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在製作麵包的過程中,酵母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酵母依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乾酵母、溼酵母、天然酵母這幾種。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1)乾酵母

新鮮酵母經乾燥後呈休眠狀態,就被成為乾酵母。平時可將乾酵母儲存於陰涼乾燥的地方,這樣大約可保存半年。開封后的乾酵母,則要密封后放於冰箱冷藏,3~4個月使用完畢。

乾酵母該如何溶解?

乾酵母在加入麵糰前,必須先用溫水(大約27~28℃)攪拌將酵母溶解後,再倒入與麵糰攪拌,目的是將其活化,使酵母菌從休眠狀態中醒來。

(2)溼酵母

又被成為“新鮮酵母”,使用時直接放入攪拌盆與麵糰一起攪拌即可,但必須放置在冰箱冷藏保存,而且最好在2個星期內使用完畢。若是放於冷凍庫保存,大約可以保存2個月左右,取出後回溫到軟化狀態即可使用。但是長時間放置的酵母,酵母菌活力一定會稍微減少。溼酵母特別適合用於含糖較高、口感較軟的麵包,更能增加其威力。

幹/溼酵母使用注意事項

1. 溼酵母的用量是乾酵母的3倍,即當乾酵母用量為1g時,更改為溼酵母則為3g。

2. 拿取溼酵母時,記得要用湯匙挖取,避免直接用手掰,以免剩餘的酵母腐敗。

3. 使用時要特別注意,乾酵母、溼酵母要儘量避免與鹽、糖、冰塊攪拌在一起,否則酵母會死掉而無法達到發酵的作用哦。

(3)天然酵母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用天然酵母製作出來的麵包,富含淡淡的果香味,可以增加麵包的風味與口感、延緩麵包的老化程度,因此目前也越來越多人使用自制的天然酵母。最常被使用作為天然酵母的原料是“葡萄乾”,因為成本低、取得方便,而且表皮的酵素多,製作出來的風味最香,是許多面包師傅常使用的原料。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攪拌

麵包的攪拌方式有分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直接法】,之後為了改良麵包的口感,也漸漸衍生出中種法、後鹽法、湯種法、老面法等。

(1)直接法

又稱直接糅和法。是先將所有乾性材料放入盆中,再放入溼性材料一起攪拌,攪拌後的麵糰直接進行發酵,但是這樣水合作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製作出來的麵包膨脹力較差,也比較容易老化。

將所有材料放入盆中

1.【基本發酵】壓平排氣

2.【第二次發酵】分割、滾圓

3.【中間發酵】整型

4.【最後發酵】放入烤箱

5.【烘烤、烘烤完成】

小貼士

1. 攪拌盆中,先放入所有乾性材料;包括:麵粉、乾酵母粉、奶粉等等

2. 再倒入溼性材料,像是水、牛奶等等液態材料

(2)中種法

就是將直接法中的麵糰,分出一部分作為【中種麵糰】,將麵粉、水、酵母攪拌,放室溫約26℃、發酵90min(基礎發酵),再與剩下的主麵糰材料攪拌在一起。因為發酵時間比較長,所以中種法制作出來的麵包膨脹力好、保溼度夠、成品比較鬆軟。

將中種材料放入盆中攪拌

1.【中種發酵約90min】放入中種麵糰+剩餘材料

2.【基本發酵20min】分割、滾圓

3.【中間發酵30~40min】整形

4.【最後發酵40~60min】放入烤箱

5.【烘烤、烘烤完成】

小貼士

攪拌盆中放入中種麵糰材料後,再加入剩餘材料一起攪拌。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3)隔夜中種法

隔夜中種法的做法大致與中種法相同,差別在於將中種麵糰進行隔夜發酵。將中種麵糰簡單揉成團後,裝進塑料袋內壓平,放進冰箱冷藏12h(不超過15h)取出後再與主麵糰及其他材料攪拌混合(不用回溫,直接使用)

麵粉因為進行了水和作用,吸水吸了整個晚上,飽水力很好且不易揮發,因此利用隔夜中種法制作出的麵包,口感綿密、溼潤好吃。

(4)後鹽法

鹽在製作麵包中的影響力很大,可以強化筋性、增加延展性,但同時也會抑制酵母的生長,因此通常在製作法國麵包、歐式麵包這類含油、含糖量少的麵包時使用。

製作法國麵包時,會先將麵粉、水、麥芽精倒入,攪拌成團後將乾酵母撒在麵糰上。靜置約20min,繼續攪拌至酵母溶解後,放入鹽巴攪拌至溶解狀態。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避免麵糰筋性過強,而且也能讓麵糰的風味更加明顯,比較能吃出麵粉的麥香。

小貼士

麥芽精因含有促進酵母活化性的a-澱粉酶,因此製作法國麵包時,經常會加入適量,尤其如果使用的是亞洲或美國麵粉,麥香較淡,麥芽精能讓烘烤後的麥芽香氣更濃,色澤也更漂亮。

