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相愛相親》在親情與愛情中講述了三代人的觀念,這非常不簡單,事關要同時描寫三代女性很容易會陷入其中一兩條線太多或太少,造成輕重不均的危機中。

但導演張艾嘉很巧妙地把三者互相穿插,令三代的故事都完整飽滿地呈現出來,共同組成了一個跨年代的愛情故事。

三代人之間互有矛盾,對愛的詮釋亦不盡相同,張艾嘉通過細膩的講故事方式,在小人物中看得到大時代的轉變,令人讚歎。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那些也許我們並無法明白的執著與頑固,也許都有一段我們難以想像的心酸故事。

難怪業界一致盛讚張艾嘉是「最懂女人心」的導演,《相愛相親》相當細膩地拍攝出老中青三代各自對於愛情的執著、對於家庭的渴望...

除了找來吳彥姝與朗月婷演出外,張艾嘉導演親自演出女主角,用著三條支線故事,傳達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年代會有的反應,可能是守候堅貞;可能是言不由衷;也或者會是敢愛敢恨。

可就像張艾嘉導演自己說的,“不管是在哪個年紀,女生對於愛情都有顆少女心”。

也似乎以此作為出發,《相愛相親》即便詮釋了三種愛情,但都能夠看見三位主演的少女模樣,讓人知道「愛都是一樣的,只是延續下去而已」,吳彥姝的愛情曾經是張艾嘉的愛情;郎月婷的愛情幾十年後會變成張艾嘉的愛情,事實上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年紀與環境有了不同而已。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他相信一輩子,我相信一句話,你只相信一霎那

這一句話看似可以凸顯電影中的三個世代,三個女人的愛情觀。

然而真正說來,即使是一霎那、一句話也可以是一輩子。只是用不同形式來完成。

相處一輩子的人,也未必相愛。說來如此寫實,卻分外驚心。愛到底是什麼?一輩子又有多長?愛如何才能蓋棺論定??是不顧一切都要同歸於盡的阿祖?還是處處出頭,實則不知如何留退路的慧英?還是為愛可以不顧一切但又進退維艱的薇薇?...

電影在河南鄭州拍攝,這也是中國文明的巨大縮影。

可以看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不時迸發巨大火花。除了三個(時代)女子的愛情觀的對話,從貞節牌坊,守墳,女人文字(古老),到現代為了收視率什麼都可以“出賣”的媒體,看似助人,其實是為了電臺收視,看似真相,實則是為了操弄觀眾的心。最傳統與最前衛的人、事、物,同時都在這電影的情節互動中具體呈現,看似飽含極端對比,但似乎也毫不違和。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與此同時,《相愛相親》一併探討了關於「愛情」的愛與「親情」的愛兩者間的不一樣,一如片名那樣,相愛,相親。吳彥姝飾演的嶽曾氏等候愛人嶽子福十多年,等待兩鬢斑白,用盡一生等待卻只等到一口棺材,即使如此她還是深信著嶽子福是愛她的。

所以就算當年他離開她去到了大城市,和另一個女人相愛。可旁人卻認為她和嶽子福根本不算相愛,想拿對方寫給她的書信證明她倆的愛情,但薇薇堅信著這只是家書,就像親人到遠方討生活,總會寄信報平安的那種。

到了最後嶽曾氏總算接受了事實,從相愛變成相親如此難受,決定將始終不願讓的墳還給了慧英,一句「我不要你了。」說的驕傲,好似談戀愛時甩了不愛自己的戀人,擦掉眼淚昂著首再往前走,雖然時間過了太久太久,但至少是由她提出的分手,而不是沒膽說出想離開的舊情人。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慧英、薇薇以及嶽曾氏這三個不同年代的女性,紛紛在這次的遷墳事件中,或者快或者慢的去體悟到愛情與家庭對自己的重要性,當她們徹底明白這些,一切就都沒什麼好爭吵的了。

