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聯合國開發署 南海氫能“朋友圈”擴容

<table> 攜手聯合國開發署 南海氫能“朋友圈”擴容

2019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上,7個優質項目簽約落戶南海、11個企業機構宣佈進駐“仙湖氫谷”。

/<table><table> 攜手聯合國開發署 南海氫能“朋友圈”擴容

重塑科技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車。

/<table>

10月26日至28日,2019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在南海樵山文化中心召開。

此次大會由科學技術部指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主辦,佛山市人民政府、南海區人民政府全面支持。

7個優質項目簽約落戶南海,以及11個企業機構宣佈進駐“仙湖氫谷”,成為此次大會的亮點。南海氫能“朋友圈”藉此擴容,氫能產業鏈進一步補全、補強,將助力其成為中國氫能產業商業化發展引領區。

大會宣佈,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將於2020年10月18日至22日繼續在南海舉辦,將發揮凝聚全球精英共商產業發展大計、促進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與全行業攜手,共同探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牽手實力“盟友” 先進技術高端人才齊增長

“我們在叉車、無人機等的便攜電源、通用電源都實現了商業化銷售以及出口,這個在國內跟其他同行有很大不同。我們將彌補佛山中小功率燃料電池的缺口,同時進一步豐富燃料電池的應用,不僅僅是汽車領域,包括將來的自行車、摩托車、叉車、巡邏車,甚至是基站的電源。”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濤信心滿滿地說。

在26日的氫能產業大會上,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其他6個單位一起,與南海區政府簽署協議,一批涵蓋氫源、氫能檢測、氫能人才培養平臺、大數據等方面的優質項目將落地南海。這不僅將進一步完善南海氫能產業鏈,提升氫能產業發展的動力,也讓南海收穫了一批頗有實力的氫能產業“盟友”。

以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一家在風冷非增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企業。自2006年1月至今,一直致力於燃料電池的商業化應用,在燃料電池的關鍵材料製備、電池堆結構設計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聚焦通信用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無人機動力系統,車載燃料電池及教具產品等核心業務。

據施濤介紹,該公司將與南海區政府共同合作建設“攀業風冷燃料電池電堆研發生產項目”。項目將建成國內領先的風冷燃料電池電堆研發生產基地,計劃總投資6億元,共15條生產線,年產能300MW風冷燃料電池,投資週期5年,分兩期進行。預計達產後年產值18億元以上。

“我們的叉車已經出口到美國,聯通、移動也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我們在南海已經選址好,就在丹灶,明年初初步完成一期裝修和設備佈置。”施濤說,南海不僅氫能產業環境好,而且政府辦事效率非常高。

在製造業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當下,高端人才就是創新力的代名詞。即將到來的優質項目,給南海帶來的不僅是各種先進技術,更值得期待的是高端人才。

例如,南海區政府與浙江大學將合作建設具有技術開發、檢驗檢測、標準制定、協同創新、科技孵化、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等功能的綜合產學研氫能創新協作平臺,打造國際先進的氫安全檢測研究基地。

這一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將聯手打造人才交流協作平臺。來自長三角的這所國內頂級高校將推進高壓過程裝備與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在南海設立佛山分中心,以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鄭津洋教授領銜的“過程裝備與安全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入駐南海區。南海的高端人才庫有望新增重量級專家。

鈞中投資有限公司擬聯合教育部、人社部和氫能行業和相關專家機構,參與投資建設南海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的氫能經濟職業技術培訓研究院,打造符合世界氫能產業發展趨勢要求的高標準專業化的產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為氫能產業發展培養專業化人才梯隊提供保障基礎。

“老夥計”發展喜人 氫能企業有望登陸科創板

在氫能新“盟友”紛至沓來的同時,南海區內“老夥計”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

就在此次氫能產業大會召開前夕,10月23日下午,上交所官網顯示,科創板上市委已同意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這意味著,佛山有望誕生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這家以特種氣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核心的企業,正是南海氫能“朋友圈”的重要成員。

作為南海氫能企業的龍頭,廣東廣順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氫氣空壓機、氫氣循環泵、燃料電池加熱器等10多個用於氫燃料電池動力裝置的核心零部件,已在國內多家燃料電池汽車製造公司中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部分型號產品已形成小批生產。

“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展會不在的於達成多少合作、籤多少訂單,更重要的是同行之間的交流。”廣東廣順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勇輝這幾天特別忙碌,除了前期布展、展會期間與客商商談等工作外,此次氫能產業大會也成了該公司的“客戶會”,“沒辦法,很多都認識,不是供應商,就是客戶。”

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設立廣東探索汽車有限公司,首期投資21.6億元的氫能科技產業基地,預計今年11月開工,將進一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工程化和商業化,達產後預計年產值將達到150億元。

目前已在丹灶落地的愛德曼氫燃料電池生產項目,主要生產金屬電極板電堆;而廣東探索主攻碳板電堆。兩者的穩步推進,意味著南海氫能產業實現了在燃料電池電堆領域的分支齊全,並且填補了氫能專用車領域的空白。