(5)老面法

老面其實就是指長時間低溫發酵的麵糰,因為長時間發酵,所以能將麵粉中的麥香釋放出來、麵筋變軟,因此用老面製作出的麵包彈性好、口感鬆軟好吃。

小貼士

1. 老面主要是想呈現出麵粉的麥香,因此比較適合添加在無餡料、簡單且原味的麵糰裡。

2. 添加時要添加在同屬性的麵糰裡,不要將法國麵包的老麵糰添加到甜麵包的麵糰裡。

3. 添加老麵糰的比例,不要超過主麵糰的30%。

4. 最好放冰箱冷藏1天即使用,最久不要超過3天。放越久的老面,添加的份量要越少。

5. 使用時先撕成小塊後,與主麵糰的麵粉一起攪拌。

(6)湯種法

湯種其實就是中式點心的燙麵,即是指用沸水來加熱麵糰,讓麵粉糊化鎖住水分,然後再加入主麵糰裡,這樣可以讓麵包飽水性更好,成品柔軟好吃、口感Q彈。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小貼士

1. 湯種添加到主麵糰裡,量最多不要超過主麵糰麵粉的20%。

2. 湯种放入冰箱冷藏時最久不要超過3天。

3. 湯種不要刻意加入牛奶,因為添加到主麵糰的份量不多,若要吃出牛奶的風味,可以將主麵糰一半的水換成牛奶,但是要注意不能全部更換為牛奶,否則製作出的麵包會彈性不好、口感較硬。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基礎發酵

麵糰攪拌好之後,拿出麵糰用手平均輕拍,並稍微將底部向內收,放入容器蓋上保鮮膜,發酵40~50min,再進行分割滾圓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基礎發酵也可以成為第一次發酵,發酵後的麵糰體積會膨脹至2倍大。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麵糰,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麵糰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麵糰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和麵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係。一般來說,普通的麵糰,在28度的時候,需要1個小時左右即可。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髮酵時間。

小貼士

使用直接發、隔夜中種法的麵糰,才需要基本發酵40~50min,若是中種法麵糰,攪拌成團後靜置20min再直接進行分割,便不需要等第一次發酵。

4、分割

基礎發酵完成後,就要將麵糰分割成大小、重量一致的小麵糰,且分割時建議使用切面刀分割,用手撕可能會造成麵糰的膨脹狀態變差。分割後的麵糰外觀呈現不規則狀態,所以下一步就是滾圓。

5、滾圓

滾圓後的麵糰外觀呈現出光滑狀,這樣的形狀除了可以當做成品的造型,在最後需要整形時也更能事半功倍,滾圓完成後,即需要進行二次發酵、鬆弛。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6、 中間發酵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我們需要給麵糰減減肥。把變胖的麵糰排氣,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圓球狀,進行中間發酵。中間發酵,又叫醒發。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整形。因為如果不經過醒發,麵糰會非常難以伸展,給麵糰的整形帶來麻煩。中間發酵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鐘。

7、 整形

中間發酵完成後,我們可以把麵糰整形成需要的形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直接決定了你做出來的麵包是不是夠漂亮。每款麵包的整形方法都不相同,可以根據方子來操作。要注意的是,整形時候一定注意將麵糰中的所有氣體排出,只要有氣體殘留在麵糰中,最後烤出來就會變成大的空洞。

8、 最後發酵

第二次發酵(又叫最後發酵),一般要求在38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為了保持麵糰表皮不失水,同時要具有85%以上的溼度。在家庭烘焙中,如果沒有家用發酵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烤箱來創造環境溫度和溼度進行發酵。將麵糰在烤盤上排好後,放入烤箱,在烤箱底部放一盤開水,關上烤箱門。水蒸氣會在烤箱這個密閉的空間營造出需要的溫度與溼度。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當開水逐漸冷卻後,如果發酵沒有完全,需要及時更換。最後發酵一般在40分鐘左右。發酵到麵糰變成兩倍大即可。

二次發酵與一次發酵之間的揉麵,將舊氣體排出,讓麵糰進行換氣二次發酵,能夠酵母活性發揮完全,讓麵包風味更佳!

只要學會這幾招以後再也不用怕做不好麵包了

9、裝飾

最後發酵完成後,若要進行裝飾,可以進行割線的動作。割線主要是為了造型,並且讓麵糰膨脹力好,有時也可以運用在有包餡的麵糰中,讓餡料微露呈現造型感。

10、烘烤

將發酵好的麵糰送進烤箱,就能烤出香噴噴的麵包。但是在此之前依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千萬不要因為忽略細節而導致失敗。

基本上越小、越扁、越細長的麵包,烘烤的溫度也會越高,反之,越大、水分越多的麵包,烘烤溫度要略低。

只要記住上面這些,相信你做麵包再也不用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