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於10月25日舉辦的中國移動北京公司5G產業聯盟大會上,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副總經理李威透露,將在11月1日正式推出5G商用套餐。另據北京聯通方面的消息,北京聯通將於10月31日上午召開5G商用發佈會,發佈會上將推出北京地區專屬產品套餐。在此之前,三大運營商的5G套餐預約用戶數也超千萬。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曾表示,“2019年6月6日,我國發放了5G牌照,允許運營企業開始5G網絡建設工作。網絡建設常規性估算需要9個月左右,在網絡完善到一定程度條件下,各個運營企業才能提供5G商業應用。所以,牌照發放是商用網絡建設的發令槍。”

那麼問題來了,即將上市的5G套餐真的會讓這上千萬人都使用上嗎?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現在的5G只是高仿嗎?

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均沒有公佈5G套餐的具體細節。中國移動在此前公佈的“5G測試統一套餐”裡表明,套餐或將包含每個月200G流量、 1000分鐘語音通話、100條短信。不過中國移動沒有公佈任何價格相關的信息,目前有關5G套餐只有內容數值,沒有資費信息。而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也對外表示,用戶可以自行購買5G手機,中國聯通目前5G套餐最低價為每月190元。

根據三大運營商之前的消息,消費者使用5G網絡無需更換SIM卡,變更套餐搭配5G網絡終端即可使用5G網絡。雖然5G商用的意義重大,但目前三家運營商沒有對用戶購買5G進行補貼的計劃。

目前的5G手機除了華為外,市面上的5G手機幾乎都是NSA單模手機。國內外此前推行的過渡階段的NSA組網方式在5G標準確定為SA組網模式後,NSA(非獨立組網)是基於目前4G的設備提供5G服務,SA(獨立組網)則是直接建設5G基站。被網友稱為“假”5G。

明年大規模推廣SA組網之後,僅支持NSA單模的手機或將影響使用。NSA對運營商有著建設成本低的優勢,但無法突出5G低延遲的亮點並且未來依舊會更換成5G基站,所以NSA網絡何時清退,NSA網絡會不會長期存在,未來還十分不明朗。除了5G套餐+5G手機,5G的成熟需要芯片、網絡設備、終端、應用多個環節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推動,這都需要時間。

除此之外4G和5G套餐在價格與結構配置等各方面,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針對運營商推崇的5G套餐的實施卻也疑問眾多。例如預約5G套餐後,那就必須要購買5G手機才能使用5G網絡,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5G套餐和4G套餐有什麼具體區別? 5G套餐的價格會不會比4G高很多?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從現有的外界公開信息分析出,三大運營商5G套餐優惠或將主要體現在與5G手機綁定銷售,從而降低套餐價格和按照老用戶使用年限的不等,提供不同的折扣優惠。

自中國工信部提前發牌後,牌照在手的三大運營商在5G投資方面強強聯手,加緊佈局,用來搶佔未來5G這一巨大商機。而5G網絡的建設,預計總計需要投資1.5萬億元。如此巨量的資金投入,對三大運營商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並且從2019年開始,三大運營商都出現了增長放緩、營業收入收下滑的趨勢。因此,按三大運營商的計劃,今年5G建設的總投資約為410億元,僅佔總投資的3%而已。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5G基站建設的生死時速

5G基站是5G網絡得以普及的最基礎的設施,其建設速度直接影響5G普及的速度。而5G基站與4G基站不同的是,5G信號由於頻率高、網速快造成相對應的波長就比4G短,信號覆蓋半徑也小了很多。像4G基站的覆蓋半徑一般為1-3公里,而到了5G基站的覆蓋半徑只有100-300米。因此,5G時代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站來滿足使用要求。那麼,現在5G基站建得怎麼樣了呢?