此外,南海不僅有研發、生產,也有應用推廣。今年,426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和11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投入運營,南海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應用進入實質性階段。

此次氫能產業大會,其實也是南海氫能“朋友圈”擴容的一個標誌——和上述7個優質項目簽約同樣引人矚目的是,11個企業機構在大會宣佈進駐南海“仙湖氫谷”研發基地。

這11個企業機構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氫能技術委員會(ISO/TC 197)聯絡處、國際氫能協會標準和規範專業委員會(IAHE-CSD)秘書處、浙江大學高壓過程裝備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佛山分中心、華南氫安全促進中心、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廣東省質量監督氫能儲運裝備檢驗站(佛山)、佛山綠色發展創新研究院、華南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中心、佛山·南海氫能展示中心、佛山市南海區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南海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

顯然,上述企業機構的進駐,將健全“仙湖氫谷”氫能產業鏈,培育氫能產業體系,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和人才團隊培育,助力南海區打造成為中國氫能產業商業化發展引領區。

搭好“基本盤” 全鏈條攻堅新興產業

氫能可以實現全過程零碳排放、零汙染。對於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也有著重大意義。日本、歐美早已提前佈局氫能產業發展。面向未來,氫能作為驅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能源正逐步成為全球共識。

“既是國際戰略,也是能源轉型,發展氫能是中國一定要走的路。”不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在今年兩會上,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其實,早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發展氫能燃料電池技術就已被“劃過重點”,《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則進一步描出了中國氫能的發展路線圖:

到2020年,中國燃料電池車輛要達到1萬輛、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30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要“撞線”200萬,加氫站數量達到1000座,產業產值將突破1萬億元。

廣東等10個省份也早將發展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10年前開始擁有氫能相關企業來算,南海是國內發展氫能產業的一個先行者。

早在2009年,南海便清楚認識到氫能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顛覆性意義,並敏銳捕捉到了氫能產業的巨大潛力。在國家還未著手佈局氫能產業發展時,南海率先將氫能產業建設作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朝陽產業,順應能源革命大趨勢,從引進孵化研發型企業入手,先後在核心技術攻關、基礎設施建設、氫能車輛示範運營方面取得突破。

從這兩年的“氫能周”,到今年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盛會的連續舉辦,不僅證明了該區在氫能產業發展上的實力,也彰顯了該區在全球氫能產業界的地位。

有專家曾表示,氫能源汽車產業很難靠某個企業單打獨鬥取得長遠的發展,需要“電堆—汽車—加氫站”全鏈條發展。而從政策體系構建到攻克氫能產業鏈核心環節,南海正推動著其氫能汽車產業向制氫、加氫到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動力總成和整車生產研發等全鏈條覆蓋,塑造好發展該產業的底子。

南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形成更好的產業發展優勢,該區將持續加大對加氫站建設的扶持和推廣力度,研究制定加氫站發展的總體規劃佈局,鼓勵國有和社會資本參與加氫站的融資業務,把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盤”搭好。

同時,南海將通過內部培育和外部引進的方式,進一步優化制氫、燃料電池、零部件、整車等多個環節的研發生產攻關能力,不斷向新的技術研發高峰攀登,以真正樹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核心優勢,改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城市競爭版圖。

■相關

南海“五個一”

力推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南海將繼續加快氫能產業發展步伐,往補齊主要短板、加快推動形成全產業鏈發展的方向,推進以下“五個一”工作:

抓好一個產業提升基金引導作用。運用財政資金積極引導,通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激發市場機制作用,形成促進產業集聚的融資平臺,培育和支持氫能源產業發展。

引入一批氫能產業研發力量。著重加強對氫能產業研發機構、研發團隊、實驗室、技術骨幹的引進,同時加強和教育機構在培育氫能產業人才方面的溝通。

推進一個氫能源中心建設。利用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佛山分中心的平臺和資源,抓緊相關高校機構等的合作洽談,加快在南海區建立氫能實驗室以及綜合數據平臺的打造。

圍繞氫能裝備、設備製造補強一批項目。推動全產業鏈發展,補強氫能產業裝備、設備製造短板環節,包括制氫、儲氫、氫燃料電池零部件製造、加氫設備等產業鏈短板環節。

啟動、建設一批加氫站。加快啟動、建設一批滿足連續高密度加氫能力的加氫站,2020年底前推進建設20座。

■鏈接

丹灶再次成為氫能業界的焦點

“南海區氫能產業建立了完善的體系,並且與多家科研機構、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南海區在此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氫能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宏觀而遠大,我感覺,南海在未來氫能領域將有無限可能性。”來自馬來西亞的Awan Nasfuddin考察了全球多個氫能產業基地,不過,南海丹灶的佛山·南海氫能展示中心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南海發展氫能產業的重要基地,丹灶再一次成為氫能業界矚目的焦點。這兩天,不少與會官員、業界精英到南海丹灶的“仙湖氫谷”參觀,併為這個產業基地點贊。

