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評選結果的公示

根據《廣元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關於在農村開展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評選活動通知》(廣文明委〔2019〕9號)的要求,經各縣區推薦、評審委審議,擬確定袁漢春等10名同志為孝敬父母模範人物候選人,徐建瓊等10名同志為關愛子女模範人物候選人。現將候選人模範事蹟予以公示,公眾如有意見和建議,請於2019年11月12日前向市評審委反映。

聯繫電話:3261302;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農村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評選候選人名單2.農村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候選人先進事蹟

廣元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2019年10月29日

廣元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農村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評選候選人名單

孝敬父母類(10名)

1.袁漢春蒼溪縣陵江鎮群輝社區五組

2.劉賢菊朝天區汪家鄉易興村六組

3.蒲美廷朝天區東溪河鎮新灘村一組

4.舒進華劍閣縣毛壩鄉光華村三組

5.趙澤全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西壩街道八一村八組

6.何國躍青川縣前進鄉古城村大河組

7.喬建玲旺蒼縣白水鎮大興社區一組

8.韓春燕昭化區揀銀巖街道六四零社區幸福苑小區。

9.景海英昭化區元壩鎮五一村

10.李家樂利州區寶輪鎮安全村六組

關愛子女類(10名)1.徐建瓊蒼溪縣石灶鄉五童村三組2.馬小慧朝天鎮雙河村五組3.楊照會朝天區馬家壩鄉得勝村一組4.黨素華劍閣縣普安鎮鼓樓社區一組5.徐翠華袁家壩街道辦事處協合村二組

6.董能凱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村王陽坪組7.趙雪蓉青川縣石壩鄉五一村8.王桂香旺蒼縣三江鎮下石村四社9.唐玉兵昭化區文村鄉銀峰村五組10.劉鳳蘭利州區河西街道龍泉社區四組

廣元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農村第四屆“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模範人物評選候選人先進事蹟

孝敬父母類:

1.袁漢春,蒼溪縣陵江鎮群輝社區五組。袁漢春家是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上有98歲行動不便的祖母、精神分裂症的母親、中有智殘的丈夫,下有2個女兒,其中1個女兒正在讀大學,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種地和農閒時做些零時工。她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年邁的祖母,在生活上細心照顧。母親75歲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常常犯病,把家裡翻個底朝天,有時還傷到自己和鄰居,這樣的境況令所有的人都苦不堪言,但她總是默默收拾殘局,沒有一點怨言,還要反過來安慰母親,心疼母親。丈夫因在外務工出了安全事故,為三級智力殘疾,她到處借錢,為丈夫治療。她日夜忙著,農忙一過,馬上就進城打零工,多苦多難的活都搶著幹,目的是為女兒掙學費,為老人掙營養費。她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苦難的家庭。

2.劉賢菊,朝天區汪家鄉易興村6組。現年47歲的劉賢菊,家中上有四個老人下有兩個兒女,生活壓力倍增,尤其是在1997年遭遇了重大打擊。公公突發事故癱瘓在床,丈夫在外奔波,嗷嗷待哺的子女無暇顧及,面對雙重壓力,劉賢菊含淚忍痛將兒女送到了孃家,獨自擔負起了照顧公公的重任。她不怕苦累,細心為老人擦拭身體,按摩全身。當老人因為自身身體不便造成心理煩躁時,她總是耐心開導疏解,為老人講笑話擺家常,聊村裡的事情,與老人逗趣,讓老人輕鬆堅強與病魔抗爭,街裡鄉親都紛紛被其孝心感動,經常帶著家裡的白糖和雞蛋接濟他們。後來病魔雖無情地奪去了她公公的生命,但公公臨終前卻緊緊拉著兒媳的手說:“賢菊,都說我命好啊,你這樣的兒媳婦打起燈籠都難找啊。”2015年,孃家父親做白內障手術時,恰逢子女高考,劉賢菊放棄陪讀選擇在醫院悉心照顧父親;2018年,母親高血壓病情加重時,劉賢菊放棄繁忙的農活為母親做飯洗衣,只為讓母親過得舒坦些……劉賢菊從不將孝順掛在嘴邊,而是付諸實際,她的孝順贏得了全村的口碑,並連續兩年得到了“最美易興人之好兒媳”的榮譽稱號,成為了全村的“孝心模範”。

