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后,我終於體會到“陪練”這件事才是苦樂交織的事


01


最近刷到一則視頻,在菲律賓帕西格市一名父親,為了讓6歲女兒能夠在舞臺上大膽表演,在一個舞臺下與女兒同步共舞,舒緩其緊張情緒。

成為父母后,我終於體會到“陪練”這件事才是苦樂交織的事

女兒首次登臺表演緊張父親在臺下不顧別人眼光與其同步共舞。

爸爸的忘我表演反而吸引了更多觀眾,網友大讚爸爸的舞姿太過可愛。

‘陪練’是大多數成年人在為人父母后都要經歷的一段時光,這位爸爸的‘陪練’不但鼓舞孩子,更是輸出了自己的愛及安全感。

全世界’陪練‘父母並不少,有些是陪寫作業;

有些是興趣班;

有些是各種運動項目;

電影《可愛的你》有這樣一句臺詞:教育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它是身教,用生命影響生命。

這些‘陪練’父母就是用生命影響孩子,他們不顧形象,不顧立場用快樂成全孩子。

一個從小被父母’陪練‘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渾身散發自信光芒,更是不計後果的父母賦予自己淡定從容,教會自己堅韌有力。

那些’陪練‘父母都在指縫中,享受孩子最美好的時光。

02


哈佛心理學教授塔爾博士曾說:辛福感是衡量人生唯一的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那些願意花時間、精力的‘陪練’父母更能讓孩子接近目標,更加接近幸福感。

18歲的李雲迪一舉摘取了15年來無人問津的金獎桂冠「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堪稱國際最高規格。

成為父母后,我終於體會到“陪練”這件事才是苦樂交織的事

據李雲迪的母親張小魯回憶,李雲迪在4歲生日,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件樂器兒童手風琴。

但對新鮮事物“3分鐘熱度”,慢慢地,手風琴成了李雲迪的擺設。

媽媽認為不能縱容兒子這種行為,否則今後他將很難成為有用之材。

為了鼓勵孩子堅持學下去,不懂樂理的媽媽每天只有陪讀,回來再教給兒子。

李雲迪後來學習鋼琴後,媽媽一直陪他練到10點鐘。

每天總是提前10分鐘先坐到琴旁,一直陪兒子到練習結束。

有時候更多是媽媽的毅力感染了李雲迪,媽媽張小魯曾說:“每次陪練,自己都是非常用心地聽。陪上5、6個小時,也並不覺得累。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應該對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正因為有這樣一位‘陪練’媽媽,使得李雲迪學琴路上遇到坎坷也能克服。

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對認真‘陪練’的父母,這些父母用行動呵護孩子成長,用堅毅的品質培養人才。

03

最好的培訓機構一定是在父母身上,父母的‘陪練’成就了孩子,更成就了自己。

前段時間一則報道引網友狂贊:一位49歲的宿管阿姨,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考上了碩士。她叫原夢園。

母子二人同期考研,兒子被複旦大學研究生錄取,原夢園被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錄取。

成為父母后,我終於體會到“陪練”這件事才是苦樂交織的事

這位媽媽用親生經歷證明,我陪你長大,孩子陪我完成自己。

最好的教育不是‘監工’更不是好機構,就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共同成長。

媽媽原夢圓說:“兒子上小學時,就陪他一起學習。三年級時出現了抽動前期症狀,他在做作業前要長吁一口氣,很焦慮。

於是我改變了陪讀的狀態,拿起書坐在他旁邊看書,而不是看著他寫作業,來排遣他的焦慮。

久而久之,陪讀成了一起讀書。”

孩子確實也在媽媽的‘陪練’下學習越來越好了。

孩子上大學以後,她也在旁聽漢語言和英語課程。

準備考研時,她更是下定決心陪兒子學習。

考研時媽媽原夢圓也沒底,心裡明白這是苦旅,於是決定給孩子打起並促進孩子,更想與孩子一同前進。

由於年齡大了記憶力差、背誦效率不高,英語是最大的難題,於是700天裡一天都沒懈怠過。

正是她的堅持夢想,堅持‘陪練“不僅成就了自己,更加完成了優秀的自己。

孩子的專注很少有與生俱來的,更多是父母潛移默化的成就。

那些樂於‘陪練’的父母,不單家庭和諧,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堅持統一步調。

享受’陪練‘的父母都在不知不覺成全了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04


選擇了當‘陪練’父母不僅僅只是促進孩子,更多時候是重拾學習和自我探索。

孩子在成長中的責任是無法推給任何一家好學校、好機構來完成。

‘陪練’成了這些父母助力孩子最好的方式,‘陪練’就是一種高配置的陪伴。

有一位來自澳洲40多歲的爸爸,為了成全孩子,而走紅了網絡。

這位爸爸是一個高層窗戶清潔工,女兒是個體操運動員,小小年紀就開始練體操,訓練的痛苦、摔倒、哭泣都讓爸爸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成為父母后,我終於體會到“陪練”這件事才是苦樂交織的事

後來女兒變得越來越頹廢,甚至不願意再去訓練。

原來是女兒覺得體操不僅枯燥,而且自己動作不夠標準還被其他隊友嘲笑。

於是爸爸開啟了’陪練‘之路,剛開始很多動作不到位,年紀問題導致柔韌性差。

甚至有些動作顯得相當滑稽,但是為了孩子,爸爸還是盡力在做。

那些滑稽的照片,雖然搞笑,但滿滿的都是爸爸愛孩子的心。

爸爸經常失敗、甚至是受傷都在咬著牙堅持,他陪著女兒一起完成了各種各樣的高難度動作。

漸漸的有些動作越來越完美,爸爸還為此感到大為興奮。

爸爸搞笑、滑稽的體操視頻還調節了女兒和一眾網友。

這位爸爸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對女兒的高質量陪伴,他用親生經歷告訴很多人:下定決心去做的事,一定有回報。

這樣簡單的行動比起嘴中的道理難多了,高配置的陪伴比起不走心的陪伴更高規格。

因為‘陪練’父母輕鬆的那一下,可能就是孩子的斷崖。

他們比起任何人都知道緊拽堅持的重要。

也正因為這位澳洲爸爸的堅持,如今的女兒不僅拾回信心,在17年的澳洲體操錦標賽中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還有進軍朝奧運的決心。

父母的‘陪練’不單單意味著你在,更多時候是我們參與整個過程,與孩子產生共鳴。

在孩子放棄、哭泣、難過時,更能通過‘陪練’體會他們的不易。

我們的’陪練‘就是與孩子同頻,我們時刻靠近孩子,時刻與孩子保持統一高度。

作家黃淑文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範,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我們‘陪練’的過程中,就是無意的做好了一面鏡子的工作,孩子透過這面鏡子看到了自己。

更因為‘陪練’父母的高配方式,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助力彼此。

你看你‘陪練’的孩子,正飛得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