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上一次提起美特斯邦威,好像是在給周杰倫新歌刷數據的時候,在歷數周杰倫代言品牌時提到過它耶!”

十幾年前,周杰倫曾是美特斯邦威的代言人,一句“不走尋常路”,吸引了多少年輕人的跟風!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已步入中年、身材發福的周杰倫在華語樂壇的地位依然穩若泰山,隨便發首新歌還能破各種記錄,而曾經不走尋常路的美邦,走到今天似乎有點無路可走的意味。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數據顯示,美邦服飾2010年11月30日市值巔峰期,約389.44億,當天美邦服飾創造了最高收盤價14.5元。但時過境遷,截至上週三10月23日,美邦服飾市值已縮水到約53.27億,連當年的零頭都不到,而股價也連續5個月在2塊多徘徊。

這十幾年,曾經不走尋常路的美邦,都走哪裡去了?

1. 不走尋常路

1995年,第一家美特斯邦威專賣店在溫州開業,那個時候中國絕大多數服裝企業都在關注成人服飾,外國品牌也沒進入中國。美邦的出現,剛好彌補了青少年們的需求,走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

截止2006年,美邦的銷售額突破40億!什麼概念?當時的服飾行業,營業額20億之上的都很少有,更別說40億了。

憑藉“明星代言人+中央臺廣告+代理商銷售渠道”的模式,2006年美特斯邦威服飾在國內休閒服飾零售業的佔有率高達到0.95%,

在國內市場主要的休閒服品牌中居首位。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這是美特斯邦威的“黃金十年”,憑藉著個性化的品牌主張和品牌形象,美特斯邦威成為中國大眾服飾品牌最成功的代表。

2011年,美特斯邦威服飾業績觸頂,營收99.45億元,淨利潤高達12.06億元,門店在之後的四年時間裡,在全國迅速超過5000家。

2. 亂投資,瞎折騰

可惜,美特斯邦威的高光時刻是短暫的。

隨著國內電商的崛起,以及ZARA、H&M、Gap、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而美邦為代表的本土服裝品牌並沒有意識到,仍舊在走沿街商鋪開設門店、加盟開店的模式,逐漸落伍於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美邦雖然一度想模仿ZARA的模式,但在“快時尚”這三個字上,遠遠落後。別人上線一款產品僅需要15天,而美邦要70天!等你把東西擺到貨架上的時候,這波時尚早就過去了.....

面對這種情況,美邦有點急病亂投醫了。

2010年,美特斯邦威領先當時的鞋服品牌企業許多步,開通線上商店邦購網。但是邦購網上線一年之後就關閉,6000萬投資打水漂;

2013年,啟動“觸網升級”的O2O戰略——生活體驗店。每家店都設有書廊、咖啡吧等休閒設施,並提供免費WiFi,目的是將城市特色與店鋪升級結合,打造情景式購物體驗。然而,該項目用戶反響寥寥,反而加劇了成本;

2015年,又宣佈推出“有範APP”,還不惜花重金前後兩季冠名綜藝節目《奇葩說》,賺足了觀眾眼球。可是,“有範”APP下載量連其他平臺零頭都不到,無奈下線。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至此,美邦“元氣大傷”,門店數量也跌回到了巔峰前。

3. 庫存嚴重消化不良

據東方證券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大部分服飾企業的庫存天數均在150天以上,而庫存天數超過100天的,基本上就到了盈虧失衡的地步。

美邦的存貨週轉天數多久呢?265天。

再對比現在的國外快時尚,從設計、打版、生產、製造,到最終上架終端店鋪,只需10--15天,庫存週轉常年保持在80天左右。

高壓之下,美邦還能拿什麼去硬碰硬?

庫存週轉天數越長,企業就需要為之付出更多的倉儲及管理費用,企業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嚴重減少,資金週轉困難,資金壓力之下必然危機重重。

另方面,美邦主要採取“直營+加盟”經營模式,加盟店雖然擴張成本低、速度快,且價格體系穩定。

但,由於加盟店產品賣不完可以退回,往往會助長加盟商的惰性,長此以往,對資金鍊的正常運轉更是一大損耗。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4. 關注用戶

創始人周成建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沒有真正用工匠精神做好一個裁縫,所以被市場拋棄了。”

裁縫,這兩個字聽起來充滿了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似乎是品質的保證。但在今天商品爆炸的時代,消費者最不缺的就是好品質的商品。隨便進一個商店,成千上百的品牌等著消費者去挑選,僅僅是做工好又能如何呢?只有獨特、好看、新奇、能引起感情共鳴的商品,才能被人選中。

“沒有人永遠17歲,但永遠有人17歲。”也因此,在90後逐漸成為主流消費人群后,美特斯邦威變得無所適從。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1960年,被稱為營銷學核武器的西奧多·萊維特發表了他的成名作《營銷短視症》,在學界和商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文中他這樣指出:企業衰退的原因在於它們所重視的是“產品”,而不是“顧客”。

如果不關注用戶,而只是專注現有產品,那麼任何企業都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就算你現有的產品再成功再輝煌。

傳統零售的邏輯是人找貨,消費者想買什麼東西了會自然去超市、便利店、小賣部。所以渠道為王,貨架思維很重要。誰在超市貨架上的排面越大越醒目,銷售就越好。

但新零售的邏輯是貨找人,電商平臺是根據你的購買記錄和需求預測,把它覺得你需要的東西推給你。所以如今,精確定義自己的目標人群、消費場景、用戶體驗、社交關係非常重要。

營銷不是從產品開始的,而是從用戶開始的。

對銷售者來說,僅僅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大肆宣傳自己怎麼怎麼好是不夠的,你必須首先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產品能夠打動他們掏錢包,以及他們購買產品時的真實訴求究竟是什麼。

僅僅自說自話,自賣自誇,不考慮消費者在買你的產品時,真正買的是什麼,那麼,消費者也不會選擇你。

9年市值縮水336億!曾經的國產大牌,今無路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