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如果要了解一座老縣城的原貌,江川區江城鎮的江城社區或是一個好的選擇。在中國近二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多少平地起高樓,很多縣城古蹟皆因過快的城市化步伐而被拆、被毀;江城何幸,1950年,江川縣城整體搬遷至現在的大街街道,將一座典雅、古蹟眾多的老城留在江城。現在的江城,東接撫仙湖,南臨星雲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底蘊深厚的歷史積澱孕育了古滇青銅文化和漁文化。城內有繼建水之後的雲南省第二大文廟,有“滇軍完人”唐淮源將軍祠堂,有文星閣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走進江城,如同穿越時光的隧道,在歷史與現實中穿梭的感慨時時湧上心頭。

——編者

江城之美,美在尚可尋獲的人文印記和歷史的延續。這裡,不僅有著“一鎮轄兩古城”的歷史淵源,也有“滇軍完人”唐淮源將軍祠堂,以及“一鎮轄兩湖”的人文天然景觀。其東接撫仙湖,南臨星雲湖,東有東山,西北有大地公山、象山作為東西北三面天然的屏障。江城美在其中,來往遊人賦予它“江城如畫”的美稱。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說起江城,它位於現在的江川區以北,是原江川縣的古縣城之一。據相關文獻記載,龍街原為江川的古縣城,《明寰通志》、《雲南志》、《澄江府志》稱其為“漢古城”。明崇禎六年(1633年),因海門河道狹窄未開鑿,時逢暴雨連天,湖水猛漲,泛至江邊村等地,龍街城垣幾次被淹;明崇禎七年(1634年),縣治遷往江城,併成為了那時江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如今,很多當地人仍稱它為“舊城”、“古城”、“漢古城”,並由此出現了“一鎮轄兩古城”的歷史奇觀。江城作為縣城,已經歷明末、清、民國三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才把縣城遷往大街。儘管歲月流逝,而原先城中的古建築等基本未曾改變。

今天,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仍然可以體會到古城遺留的那種韻味。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江城在明、清以後,直至民國末年,雖為縣城,但只有兩條貫通南北的街道,當地人稱其為正街和背街。街與街之間有巷道相連接,其街道原為土路,清道光四年(1824年),“孝廉方正黃爾泰首倡,全縣紳士庶民捐修完備”,用塊石鋪砌成街道路面,路兩邊挖掘有排水溝。民宅大多依街而建,一般是前一間、後一間,大多數民宅以土木結構為主,當街一面設有鋪面做生意。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老城以街為市,街期雖然在歷史上有過一些變動,但按慣例一般是逢雙日為街期。舊時的街市比較熱鬧,昆明、晉寧、澄江、華寧、通海等地的客商都視江城街市為主要的商貿市場,每逢街期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而各種各樣的營生也由此而來,茶館酒樓、藥堂待招,小商小販,金、銀、銅、鐵、木、泥匠,雜糖什錦、柴草菜市等一應俱全。

不管是正街還是背街,街道雖不寬敞,但行至此處便如同邁入了古城的某個時期。路旁的古舊建築錯落有致,民宅當街一面的鋪面,也有當地人延續著它的功用,茶館、小吃攤等隨處可見。當地有名的小吃“涼卷粉”也出自這裡。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如果說,老城只是一個地方歷史的縮影。那麼,遺存的古舊建築則透露出它的人文印記。設在城中正街中段西側的舊時縣衙佔地約20畝,坐北朝南,分大堂、二堂、後主樓,東西兩廂建有司爺室、大監、二分監等。雖然現在很多建築都已消失,但留存的建築仍能給人們帶來一種歎為觀止的印象。這種印象源自人們對封建衙門那種與生俱來的威嚴。而在老城中心,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文星閣一直是當地人們心中的標誌性建築。它由36棵落腳柱支撐,其閣樓斗拱飛翹,雕樑畫棟。閣樓底層正南梁楣上的行楷匾額,上書“江城如畫”四個大字。閣樓上原有銅鐘一口,為打更報時所用,數理之外都能聽到。每逢七月初七,附近的先生和學生皆會到此閣祭拜奎神。據說,那時人們登樓舉目,樓下千畝良田一覽無遺,星雲湖水天一色。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除此之外,具有教育改革及興學歷史見證的啟文閣、文昌宮、江川文廟等都記錄著當地人文的興起歷史。其中,位於老城東南角的啟文閣建於民國四年。據說是江川莊科村的張維彬在外為官,因母病逝,回家奔喪,江川縣長楊尚懿請他做客,席間說到江川人才不濟,張維彬認為是當地文風不正,其後建啟文閣啟蒙人才。

在北門內的文昌宮,當地人稱其為“勸學所”,它始設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當時縣令楊尚懿提倡興學,便把文昌宮改為“勸學所”興辦學堂,為各廳州縣全境學務之總彙。以地方官為監督,設總董一人,綜合各學區之事務,勸學員每學區一人,其性質為輔佐行政機關之地方自治機關。民國初年被廢除,1915年復設,1922年改為教育局。

而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雲南省第二大文廟——江川文廟,因自鴉片戰爭後一直在此辦學,曾培育了魯子材、唐淮源、金漢鼎等愛國將軍;雖在“破四舊”中不少匾額、雕刻被毀,但終因建國後一直在此辦學,很多古建築得以保留下來,成為江川最大的古建築群。

說起江城的居民,最有名的當數唐淮源。這位江川籍的抗日名將曾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護國運動。抗戰中任第三軍上將軍長,守衛中條山,並於1941年5月在日軍大舉進犯中條山時彈盡援絕,飲彈自盡,以身殉國。70多年過去了,唐將軍在江川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回鄉葬母、到學校演講等細節均留在了家鄉人的記憶裡;江城至今保留著唐家大屋,以及1943年江川縣奉國民政府之命修建的唐公祠。只是歷經多年風雨,唐公祠顯得十分衰敗,只有右側門首上依稀可辨的“義仁報國”四個字,說明這裡曾供奉過將軍的靈位。當地人告訴記者,祠堂內原懸掛有許多國民黨要員的題詞匾聯,後大都散佚。將軍故第——位於江城鎮的唐家大屋土改後亦分給當地百姓居住,目前還住著幾戶人家。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如今,這裡的人們對唐家大屋還留有記憶。它佔地近400平方米,為間架樑式土木結構,正面為三間正房,面積比一般民居要大。牆壁的四角和窗戶的四周均採用青磚貼砌,所有牆壁瓦灰粉刷,實為氣派。據說,唐淮源原本想把它建成四合五天井結構的宅子,結果還未能了結夙願就壯烈殉國,其後由妻女居住並未續建。從如今的住宅回溯到舊時的祠堂,使我們在流逝的時光中彷彿清晰地看到唐將軍戎馬一生、永赴國難的身影。

雲南江川區老縣城江城記憶

作為一座滇中古城,置身其中,無處不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它就像一本書,從每一座古舊的建築中,從磨得光滑的街石上,從老人們滄桑的神態上,為我們呈現出古城明晰的輪廓。而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江城的面貌已煥然一新。據瞭解,近年來江城街道江城社區從經濟發展和旅遊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了低效率房屋改造和老年活動中心等工程建設,並利用棚戶區改造項目進行老縣城城牆、城門、炮樓等歷史建築的恢復。棚戶區改造項目經規劃設計,涉及拆遷範圍250畝、農戶1060戶。項目完成後,江城將成為江川旅遊的一張名片。屆時,人們將在這裡看到一座由護城河、城牆、城門和保留至今的古建築組成的江川老縣城,並親歷感悟江城之美的人文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