中國移動表示2019年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大概超5萬個以上的5G基站,實現50個以上城市5G商用服務,到2020年可提供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5G商用服務。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還將在5G下一版國際標準R16制定中繼續發揮更大作用,協同產業各方面加強5G相關基礎性技術研究,確保技術領先。

中國聯通介紹,今年上半年已建設1.7萬個5G基站,並開展用戶友好體驗,下半年5G商用步伐有望進一步加快。預計至2019年底,聯通將在40―50個城市建設總計超過4萬個5G基站。

中國電信表示,力爭在2020年啟動面向SA的網絡升級,並對外開放基於SA的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等5G差異化網絡能力。還計劃今年建設4萬個5G基站,初期將在大約50個城市開展非獨立組網和獨立組網的混合組網,在重點城市的城區實現規模連片覆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宣佈合作共建共享5G網絡。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三大運營商5G頻段分配及頻段號

中國5G之所以會進入快車道,很大程度是由於5G使用了比4G大的無線頻譜帶寬。正因如此,5G對系統性能的要求比4G更高,也需要建設更多的5G基站才能達到效果,加上工信部對5G覆蓋率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運營商的5G建設勢在必行。

但這可能造成了運營商實際發展難點。經過了3/4G的大規模覆蓋,運營商前期已經投入了不菲的資金,但受限於"提速降費",三大運營商回收資金速度也在減慢,這使得運營商實際投入5G建設的資金可能存在困難。

從五年前中國鐵塔成立後,通信鐵塔等基站建設都由鐵塔統一建造,只需要運營商安裝相應的通信設備即可使用。鐵塔作為掛載通信設備的載體,每個鐵塔是三家運營商共享的,但是塔上每一層租金不一樣,層位高覆蓋範圍廣,租金也貴。

從中國鐵塔的角度來看,5G首先面臨著一個建設成本問題,原來的4G基站用的是220V的電壓供電,但是5G功耗大,就得用380V的電壓供電。這也涉及到電力公司擴容變壓器的容量,需要重新申報380V的戶頭,而這就要向中國鐵塔收取費用。其次,基站側也需要改造原來已經有的4G線路,原來220V只要零線和火線,現在380V是三相四線、地線等五根線,同時還要掛三相電錶,這些不能重複利用,都需要重建用電系統,重新拉線,將會大大增加資金的投入。

5G基站的耗電量大也增加了運營成本,目前在一座鐵塔上面,可能有三家運營商的通信設備。在4G時代,一座基站上,一家運營商一年的電費不到一萬元。而對於5G來說,一座基站上一家運營商的一年電費得三萬元左右,三家運營商加起來得九萬多元。由此瞭解到5G的運營成本是非常高的。以現在的5G基站的耗電來看,三大運營商也很難承受,這個都需要設備商進一步提升技術的發展,來降低5G基站的耗電。

5G的模式下,不管是建設還是維護,都非常耗費資金。缺錢,可能是現在運營商最“頭疼”的地方。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目前三大巨頭運營商除了中國電信外,中國移動、聯通相繼發佈了三季度財報數據。

財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營收均出現下滑,其中,中國移動營收為5667億元,同比下降0.2%,而中國聯通營收為2171.2億元,同比下降1.2%。移動公司的平均每月每戶收入(ARPU)為50.2元,同比去年下滑9.9%;聯通ARPU數據為40.6元,下滑13.25%。

而造成目前運營商營業收入下降的局面其實早有端倪,其中主要原因是受提速降費、市場飽和、激烈市場競爭以及4G流量紅利逐步消退等大環境的影響。

目前通信運營商正經歷寒意,如何應對激增的流量和下滑的平均用戶收入,5G是否是運營商尋求新的盈利模式過程中最大的關鍵點和轉折點之一呢?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5G的真正價值在萬物互聯

目前事實來看,5G對於大多數人是沒用的。而針對5G無用論的主要觀點是實際使用速度、覆蓋範圍等用戶體驗並沒有討論出的那麼出彩,以及對於基站和手機也會加大其耗能的損耗等原因。最重要的還因為是此前投入太多,4G建設還並沒收回成本,優化5G消耗更多人力和資源也是比較客觀的。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也聲明,目前大部分應用4G手機足夠了,5G的80%將會用在工業互聯網。