3.蒲美廷,朝天區東溪河鎮新灘村一組。蒲美廷自幼家庭貧困,1997年其兄結婚後,還是大姑娘的她便用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擔,獨自面對視力一級殘疾的父親、先天聾啞(言語一級殘疾)的母親和長期患有冠心病的爺爺,毫無怨言。

2001年,蒲美廷成家後,便和丈夫一起分擔、奮鬥,蓋了新房,一家老小在蒲美廷的精心照料下幸福的生活著,她的善良、勤勞、孝順遠近聞名,十里八鄉傳為佳話。長期患病的爺爺常說:“要是沒有我的乖孫女兒,家裡的三個‘累贅’早就見閻王了……就是太苦了她了。”

2015年初,隨著二兒子出生,蒲美廷母親突然病倒,查出心臟病,父親也在半年之後突然去世。接踵而至的家庭變故,壓得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喘不過氣來!面對困難,蒲美廷毫不畏懼,在她無微不至的護理下母親病情逐漸好轉,蒲美廷就近打零工時把母親和次子帶在身邊,一邊掙錢補貼家用,一邊照顧老小,即便2017年他們夫妻二人遠赴河北務工也從未改變。她常說:“媽媽因為殘疾本來就苦悶,再加之病痛纏身,隨時身邊離不開人照顧,二來帶她經常出來接觸接觸人,透透風,心情也要好的多。”

2018年初,命運似乎又來捉弄她,蒲美廷丈夫剛下手術檯僅一天,母親又因突發腦梗住院。於是,她帶著小孩,在醫院同時照顧兩個病人,每天為丈夫按摩,替母親開導,樓上跑上跑下取藥……不到半個月時間,她便瘦了將近10斤,生活的磨難沒有把她壓垮,反而使她愈加堅毅、從容。一個八零後的農村婦女用她艱辛的付出再一次詮釋著“善良、勤勞、孝順”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踐行者。

4.舒進華,劍閣縣毛壩鄉光華村三組。一座古樸的四合院裡,這裡山清水秀,山清水秀養育了舒進華勤勞、淳樸和善良,在婆婆舒麗珍癱瘓在床的八年裡,她以親生女兒般的溫暖譜寫了平凡女人的摯愛情懷。

上世紀九十年代,舒進華嫁給了劍閣縣毛壩鄉光華村三組一個叫王兆春的小夥子,婚後,他們在這個小山村過著平淡而又充實的生活,王兆春跑貨車,雖然辛苦卻很快樂,舒進華便在家裡種地養畜,陪伴老人一起勞動。不久他們有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的到來,給家庭增添了無限的歡樂。

幾年以後,舒進華的公公因病去世。2009年,她的婆婆因為帕金森病經過兩次手術後,生活不能自理,癱臥在床。讓一家人陷入了困境,婆婆的病給他們的生活上了一道枷鎖。

面對生病的婆婆,舒進華想的最多的是讓婆婆能夠過得輕鬆些。每天早上起床,舒進華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舒麗珍燒水洗身,換尿不溼,然後給她煮最愛吃的湯圓。舒進華每次趕場,湯圓成了她的必買品。舒麗珍習慣晚上吃乾飯,為了婆婆,舒進華不厭其煩。

後來,舒麗珍的病情逐漸加重,舒進華對她的照顧也就顯得更加繁重了,白天要給她挪身捶背,冬天的晚上還得留神她掉不掉被子,夏天的晚上還得給她攆蚊子。每兩天,還要給舒麗珍掏一次大便,把她照顧得乾乾淨淨。

2015年,舒進華因為孩子的事情,離開了一趟家,還沒進城,就接到住在一旁的舒麗珍的妹妹打來的電話,說舒麗珍摔倒了。舒進華匆匆辦完事後,趕回家裡,親戚已經為他們做好了晚飯。舒麗珍在見到舒進華的時候流淚了,說:“么女兒,要是離開了你,我該怎麼辦呀?”舒進華拭去婆婆的淚水說:“媽,我不是在你面前嗎?”

