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10月28日凌晨,美國政府宣佈頭號恐怖組織ISIS的頭目巴格達迪被美軍在一次特種部隊的突擊行動中擊斃。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10月26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彭斯等人觀看美軍針對ISIS頭目巴格達迪展開的特殊襲擊行動。

美國總統特朗普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在視頻上親眼目睹巴格達迪臨死前的表現多麼不堪入目,而且最後不忘了得意地加上一句“我找了他三年了……”


給恐怖組織沉重一擊

儘管美國此前已經若干次傳出巴格達迪的死訊,但是考慮到這一次的行動是美國中情局和多國情報機關合作的結果,可靠性應該是不低的。當然,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死的或許是巴格達迪某個近親,而其“本尊”正好藉著美國的誤判來個金蟬脫殼。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巴格達迪

但是不論如何,美軍這次的行動確實給了ISIS組織沉重一擊。巴格達迪生死不論真假,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對於轉入地下隱匿狀態的ISIS組織來說都會發生一定的混亂。

如果巴格達迪真的死了,雖然ISIS組織已經迅速宣佈了他的繼承人,可是此人仍然需要時間在組織內部建立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期間ISIS組織的活動能力必然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頭號恐怖分子,巴格達迪就猶如當年的拉登一樣,對於世界各地的極端分子有巨大的號召力。從傳統意識中“哈里發”的作用和地位出發,巴格達迪的死去,對於目前的頭號恐怖組織ISIS來說,有可能就此失去對各國極端主義分子的吸引力,最後逐步變為一個普通的恐怖組織。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巴格達迪的藏身地被夷為平地。

即便是美國搞錯了,巴格達迪還活著,因為處於地下隱匿狀態,ISIS組織內部通訊困難,消息傳遞方式受限,那麼部分本來有野心取而代之的頭目可能趁機而起,甚至可能會藉此譏笑巴格達迪貪生怕死,造成其權威下降乃至組織分裂。

所以說,美國算是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做了一個大貢獻。

恐怖主義“化整為零”

但是要想就此認為世界範圍內恐怖主義從此煙消雲散,就恐怕過分樂觀了。

只要看看當年擊斃拉登後“基地”組織的發展狀態,就可以想見未來如何了。

2011年,美軍擊斃拉登,而後“基地”組織確實出現了分裂。ISIS就是2014年從“基地”組織的伊拉克分部自立門戶演變而來的,結果趁著敘利亞內戰的機會,後來鬧得比“基地”組織還囂張。

即便是“基地”組織自身,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的內戰中也頗為活躍,照樣沒有耽誤攻城掠地,只不過是因為其主張相較於ISIS顯得不夠極端和直觀,被挖牆腳拉走了很多人馬,所以聲勢上輸給了ISIS。

還有一點不能忘記,不管是“基地”組織還是如今遭到重擊的ISIS,都開始“化整為零”,將自身的結構改造為網絡化和鬆散化的模式,以此對抗各國警方的合力打擊。

恐怖組織一般將組織嚴密的骨幹分子和被其極端思想蠱惑的普通恐怖分子分為兩個層次。

骨幹分子中還保有公開合法身份的人通過宗教渠道負責宣傳極端思想和募集活動資金,而徹底轉入地下的則負責傳送活動資金和提供進行恐怖活動的技術與必需武器或者器材;一般性受到蠱惑的恐怖分子則只被利用去發動襲擊,多數時候只能得到技術指導,有時還須自籌資金和器材發動襲擊。這兩個層次的恐怖分子之間多數時候並不存在直接的組織聯繫,雙方只是以信仰為紐帶建立信任基礎,不管是極端主張的宣傳,還是恐怖活動技術的傳授,現在大多是通過網絡聯繫進行的。

在西方越來越頻繁發生的本土“獨狼式襲擊”,以及東南亞等地出現的本土性宗教激進組織越來越極端化的活動,尤其是今年4月發生在斯里蘭卡的自殺爆炸襲擊,都是這種“分層式”恐怖主義活動模式的體現。北約前最高司令、美國海軍上將斯塔夫裡迪斯將這種恐怖主義活動模式稱為“恐怖主義3.0”版。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 斯里蘭卡當地媒體Ada Derana對外公佈了發生在首都科倫坡以北城市尼甘布的一起爆炸事件監控錄像: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從教堂側門進入,後在祈禱人群中引爆。

如果深挖一下,不管是“基地”組織還是ISIS,之所以能夠採取這種“3.0”模式繼續延續自己的存在,都是首先靠著挑起宗教意識形態對抗才招募到的極端分子,而想挑起宗教意識形態對抗並不難。


西方國家的安全政策是禍根

從20世紀開始直到今天,西方國家所採取的各種外交安全政策直接對中東地區的社會結構產生了摧毀性的效果,西方大國不光是對一些中東國家經濟上造成困難、政治上顛覆原有政權,甚至直接出兵去攫取自己利益,渾然不顧當地人的苦難。這才是中東等地區恐怖主義滋生的禍根。

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和敘利亞內戰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當地的極端武裝氾濫,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偏偏就是現在,美國仍然沒有放棄這個做法。

巴格達迪被擊斃,這會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分水嶺嗎?

2018年,美軍在敘利亞的車隊。

本月初,美國突然決定從敘利亞撤軍,兩週過去,又突然變卦,宣佈要留下部分兵力“保護敘利亞油田不被ISIS利用”。而就在此時,美國又將原本兩次推遲的突擊行動突然付諸實施了。據說美國前兩次推遲行動主要是因為考慮到當地是ISIS控制區,安全風險太大。可是最近伊德利卜的戰場態勢也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安全風險也未必降低到了哪裡去,為何又偏在此時動手了呢?

究其原因,美國還是在追逐自己的政治利益。

特朗普堅持要撤軍是為了告訴美國國民,本屆政府打擊ISIS卓有成效,現在已經大功告成不必再花納稅人的軍費了。殊不料此舉引起的反彈過大,結果難以承受。

在美國的中東盟友看來,美國在敘利亞博弈中抽身走人就意味著美國對中東控制能力的下降,自己可能要另謀出路了。顯然美國建制派政治人物會認為在中東影響力的下降就是美國長遠戰略利益的受損,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恰在此時,美國國內政治鬥爭趨於白熱化。2020大選開鑼在即,民主黨方面發動彈劾的攻勢聲勢日漸,而特朗普還能與之對抗的底氣主要來自共和黨內的支持,尤其是建制派共和黨要人的支持。

那麼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特朗普必須要安撫住反對的聲音,不能像過去那樣無視,尤其需要穩住共和黨建制派人物,接受他們的要求也就毫不奇怪了。

繼續保留一部分駐軍能夠拉住庫爾德人,使其不要徹底倒向敘利亞政府一方,那麼未來在敘利亞戰後重建的政治格局中,美國仍然會留下一點發言權。而擊斃巴格達迪,一方面是向美國的中東盟友顯示美國仍然保持了在中東的行動能力和干涉意願,另一方面則是安撫一下美國普通國民,向他們展示一個強勢總統的形象,藉此堵住那些發出反對聲音的嘴。

說到底,“大中東民主計劃”給了恐怖組織成長的溫床,而敘利亞內戰中縱容ISIS去打擊巴沙爾政權結果導致其掉頭反噬,而這兩個教訓並沒有讓美國有一絲反省。


撰文 / 千里巖

(雲南財經大學,一帶一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