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 陣地在

在榮成市港西鎮北港西村的一所普通的農村院落裡,住著一位年近90的退伍老兵,他,曾是久經沙場的戰鬥英雄,先後參加過7場戰役,所經大小戰鬥無數;他,是鄉親眼裡的“土專家”,在致富路上無私傳技,帶領百姓致富一方;他,就是榮成市港西鎮北港西村退伍老兵張明會。

人在 陣地在

不出去革命 老百姓的生活不會改變

1930年出生的張明會,在家裡的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二,除了上面有個長姐,他就是家裡年齡最長的兒子。從小在貧窮飢餓中過活的他,早已習慣於作為長子的責任和擔當,14歲時,母親因病無錢醫治而離世,更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艱苦的生活和沉重的家庭負擔,練就了張明會堅強不屈的性格。

1946年,村裡幹部召開青年會,動員村裡青年積極參軍,張明會第一個報名,面對家人的反對,他就一句話,我要去當兵,不出去革命,咱老百姓的生活不會改變。

人在 陣地在

進攻敵人崗樓時 班副推了我一把

年僅16歲的張明會,跟著同村一起參加的6個小夥伴,被分配到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27師的獨立團3營。在正式編入部隊的第一個傍晚,團政委告知,今晚上發武器,看中什麼拿什麼。還是個半大孩子的張明會聽不懂,班長石貴亭告訴他,今晚他們新兵將迎來第一場戰鬥,武器要靠自己從敵人手裡奪。

隨著戰鬥的打響,隱蔽在壕溝裡的張明會在緊張地等待著衝鋒號角的吹響,班長石貴亭耐心地教他如何聽聲辨戰:手榴彈爆炸聲是部隊在火力攻城,靜音是前線部隊在拼刺刀。經過一夜的待命,部隊在天亮時發起總攻,張明會跟著身邊的戰友們一起向敵人炮樓衝鋒。

第一次參加戰鬥的張明會,帶著激動緊張的心情跟著戰友們一路向前衝,就在敵人的小崗樓前,身邊戰友們利用手中的小鎬一拋借力就登上了,身材瘦小的張明會卻怎麼也使不上勁,爬不上去。眼看著戰友們都爬上去了,子彈在身邊越來越近,張明會突然感覺背後有一股力量,原來是班副在後面推了一把,把他推上了崗樓。

攻城勝利了,這也是張明會人生的第一場戰鬥。“對於新兵而言,第一次打仗要是能打勝仗,以後就不會害怕了”。年近90歲的張明會已經記不清那個在背後默默推了他一把的班副的名字,但這股力量,卻永遠記在了他心裡。

人在 陣地在

請指導員放心,人在,陣地在!

在戰火中歷練,在部隊中成長。如果說,第一次戰鬥的勝利,給了張明會莫大的鼓舞和勇氣,那麼接下來戰爭的殘酷,則教會了張明會什麼是信念和擔當。

1946年6月,張明會跟隨部隊參加了“膠高即戰役”。部隊駐紮在即墨城東大廟山附近。由於部隊通訊員犧牲,致使前方突擊部隊與後方部隊信息失聯,在山頂孤立無援。隨著時間推移,氣溫越來越高,前線戰士在缺糧缺水的環境中,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不能眼看著戰友被敵人打死,被活活渴死。營長下令,指導員帶上張明會,衝破敵人的封鎖線,務必給前方戰士把信息和供給物資帶到。

與前方戰士不足300米的距離,在敵人輕機槍的火力壓制下,卻成了生與死的距離。扛著槍,揹負著彈藥,外加拎著半桶水年僅16歲的張明會,跟著指導員一路往前衝,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衝過去的,只記得子彈在兩腿中間穿梭,打在地上崩起的泥灰塵土飛揚。

衝過了封鎖線,指導員把最新的戰鬥訊息傳達給了前方戰士。讓張明會記憶深刻的是,收到要繼續留守此處陣地直到後方部隊接應信息的2排6班班長,用沙啞的嗓音,乾裂滲血的嘴唇,敬著軍禮,堅定地喊道:“請首長放心,人在,陣地戰!”

老人回憶說,“這是我參軍入伍第一次聽到的口號,也可能是這些人最後的一次。從前線退下來,我跟隨部隊轉移,再也不曾見過他們。人在,陣地在!這句話,卻在我耳邊響了一輩子......”

人在 陣地在

鄉親們致富的路上 我也要推他們一把

1946年參加“膠高即戰役”;1947年參加“孟良崮戰役”“新萊戰役”;1948年參加“濟南戰役”“淮海戰役”;1949年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參軍入伍以來,張明會跟隨著隊伍南征北戰,不曾缺席。1947年6月30日,他光榮入黨。在1950年回鄉復員後,張明會擔任過鄉長、鄉隊長;在生產大隊幹過隊長、指導員;隨著改革開放,他意識到,單靠土地吃飯不能讓百姓腰包鼓起來,於是,他又鑽研致富途徑,利用沿海鄉鎮海藻資源優勢,將村民們的海藻加工為海藻粉出口日本,廣開銷路。

後來,當他在報紙上看到新品種的草莓收益高時,他又主動去煙臺找技術員,學習種植技術,打破了草莓種植在煙臺以東種不出第二家的說法,將新品種的草莓苗從煙臺帶回,在港西的大地上推廣開來。

習慣於攻堅克難的他,並沒有滿足現狀,在一次跟農技員的交流中,他得知,蘑菇種植收益高,但種子太貴,若要能自己育種並繁殖,將大大減少成本,是個致富的好項目。於是,他買來試管,請教老師,在自己簡陋的農房中,開啟了無菌環境下的育種實驗,在無數次失敗中,最終成功。對於自己得之不易的成果,張明會卻對鄉親們無償傳授。只要鄉親們想種,他就管教,無償送種;甚至為了能讓來學的鄉親們種得成,他親自蹬著“大金鹿”入戶去指導,有人說他傻,但他卻說:“在鄉親們致富的路上,我也要推他們一把......”

如今的張明會,總喜歡找曾一起參軍的同村戰友張起明聊聊,沒事,兩人就去村裡的烈士墓碑前坐坐。老人說,還能活著,便是幸運。無論是在浴血戰場的衝鋒中,還是在守家樂業的艱苦創業中,老人記得自己一直都是一名戰士,用自己的一輩子,踐行著軍人的使命和擔當:人在,陣地在!

--- END ---

記者 劉新剛

通訊員 張月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