那以後,舒進華就沒有再進城,即便是在田地幹農活,她也會隨時回去看看舒麗珍,給她翻身捶背,讓她躺得舒服些。為了讓舒麗珍不枯燥,那次摔倒後,舒進華還給她買了一個收音機,放在身邊聽。

九年來,舒進華如一日的摯愛照顧著舒麗珍,讓舒麗珍活得很有尊嚴,也過得非常舒心。舒進華說,她五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留下母親和她,母親一手把她拉扯大,箇中艱辛,她深有體味,箇中母愛,她如浴春風。幾年前,母親也去世了,舒麗珍成為她母愛的依託。她也把這份愛在平凡的生活裡執著地寫進了家,寫進了歲月。

5.趙澤全,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西壩街道八一村八組。該同志遵紀守法,互敬互愛,尊老愛幼、積極進取,熱愛生活,樂於助人,家庭和睦,鄰里和諧。2002年5月其母親趙秀清突患腦血栓,治療出院後,2005年又因腦溢血二次病倒,只能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2014年,趙澤全母親突發腦幹出血,在醫院重症監護室治療一週後,醫院讓其為母親準備身後事,但是趙澤全不甘心,他告訴自己一定要讓母親活下來,將母親接回家後,夫妻倆悉心照料,幾天後,母親清醒了,卻因病情嚴重導致癱瘓在床,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並且舌根萎縮,無法進食,只能靠喝奶維持生命,從此趙澤全便承擔起了照顧癱瘓母親的重任。他和妻子一起幫老太太穿衣起床、洗臉,幫老太太按摩,用輪椅推老太太出門呼吸新鮮空氣,洗衣做飯,端屎端尿,侍奉老太太的生活,就這樣一直堅持了整整5年。在趙澤全夫妻的精心照顧下,老太太的房間和身上沒有一丁點的異味,也沒有發生過因不能動彈引發的其它任何病狀,2019年4月,趙澤全母親不幸離世,趙澤全一手操辦了母親的身後事,他哭著說:“希望母親一路走好,但願天堂沒有病痛。”

趙澤全夫婦倆的孝心,鄰居們看在眼裡,也對他們讚賞有加,鄰居說:“這樣的好兒子、好媳婦真是難找,他們的孝心感動我們。”關愛老人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社會現實的迫切需要,借尋找“孝敬父母、關愛子女”活動,讚揚趙澤全夫妻敬老助老的事蹟,傳頌一段關愛老人的佳話。

6.何國躍,青川縣前進鄉古城村大河組。何國躍的母親今年80歲,2014年一次不慎摔倒造成全身癱瘓,完全喪失自理能力,只能臥床度過餘生。面對年老又重病的母親,何國躍頓時覺得昏天暗地,時常傷心,心疼親人受病痛折磨,恨不得自己用生命換來母親安康。現實的殘酷讓這個年滿61歲的小老頭瞬間鬢白了許多,他挺起堅毅的身軀,擦乾眼淚,用孝心回應了現實。雖然沒有壯年男子的敏捷,但也盡心盡力照顧母親,一日三餐能變著花樣的給母親做,一勺一勺餵給母親,像極了母親餵養小時候的自己,飽含柔情和關心;為了防止長久臥床長褥瘡,每兩小時給母親翻一次身;每天晚上何國躍堅持給母親按摩、泡腳,希望能讓母親恢復肢體感覺。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好母親,何國躍每天晚上睡在母親床邊的沙發椅上,夏天為母親驅蚊扇風,冬天為母親添衣加被,五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何國躍說:“百善孝為先,沒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就沒有今天的我們,贍養父母是做人最起碼的標準!”他用自己的行動演繹著人間綿綿悠長的親情。“明孝道,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何國躍照顧癱瘓在床的老母親的感人事蹟被傳為美談,他用赤誠孝心對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詮釋,2018年獲得“孝老愛親”榮譽。