氫能展示中心開門迎客

10月27日下午,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在南海區及丹灶鎮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到位於丹灶的佛山·南海氫能展示中心參觀考察,體驗了氫能科普項目。

佛山·南海氫能展示中心建在仙湖氫谷核心區,採用半下沉式建築,於2019年10月26日正式落成開館,總展陳面積約2470平方米,由1個主廳和3個輔廳組成,以不同展區來劃分氫科技的不同方面,包含能源科普廳、背景規劃廳、企業招商廳、應用體驗區和沉浸探索區等,利用科學手段、互動感強的方式解讀氫能產業和氫能社會,打造最具佛山南海特色的氫能產業展示窗口,面向氫能上下游企業的招商服務平臺,以及面向公眾的氫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凝聚·氫動力”展廳通過播放影片、沙盤模型等,呈現了南海氫能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定位,展示了南海氫能產業“一核心三片區”的總體空間佈局、仙湖氫谷產業規劃以及氫能產業創新服務片區、氫能轎車裝備製造片區、氫能客車裝備製造片區的產業佈局。

在“智驅·氫產業”展廳,壁掛模型勾畫了加氫站設計與建設,通過AR識別掃描核心組件,模擬演繹加氫站運營全過程,同時以大量的產品模型展示成熟的研發成果,以機械臂動態演繹氫能源車核心組件構造的過程等。

“淨享·氫生活”體驗展區則主要展示圍繞生活中氫的應用,利用播放設備搭建無人駕駛環境,讓參觀者更好地體驗氫能源交通的極速暢行。此外,展館通過VR虛擬、5D超體感電影等,模擬氫能應用生活的場景,搭建起產業技術與群眾認知的橋樑。

丹灶鎮相關領導介紹,展館將圍繞著氫能及其產業化為核心,打造成為集“行業科普、產業規劃、技術展示、成果體驗、未來暢想”於一體的主題性科技產業展示平臺。

“仙湖氫谷”被寄予厚望

當日,沙祖康一行還參觀了“仙湖氫谷”的相關氫能企業。“仙湖氫谷”是南海區乃至佛山市最重要氫能產業集聚區。2019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上,UNDP氫能經濟職業技術培訓研究院宣佈成立,落戶“仙湖氫谷”;11個企業和機構進駐“仙湖氫谷”研發基地;7個氫能產業項目簽約,也均擬進駐“仙湖氫谷”,新簽約項目涵蓋氫源、氫能檢測、氫能人才培養平臺、大數據等方面。

南海目前已集聚近30家氫能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泰羅斯、廣東探索、愛德曼、廣順新能源、海德利森等企業都集中在“仙湖氫谷”。

“仙湖氫谷”將以仙湖為核心,以氫能產業為方向,以人才和科技為動力,圍繞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動力總成和氫動力汽車等氫能源汽車智造產業鏈條,打造以氫能技術研發、智能製造、展示交流、創新服務於一體的氫能源科技中心,依託“一湖一城三園區”,推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並將“仙湖氫谷”打造為我國自主氫能技術先行地、高端氫能產業集聚地和先進氫能社會示範區。

沙祖康表示,“仙湖氫谷”抓住了氫能產業的風口,吸引眾多資源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基礎。他希望“仙湖氫谷”能乘勢而上,吸引更多氫能產業鏈核心項目和重點企業入駐,推進產業市場化、商業化進程。

■亮點掃描

《氫燃料電池汽車安全指南》(2019版)正式發佈

作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行業首部安全操作規範文件,《指南》將提高全行業對燃料電池汽車安全性的認知,提高全產業鏈和全生命週期安全水平,為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提供依據,為開展安全性研究項目提供方向。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經濟職業技術培訓研究院宣佈成立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經濟職業技術培訓研究院探索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的模式,培養氫能領域高素質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和專業型一線技術工人隊伍。氫能研究院將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接軌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補齊氫能產業發展中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的短板;同時也將推進建設首個融合國內外頂尖氫能領域師資力量、培訓氫能專業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國際一流氫能經濟職業培訓院校。

全國首批高密度商業化標準化加氫站南海投運

2018年,南海區推出全國首個加氫站建設運營及氫能源車輛扶持政策,大規模推進商業化加氫站建設。目前,成功建成全國首批高密度商業化標準化加氫站,以及全國首座油氫合建站。其中,瀚藍松崗禪炭路加氫站和瀚藍獅山桃園加氫站是南海區在全國氫標委專家指導下按照《加氫站技術規範GB 50516—2010》和高密度商業化標準化加氫站標準建設,屬於全國首批高密度商業化標準化加氫站,總儲氫能力均可達2000公斤、日加氫量大於2000公斤,是國內目前最大的35兆帕加氫站。中國石化樟坑油氫合建站是全國首座油氫合建站,加註壓力為35兆帕,儲氫能力可達712公斤。

撰文:盛正挺 黃逸豪 葉遲華 南宣 攝影:戴嘉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