《相愛相親》最逼人落淚的,絕對當屬於嶽曾氏終於瞭解到嶽子福對她並沒有愛情的愛,於是決定放手讓慧英將墳遷走,她最後撫摸著早已化為骨的嶽子福,淡然地說聲“我不要你了。”,替她不捨也替她欣慰,離開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終究還是一件好事。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不討喜卻能搏人同情。既要女兒明事理,不厲而威,又有個懂她的男人,讓她能不被孤單拋下,嶽慧英這個角色讓張艾嘉繼《20、30、40》十多年後再度自導自演,片中一場在電視臺攝影棚裡從主婦搖身變成女兒,站在聚光燈下為自己據理力爭的戲,技壓全場。

至於演丈夫的田壯壯導演,在這個以三代女性為主的女人戰爭中,反倒以一分自在豁達的柔情,討喜地提名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相愛相親》雖然主題是倫理親情,但在這個跨進現代價值觀的電影裡,張艾嘉也細膩地置入了現代景觀。

片中一幕慧英偕同丈夫回到從前的孃家,要去街道辦出具父母的結婚證明時,孃家故鄉正在開發重建,進行現代化工程。

張艾嘉聰明地在並陳新舊價值的衝突中,將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的電影風貌,透過李屏賓的攝影帶進來,並且更出色地帶到嶽慧英的家裡,這是全片最主要的場景,正中央卻是不動如山一座大立櫃,既如家之砥柱,也區隔了屋內各據一方且衝突不斷的妻子、丈夫和女兒。

家有障礙,這個場景打造不禁讓人想起伊朗電影《分居風暴》,劇情同樣是一場善與善之間的抉擇,也標誌出現代化下個人主義的伸張。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張艾嘉也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細膩勾勒出女性情感的輪廓,還有因為年紀不同而有所不同、可是卻都建構在同一個基底之上的價值觀,讓人不禁想去像張艾嘉受訪時說的:

“人一生下來就有愛的本能,怎麼去延續、付出和擁有,是我們一生都要修煉的功課。”

如何去讓愛人這項本能延續,是每個人不論在哪個階段都必須經歷到的課題。

《相愛相親》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導演、女主角、女配角、男主角、原著劇本以及原創電影歌曲獎,這裡頭我自己認為吳彥姝在女配一項可說是十拿九穩,她在電影中話不多,單靠眼神、表情變化卻依然成為電影中最勾人的角色,一場她拿著阿達寄給她的照片,由於下雨導致有些髒汙遮住嶽子福的臉,她想擦拭乾淨看清楚愛人的臉,豈料卻越擦越髒,她邊哭邊擦,哽咽出聲的樣子讓人感受到何謂心碎。

張力十足的表演功力爐火純青,能連兩屆入圍同一獎項絕非僥倖。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整部作品裡面我最喜歡的其實是姥姥、也就是吳彥姝的表演,那是我這個年紀所無法想像的孤獨、等候與愛情,而我什至會忍不住在想,這是愛嗎?

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有兩段戲,第一段是當薇薇與阿達要拍攝影片、試圖幫姥姥平反時,看著那些書信,這些年來姥姥的心理支柱,那些丈夫“顧家”的證明,可是在薇薇眼底看來這些都是家書,而非情書。

這一部分是因為薇薇的愛情觀與姥姥有所不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她是聽母親朗讀過那些外公所寫給外婆的書信,甚至也許她還親眼看過外公與外婆的相處,因此自然能夠明顯的辨別兩者區別。

而姥姥不斷試圖想要證明、想要辯解,甚至是想要藉此做為自己是合法妻子的證明時,卻又是多麼鼻酸。好像在那一瞬間,這一輩子所堅信的都毀於一旦,默默守著一輩子的這一些都是不被承認的虛無。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有人問姥姥為什麼會放棄?