7.喬建玲,旺蒼縣白水鎮大興社區一組居民。丈夫在外務工,母親癱瘓7年,生活不能自理,照顧母親的擔子就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她7年如一日扶著母親散步,給母親擦洗腳、餵飯,外出時總是將母親帶在身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不過是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喬建玲家是看不到的,儘管有時候喬建玲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母親面前表現出來,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哄開心;喬建玲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樸實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大道理。喬建玲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母親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大興社區街坊領裡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8.韓春燕,昭化區揀銀巖街道六四零社區幸福苑小區。2015年婆婆陳順華因病去世,2016年8月公公廖輝禮不幸摔倒中風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大姑子廖仕娥要帶孫子,小姑子廖小鳳在環衛局上班,只有週末才有時間回來探視,老公廖勇得外出打工供一家人生活開支,照顧公公廖輝禮的重任就落在韓春燕一人頭上,由於公公進食困難,韓春燕一日三餐單獨為公公做營養餐,做好後一勺一勺給公公餵食,公公大便拉不出,韓春燕不嫌髒不嫌累用手一點一點給他摳出來,小便失禁拉溼了褲子、床單,韓春燕第一時間給他換洗,三年來每天堅持給公公擦洗身子,定期理髮,其實,韓春燕的父母也已八十多歲,家裡只有韓春燕一個女兒,可她卻沒有時間回家好好陪父母吃一頓飯,雖然父母理解女兒的不易,沒有怪她,可韓春燕在心裡還是覺得愧對父母,公公廖輝禮也經常內疚地對韓春燕說“我對不起你們,是我拖累了你,你辛苦了”,韓春燕總是安慰公公別多想,她說“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晚輩照顧您是應該的,我們每個人都會老,都有需要人照顧的一天,我們得給我們的後輩做出榜樣”。

9.景海英,昭化區元壩鎮五一村。2013年,她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跟隨丈夫從綿陽遠嫁到昭化區的一個小山村,多年來一直把孝順父母作為生活的重心。

2015年,婆婆被查出患有慢性腎衰竭,並且已慢慢發展到尿毒症,每週需到醫院進行透析,費用報銷後,每月治療費用依然高達五千元左右。由於公公、婆婆家住農村,一年四季都會侍弄一個菜園子,勤儉了一輩子的老人每每都會將吃不完的菜送至菜市場進行販賣,在家帶孩子的景海英看到丈夫每天早出晚歸、公公婆婆年老力衰,景海英便勇敢地變身為“菜販子“,需要賣菜的日子,每天早上4點過就起來摘菜,打包好,早早的去騎著輕便摩托車獨自一個人到青梅路市場佔個好位置,遇到菜販給個合適的價錢,把新鮮的蔬菜一起收購了,然後她又返回家中給婆婆做早餐,就這樣寒來暑往,沒有絲毫怨言。面對周圍朋友、鄰里鄉親的不解,她微笑視之、默默承受。

景海英的公公患有高血壓、血管硬化等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丈夫是一名臨時工,收入低微。面對種種困難,景海英作為一個女人,從不叫苦叫累,家裡的家務事她從來都是搶著幹,甚至還給公公婆婆洗貼身衣物,看到有這麼任勞任怨的兒媳婦,剛結婚的時候看起像個小女子,如今憔悴得比實際年齡大了好多歲,公公婆婆經常心有愧疚、默默掉淚,每每看到這種情況,景海英總是笑著對他們說:“爸爸媽媽,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我自己的爸爸媽媽不能隨時見到,你們在我眼裡,也是親生父母。”

炎炎夏日、瑟瑟冬天、春去秋來,七年的日子裡,景海英騎著丈夫的電瓶車,每天都會等待在廣元到元壩的公交車站,把在廣元做透析的婆婆送到家中;公公生病住院,景海英帶著五歲的孩子,一直照看在公公的病床前,端藥送飯、噓寒問暖。因為她相信“百善孝為先”、“媳婦是請不來的客”,一家人的幸福需要自己的付出,讓父母安享晚年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10.李家樂,利州區寶輪鎮安全村六組。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原本他跟其他孩子一樣應在父母的疼愛呵護下快樂成長,可父親李劍元在2005年發生了意外事故,造成腰部以下全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6歲的家樂就開始學著照顧爸爸,給爸爸端茶遞水、盛飯餵飯……2008年,家樂的母親又患癌離世,那一刻彷彿整個天都塌了下來,讓年僅9歲的家樂無法喘息,他望著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父親,一臉憂傷,一臉無助……奶奶離世後,家樂變得越發懂事起來,照顧父親的重任也全部壓在他稚嫩的肩上。十多年來,李家樂起早貪黑,一邊勤奮學習,一邊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給父親做飯餵飯,洗衣換被,擦拭身體,接屎倒尿……李家樂心裡雖然偶爾充滿恐懼和無助,但他深信,他一定會孝敬父親,照顧好父親,他要用稚嫩的肩膀撐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關愛子女類:

