著實踐經驗指數上升,但也意味著個人內存儲量的消耗。而這兩年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想過的問題,真經得起往後日復一日無窮無盡的消磨嗎?”

  我大學前半程的路,無論是起點、過程,還是所謂的“高光時刻”,似乎都不是主觀意願的選擇,也未能提供精神層面的增量。那我這麼久以來堅持支撐的日常,又真正得到了什麼嗎?

  大二結束時,在其他同學不理解的目光中,我放棄了觸手可及的leader位子,迴歸無事一身輕的校園素人模式。不用“被迫營業”的日子,我扔掉了校內title,也拿回了自己能駕馭的時間與節奏:上課、讀書、旅行、假期實習……等到畢業,工作offer基本符合期待與興趣。

  如今覆盤,想對大一擠進熙熙攘攘的招新人群說:不管你如何選擇,及時離開消耗你的群體,隨時隨地重新開始,這種勇氣很必要。

“兩邊不靠”的論文題讓我收穫意外寶藏

  楊鑫宇

  【作為唯一一個在碩士期間“玩票”的人,我在精神上收穫了意料之外的豐厚寶藏】

  如果有人問我:大學生涯裡,是否走過什麼彎路,我會一時發矇。我走過的彎路似乎多得數不過來,為關心我前途的家人與長輩平添了不少煩惱。

  如果說,本科時代社團、課程、校外活動的一些意外選擇,是我求學“主幹道”中的小小彎路。那麼,我的整個碩士生生涯,則算得上是一大段帶有“蓄謀”性質、與我的職業方向偏離很多的漫長彎路。然而,也正是在這段漫長的彎路里,我有幸體驗到了人生當中最旖旎的一段美好風景,在精神上收穫了意料之外的一份豐厚寶藏。

  起初,我這段為期兩年的研學旅程看來是非常合理而順暢的,我選擇了一家相當優秀的研究所,並擬定了一份十分標準的,與我的職業規劃直接相關的研究方案。

  一入學,我發現研究所要求我們提交研究方案,只是為了考察我們的基本學術素養,並不要求我們必須依照方案擬定畢業論文的題目。這樣寬鬆的規定,與我散漫的個性一拍即合,迅速將我牽引向了因陌生而充滿未知魅力的領域和方向。

  儘管我在申請讀研之前,便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的工作,也知道自己並非一塊搞學術的好材料,因此我最好的選擇便是讀研期間,做出一份與我未來工作直接相關的實務性論文,提前積攢充足的業務經驗。但是,當我被後來的導師帶進那個光怪陸離、如夢似幻的理論世界時,一下子便沉迷在精神與思想的界域裡探索、徜徉的感受當中。於是,我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考慮時間,便決定鑽研“符號學”,並以此作為畢業論文的方向——而僅僅在一個月前,我甚至連“符號學”到底是怎樣一門學問,都不清楚。

  在我就讀的研究所裡,專攻符號學不是什麼特立獨行的事,與我方向一致的同學幾乎佔到六分之一,然而我卻自有我的獨一無二之處。大多數專攻這一領域的同學,都是希望在未來專研相關理論,申請博士走向學術道路,而我卻是唯一一個在碩士期間“玩票”的人。為此,許多同學都將我看作十足的“奇葩”,就連導師也不免為我的職業前景操心。但我卻從未把旁人的憂慮當作心中塊壘,而是堅定地完成了論文,最終帶著這份與工作幾乎不相干的論文,愉快地走向自己早早選定的工作崗位。

  工作之後,我與好幾位新認識的朋友談起自己的碩士論文題目時,對方的眼神裡都彷彿閃過了一抹同情的神色,彷彿是為我“未能如願做學術,不幸落入凡塵間”的“遺憾”命運而嘆惋。但他們並不知道,這條繞了個大遠的彎路,其實從一開始便在我的計劃之中。乍看上去,我得到的似乎是個“兩邊不靠”的結果,既沒有在讀研時多為自己的工作找幾條門路,也沒能在畢業後延續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但是,我卻得到了在埋首工作的日子裡可能永遠開拓不到的理論視野,以及在精神世界裡可以回味良久的理性激盪。

  在那兩年美妙的時光裡,我無數次在濃咖啡的香氣裡,與跟我相隔大半個世紀的思想家在紙面上愉快對談,參加了一場場高朋滿座的學術研討會,見識到了不少尖銳、獨到的思維視角。這些風景,永遠不會出現在那些能為我提供“寶貴實習經歷”的辦公室格子間裡,而只會在那些被稱作是彎路的旅途上靜靜等待有心人去探索。也正因如此,我學會了不去為自己走過的彎路後悔,更學會了不去畏懼在未來走更多的彎路——又有誰知道,未來的什麼地方,會不會有更美妙的風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