我想了想,認為她就是想通了,終於看清這些只是她的一廂情願。但其實再一想,她是因為愛,所以她決定不要再為難下一輩。

突然間我想到了《相愛相親》裡的姥姥,也想通了英文片名《Love Education》。

愛,到底是什麼?其實你懂的,想想,你有沒有曾經為了愛而說著反話呢?譬如,我們都會在火化場對著棺木裡的人沉默,但事實上我們想要說的卻是——你不要走。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相愛相親》透過三代女人的愛情與婚姻觀,凸顯時代的鉅變與不變。

但我最好奇的是,在這些流動、唯美的畫面,犀利又溫情的對白當中,為何男人常常缺席?不管是阿祖名存實亡,從不曾面對的老公,還是慧英那看似唯唯諾諾、不敢伸張自己想法的老公,還是薇薇所愛的歌手情人?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本片的男性角色,薇薇的外公老早過世,因此面目模糊、薇薇的父親孝平乍看唯唯諾諾但凡事以妻為重,孝平的工作是駕訓班教練,他特別幫樓上漂亮的王太太惡補駕車技術,引起慧英的嫉妒,然而孝平對王太太毫無私慾,他就是個性格穩定、木訥、理性、忠實、開明的丈夫/父親;

而薇薇的男友阿達,儘管收入不算豐厚,但相較於薇薇可以為工作出賣家人,阿達支持青梅竹馬女友追夢,並且貼心多陪伴姥姥一段時日,也是極為正面的人物,不禁覺得《相愛相親》的女性角色不是嫉妒心控制慾強就是做事不顧情面不擇手段。男性角色大半是正直好人,讓我覺得張艾嘉導演寫女性角色比較有血肉,但寫起男性角色,有些手下留情,反而像夢一樣不夠踏實。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他心裡沒有您,這是家書,他只是把您看做家人看做親人。”“不,你再看看,他多寄了五元給我,要讓我做一件襖。”

《相愛相親》並非沒有打動我的部分,它有著對媒體嗜血亂象的批判、有著對愛情的疑惑,到底要怎樣才算是愛?

外婆與外公相守一輩子是愛,那麼姥姥等候外公一輩子算不算愛?

慧英和丈夫結婚多年,感情逐漸平淡,他們如家人般的相處,算不算愛?

一段關係又該如何證明?

一紙結婚證書或是夫家親人的認可或是俗世對於愛情關係的認定,哪個才是真正的家?

《相愛相親》也有著時代的悲劇與無奈,片中的貞節牌坊,看似歌頌女性為愛情付出一切,實則討論貞節牌坊對女性的禁錮,讓她們一輩子死守名分,以為這樣就算盡到妻子的本分與責任。

我覺得《相愛相親》最有力量的一幕是姥姥拜訪慧英的家,看見未曾一起生活的先生照片。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在自己的現實與夢想,舊愛與新歡中不斷徘徊流連,直到薇薇決定放手為止。他們都不作決定,卻讓女人為愛而戰鬥個不停。究竟愛是什麼?這是我們看完之後想問的。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其實對我來說,《相愛相親》最可惜的地方大概是,倘若我沒有在事後去看一些資料,很容易會覺得像是張艾嘉跟女兒薇薇各別這兩條線,似乎有一點點陪襯且突然的感覺。

儘管可以理解想要經營出三代都在面對選擇與困難的彷徨,可我覺得比重上的調配加上戲劇張力的差異,還是產生一種主支線區隔明顯的感覺。

最後來推一下《陌上花開》這首主題曲,這首歌是屬於那種越聽越有味道、且看完《相愛相親》之後會整個更覺鼻酸與不忍的一首歌曲,不管是旋律、還是那頗具詩意的歌詞。整體來說,《相愛相親》是我覺得很好入口的一部劇情長片。

故事情感豐沛、演員表演也有一定水準,我覺得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應該接受度也是挺高的。

三代女性愛情價值觀的體現,論《相愛相親》中的愛的教育

最後,雖然時代造成的家的分裂,暫時無解,名為家,實亦為家。但是「家」不再是固定的處所,卻也不再是牢籠;守貞的傳統也已過時,少女爬在貞節牌坊上嬉戲。

那個嬉戲重申了女性的進步,也放鬆了當中對於傳統價值的過度挑戰。結局終究是溫暖的,人依於親是依於愛,哪怕天涯海角。張艾嘉為世間女性說故事的功力更上層樓,也因為《相愛相親》又留下一次大銀幕上出色而令人難忘的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