1.徐建瓊,蒼溪縣石灶鄉五童村三組。徐建瓊右手先天性殘疾,丈夫二級智障,第一個孩子先天性智力障礙,面對三個殘疾人的家庭,她身殘志堅,不離不棄,守護相助,勇敢面對,擔起了家裡的“頂樑柱”。修房子、建豬圈養豬,開墾荒山種獼猴桃和瓜果蔬菜。2014年6月她家被納入建卡貧困戶,但她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發展產業,改建獼猴桃園3畝,年收入達4.5萬元,2018年一舉脫貧。因為磨練鍛造了堅韌,因為有愛成就了這個家,她以自己的堅韌與守望、三十年的堅持,抒寫了人間致愛,詮釋了“蒼溪好人”的力量。

2.馬小慧,朝天鎮雙河村五組。馬小慧是朝天鎮雙河村的一名文書,在工作上她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得到了全鎮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在生活中,她更是一名“不平凡”的母親,三年前,她七個月的孩子被醫生確診為腦癱,馬小慧心如刀割,整天以淚洗面,感到生活沒有了奔頭。但馬小慧沒有被命運擊倒,她很快振作起來,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悲痛抱著女兒跑遍了成都、重慶等多家醫院求醫。2018年,馬小慧的孩子又被診斷為癲癇,為了給女兒治病,她省吃儉用,自己捨不得花錢,把錢全用在給女兒治病上,3年來光醫療費用就花了將近二十萬元。腦癱兒童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照顧腦癱兒童,困難之大超出常人想象。這幾年,馬小慧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孩子不會走、不會說話,她就每天抱著孩子煮飯、上廁所,還要每天帶孩子到醫院做康復治療。為了讓孩子情況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她始終在堅持,從不抱怨。馬小慧說,不管再辛苦,她都會盡全力去陪伴孩子長大,她相信她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3.楊照會,朝天區馬家壩鄉得勝村一組。本應是幸福的一家四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兒子在2017年6月份不幸患慢性腎功能不全,前期治療就需要花費近10萬元的醫療費用,面對年紀輕輕卻患病的兒子,楊照會沒有放棄,雖然家庭不富裕,仍然將兒子送到華西醫院接受治療。2018年丈夫被查出雙腿股骨頭壞死,無疑使這個家雪上加霜,家中的頂樑柱倒下,切斷了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年幼的女兒才讀小學,巨大的擔子落在楊照會的肩上,一道道難題擺在了她面前,可是她沒有被困難嚇到,丈夫在家養病,她選擇帶上兒子到廣元一邊治病一邊打工補貼家用。面對兒子突然生病,眼看著兒子無法繼續學習,楊照會不想讓兒子放棄學業,選擇休學,生病也不能耽誤學習,讓兒子在治療的空餘時間多讀書,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力爭治癒後不會落後別人。

