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離家幾分鐘,不僅可以購物休閒,參加社區豐富多彩的活動,還有濃濃的“生活味兒”、“文藝範兒”,這樣的新社區生活你嚮往嗎?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位於錦江綠道邊的“黌門裡”社區鄰里生活體驗中心既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優勢,又有新鄰里生活所必須的生活、消費新場景,這裡有著集黌門國學文化展示區、音樂創客街區、萬里橋文化展示區、美食文化體驗區和黌門裡鄰里生活體驗中心“五個區域”為一體的特色街區。

從煙火氣十足的小酒吧、小飯店到現代旅遊、文創商業,從居民最關心的養老公益到少兒服務、文化交流……不論是居住在此的居民還是外地遊客,都能在這座古老而現代的成都感受到不一樣的社區煙火味。

公園隨處可見

家門口的網紅打卡地

從黌門街到臨江西路的河邊有一條小巷,由於缺乏規劃,小巷裡髒亂差,居民只能繞道而行。

針對居民的訴求,社區、街道多次收集意見,“道路拓寬”、“恢復歷史風貌”成為黌門裡在前期規劃設計上最核心的內容。打造中,小巷融入錦江公園風貌提升,打通封閉道路,實施開牆透綠,與濱水區域風貌提升相結合,突出“開敞性”。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行走在黌門裡的小巷,如今最醒目的就是巷口的“黌”字。“黌門街的‘黌’字咋個讀,好多人都認不到。”如今,一個大大的“黌”字豎立在小巷的入口,還專門標註了拼音“hong”。負責黌門裡前期規劃設計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黌’指古代的學校,黌門則指學校的大門。但是有很多人把這個字讀錯、寫錯,之所以一進來就立在這裡,我們藉此希望大家都能夠理解它、記住它,傳承好成都的歷史文化。”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黌門”是小巷裡另一道風景。在古代,黌門是學校的大門,是讀書人進出的修身之地,考中秀才被稱為“身入黌門,天子門生”。“我們設置這個門,寓意人文之門、吉祥之門,也彰顯黌門施教、文脈永承。” 負責黌門裡前期規劃設計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公共空間不簡單

打造歷史範新場景

秦朝的地圖,三國的故事,唐朝的詩……在黌門街與臨江西路交匯處,一處下沉式花園綠地成為了居民遊客可駐留、可進入、可體驗的文化小遊園。不管是萬里橋邊的觀景石,還是《成都曲》的詞牌,或者是各種休閒座椅的打造,巧妙地運用“萬里橋”歷史文化將各個點位串連,形成了錦江邊一個可觸摸、可感知、可消費的特色文化體驗場景。武侯區玉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與街區文化傳承相結合,重點突出‘文化範’。在打造過程中,激發出居民商家積極參與的熱情,本著政府出大頭,社區公司出一點,居民出一點的原則,眾籌建設氣氛濃厚。”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在黌門裡,沿河一排不同特色的小酒吧呈現出另外一番場景,這裡不僅夜間生意好,還解決了“酒吧白天沒人”的困惑。社區利用白天閒置的酒吧空間載體,引進高校音樂資源,採取協商共建方式,發展音樂創客空間,放大時間、空間,成為社區原創音樂、創業就業的“雙創空間”,打造“白+黑”全天候音樂體驗場景。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回應居民訴求

搭建鄰里生活新平臺

在黌門裡鄰里生活體驗中心,社區裡的“奶奶廚房”有了升級版本——“奶奶名廚”。社區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打造社區餐廳,不僅讓“奶奶廚房”在硬件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時還讓“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的美德繼續延伸。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雖然“奶奶廚房”曾舉辦過多次包粽子、包餃子等社區公益品鑑美食活動,但由於場地、設施限制,不能完全保證社區老人的參與需求。如今在“奶奶名廚”,設立了專門的包間,環境更好,老人活動的平臺也就更大了,“這下好了,寬敞多了!老年人既可以在這裡做菜,還可以聊天、唱歌、跳舞,相互關心對方的健康,相互陪伴、聊天、排解心裡的煩惱,同時志願者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照顧周邊的老人。”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居家養老的問題有了眉目,那居民的其他需求呢?他們希望有更豐富的文化空間,還能兼顧教育公益培訓等等。” 黌門街社區黨委書記申民輝介紹說,去年社區成立了全省首家居民服務公司,可以名正言順返租“正成商翼”商務樓宇1650平方米空間場地,運用市場機制與社會資本合作,強化街區發展“造血”功能,“鄰里生活體驗中心設有城市森林讀吧、奶奶名廚、黌門社區學院、莫爾名畫鑑賞培訓、劍橋國際英語等社區生活服務項目,致力打造成為青年、老人、小孩、 遊客可參與、可體驗、 可共享的社區鄰里中心。申民輝說,與業態轉型升級相結合,突出“生活味”,與社區發展治理相結合,突出“參與性”。通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運營實現“公益化+市場化+長效化”機制,居民獲得了生活的“便、利、益”,社區經濟由原來向政府“拿”朝著向市場“掙”的轉變,社區黨委說話更有底氣,社區服務更有動力,服務居民更有能力。

武侯融媒記者 胡曉梟

成都錦江邊又添一打卡聖地  黌門裡體驗詩意社區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