聯通5G創新中心總經理劉偉在接受AI報道的採訪中說道:“個人認為,5G真正的紅利應該是跟產業結合,這是國家經濟轉型需要,也是運營商需要去轉型推動的。5G的價值,最主要應該是跟產業結合,而不是在個人端。個人端做普及,5G普及起來,才能讓運營商有財力有能力去驅動更大的進步。這是一個倒逼的過程,但是最終是產業的一個轉型。“

5G的大規模投入和建設無疑將給運營商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在商業模式並未完全明朗的情況下,首當其出的便是,如今市面上手機廠商大力推廣5G手機,導致5G手機層出不窮。換不換5G手機對於目前用戶而言,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便是仍未有具體明確方案的5G套餐資費規則。

目前沒有任何有關三大運營商會對5G購機進行補貼的消息,這與4G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中國移動為例,網齡5年及以上用戶可享受中國移動5G套餐7折優惠,5年以下用戶可享受8折優惠。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對於老用戶也有不同力度的折扣。不過,總的來說,首批5G套餐售價應該不會太低。首先,5G商用初期,技術成本和建設成本自然高企。同時,網速快會導致流量大,套餐資費也相應要比4G時代高。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人們談及5G大多還是停留在想象的層面,對它所帶來的生活變革依舊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於5G“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鏈接”的特點外,5G的“有無用論”已經成為群眾所熱議的話題。

在普通消費者方面,情況可參考3G到4G發展轉換時,對於當時,4G上例舉能做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在良好的3G上大部分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後續成熟的4G網絡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產業性的變革,例如移動支付的普及、短視頻的興起、全民視頻直播、以及電商、外賣、打車平臺等等。只有網絡成熟了,讓更多的人使用,才能有資費的下降。所以更早的完成5G的建設,就能更早的出現類比的現象級應用。

因此在運營者方面,5G催生全新的服務產品、業務場景、商業模式和收益機會,讓開展5G業務的運營商,將不再主要依靠終端用戶向電信公司直接支付網絡使用費用,而是轉向依託5G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公司收費來獲得可觀收入。這種模式通稱為“企業對企業對第三方”(B2B2X),其中X可以是消費者(2C)、企業(2B)或公共機構(2G),並且此模式將廣泛適用於一系列不同業務場景。運營商可通過識別和利用這些機會,或將會使其5G投資收益超過4G收益。


運營商的5G來了,我們的5G還早


劉偉對此表達到:5G與行業的結合確實有難點、痛點。原來運營商只是在管道,5G作為開放的網絡,在和產業進行賦能的時候,會碰到很多的難點,比如在工業製造上面,傳統的工業製造從底層控制系統到執行系統等,有著傳統的封閉式的管理戰略,與5G結合的時候,需要面臨協議、各種參數等的轉換,甚至產業合作伙伴的觀念的轉變。

示範意義為什麼叫燈塔?希望在行業賦能的過程中,一個個應用去突破,去給產業做示範,去指明、照亮5G賦能千行百業。

醫療和5G結合是比較緊的,三醫院遠程超聲。京東方(成都)醫院和聯通簽了戰略合作,全面給做智慧醫院。遠程超聲波目前還不能在家實現,主要是在醫聯體之間或者是大醫院和鄉鎮醫院之間進行,需要專業醫護人員來干涉。但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醫療設備有限、診療水平等問題。

目前主要是遠程診斷、遠程急救,但藉助5G大通道、VR、邊緣計算等技術,也可以實現遠程手術示教,但離實現遠程手術還有很遠的距離。比如,後臺醫生戴著增強現實眼鏡,可以快速的把病兆標註來,指導前端醫生做手術,但主要是藉助動物來進行遠程的手術示教。

另一個場景,比如融媒體,目前很多媒體向視頻轉型,原來像電視臺一樣直播是很複雜的。現在,基於5G大通道和雲計算的能力,可以實現在雲上直播,並且快速傳播。在家庭寬帶這方面,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光纖和5G應該是相互補充,而不是替代。比如,光纖可能在IPTV各方應用上面,還是有存在的價值。 ”

運營商的新機會將在於利用5G推動 物聯網、工業4.0、自動駕駛、醫療等多行業的業務創新,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新興科技融為一體,提升終端設備的邊緣計算能力,也會有效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設及“智慧社會”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