4.黨素華,劍閣縣普安鎮鼓樓社區一組。一貫工作積極負責,對人誠信友善,關愛老人、兒童,受到群眾稱讚和各級黨政機關的表彰和獎勵。

黨素華系單親家庭,帶有一子程劍康,現年39歲,由於其子自幼患病引起腦瘤後遺症,造成四肢癱瘓,雙目失明,腹腔有一腫瘤,現已多年臥病在床,生活起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黨素華同志曾多處求醫,盡最大的努力,哪怕經濟上有多大的壓力,都想盡力給兒子醫病,但由於其兒子身體極度虛弱,手術摘除腫瘤,風險極高,迴天無力,現只能保守治療,長期服藥結合住院對症處理,每年都多次住院治療,反反覆覆,又交通不便,多麼困難啊!現由於腫瘤擴大,疼痛難忍,兒痛娘也心痛,裡裡外外就黨素華一人操持,兒子吃飯吃藥要喂,大小便要接,痰堵了要拍,洗衣做飯等一切家務都得做,晝夜都睡不好覺,兒子痛惱火了,不管白天夜晚得找人往醫院背,住院時一個人跑上跑下,非常的艱辛,黨素華本人身體也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腿部又受過傷,行走不便,有時累的吃不上飯,頭暈腦脹、腦暈,為了護理兒子,堅持坐一坐吃點藥,就挺過去了。在她認為關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全社會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們就會實現美好的中國夢。不管今後有多大的困難,不管艱辛的路有多長,她將無怨無悔,用她的一生去呵護她的兒子。

黨素華同志的先進事蹟,感動著每一個人,她表示,將繼續幹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5.徐翠華,袁家壩街道辦事處協合村二組。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媳婦,1994年從仕農村嫁到協合村與楊武平結為夫妻,養育一女,婚後不久,公公突發腦溢血去逝,2002年丈夫因車禍重度致殘,全家的重擔落在她一人肩上。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年邁有病的公婆及丈夫,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從沒有與公婆高聲說過話,紅過臉,為了讓公婆、丈夫生活過得舒適快樂,總是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衣物洗放得整整齊齊。公婆生病期間,她更是不怕髒,不怕苦,不怕累,悉心照料,端藥送水,耐心侍奉老人的吃喝拉撒,不讓老人受一點委屈,受一點傷害,老人深感內疚,逢人便講,遇人便誇她有一個孝順的好兒媳。她的大義至孝感人之深,她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鄰里非常團結,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得到了本組本村群眾的廣泛好評。

6.董能凱,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村王陽坪組。東河口村村醫,家住東河口村“5·12”汶川大地震核心爆發區。母親與女兒地震中遇難,只剩下肢體殘疾的父親和懷胎6個月的妻子。災難的降臨,讓他差點失去活著的希望,面對絕望的老父親和懷孕的妻子,他只能振作,重建毀壞的房屋,參與鄉村的恢復振興,大災過後有大疫,作為一名專職人員,他還肩負起了全村的衛生安全,沒日沒夜,消毒檢查,不放過每一戶人家的情況變化,避免了災後的二次傷害。在他兢兢業業的忙碌中,二女兒也誕生了。妻子最終仍然無法接受這一場災難,生下女兒後離開了。從此,董能凱又當爹又當媽照顧著女兒的成長。餵奶粉,加輔食,一日三餐,洗衣做飯,一點點養育長大,每天接送上學,教她寫字、讀書、行為道德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村衛生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全村村民家庭的簽約醫生。每天走村入戶,宣傳政策,查看病情,登記入冊,繁瑣的工作纏的他脫不開身去陪伴女兒,於是,只要可以他就帶著小女兒一起走村入戶,搞工作。有時候會上山入戶、也會一去大半天錯過飯點、也會冒著烈日大雨出門,可是因為有父親的陪伴,小女孩是那麼快樂。一個父親騎著摩托車載著小姑娘,帶著醫藥箱入戶走訪,已然成為了東河口村的一道風景線。父親的言傳身教,讓小女孩養成了良好的自理能力,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姑娘的志向是當醫生。董能凱先後獲得紅光鄉“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榮譽稱號。

7.趙雪蓉,青川縣石壩鄉五一村村民。2008年地震,趙雪蓉的大哥夫妻雙雙遇難,留下了當時僅有兩歲的女兒,趙雪蓉義不容辭收養了小女兒,她自己還有一個兒子。雖然身在農村,但是趙雪蓉卻有“把孩子培養好,不給社會增添負擔”這樣的教育觀念,從小就要求兩個孩子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驕縱、溺愛孩子,既教育孩子學知識,又教他們學習怎樣做人。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她自己的兒子,現在武漢讀大學;收養的女兒,現在喬莊初中讀書,成績都非常優秀。

她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生活無法自理的二哥趙成海。她每天悉心呵護,用實際行動詮釋兄妹相濡以沫一生不棄的傳統美德。十餘年時間,利用愛和執著的堅守,照顧殘疾二哥的事蹟,利用親身行動演繹的兄妹情讓人為之感動。她孝敬老人,以身作則,關愛子女,既管又教,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還十分關心、幫助鄰居,禮貌待鄰,不搬弄是非。如今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她有信心把她的家庭經營的越來越美好。2018年獲青川縣“孝老愛親”榮譽稱號。

8.王桂香,旺蒼縣三江鎮下石村四社。家庭人口4人,居住於旺蒼縣三江鎮下石村四社。家庭收入以務工和務農為主。在2005年其子何凱檢查出患有肝豆壯核變性,每年都需要到安徽省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治療半年,緩解病症,而醫藥費就高達近6萬多元,王桂香十幾年如一日,掏空全部家當,在父母、老公生病的多重壓力下,當所有人都勸她放棄的時候,她堅決反對,一個人扛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擔。當地幹部群眾也由衷敬佩其無私的母愛。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然而王桂香不等不靠不要,不僅教育子女要自力更生,還充滿感恩之情的投身於脫貧攻堅戰鬥中,投身於服務群眾中。

9.唐玉兵,昭化區文村鄉銀峰村五組村民。2013年之前,他的家庭雖然不算富裕,但是還算是幸福,他憑著自己的勤勞靠做點小生意維持家庭的生計。2013年5月,小女兒唐青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眼前正面臨高考,平時表現優異的女兒就這樣和自己夢想的大學擦肩而過,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這個七尺男兒瞬間崩塌。

為了給女兒治病,唐玉兵賣掉了家裡的電視、冰箱、豬、牛,但凡能夠變賣成前的東西,他一件不留,那一年,他帶著女兒先後去了重慶、石家莊、成都、廣元;那一年,他四處籌款借錢,受盡冷落;那一年,他借款40多萬,卻足足瘦了十多斤。女兒唐青覺得自己生存無望,也不願意給家裡增添負擔,常常會有輕生的念頭,為了緩和女兒的情緒,唐玉兵常常帶女兒出去遊玩。但為了儘快還債,唐玉兵自被評為貧困戶後就開始發展養牛產業,每天早上4點過就起床到地裡砍草喂牛到9點過,然後再在家附近做零工,下午5點過又開始放牛、喂牛,就這樣重複而單調的為了還債奔波。

唐玉兵的父親今年已經81歲,中風癱瘓在床已經有21年,母親患有高血壓,妻子身體也不好,家裡沉重的負擔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他從來沒有怨言,從女兒生病到現在近6年的時間裡他到處求醫問藥,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醫院,想盡了一切辦法給女兒治病,做完骨髓移植手術後,除了常規的化療,還要定期的到醫院複查。因其手術治療效果並不太好,後期還需要長期治療,並且女兒生活不能自理,種種一切並沒有壓垮唐玉兵,他沒有抱怨,沒有氣餒,更多的是義無反顧的堅持。唐玉兵用偉大的父愛,為女兒撐起了生命的風帆。

10.劉鳳蘭,利州區河西街道龍泉社區四組居民。2008年的一天,劉鳳蘭的養子任露在上學路上被一輛幾十噸的載重汽車撞倒,重重的車輪再次從他下肢無情碾過,血肉模糊,全身骨頭、神經嚴重受損,排洩系統全部損壞。

面對高額的手術費和看到基本無生還希望的孩子,親朋好友都紛紛跑來旁敲側擊的告訴劉鳳蘭:“孩子沒多少希望了,花錢也是白花。”就連醫護人員都說,搶救的意義不大,就算出現奇蹟搶救過來,以後還要做一系列的手術,在花費巨資過後,仍然下肢癱瘓,同時還要長期感染併發症。劉鳳蘭流著淚對兒子說“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你,你還有媽媽在。”

十多年來,劉鳳蘭照顧兒子關愛有加,端水、餵飯、吃藥、洗澡……細緻的照料和康復治療讓人間奇蹟發生,這個曾經被斷言活不了幾年的孩子在歷經了近十次手術後仍健康地活著。就是這樣一位母親用神聖、純潔和偉大的付出,詮釋著人性的光輝和母愛的真諦,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