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從事美食生活寫作已經20年,出過17本書。在很年輕的時候,她就決定要以“享樂”為人生目標。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對於美食,她和其他美食作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她更喜歡去追溯食物的源頭。

從餐桌到產地,從產地到當地文化,越研究就越會發現,食物美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於新鮮、當季的食材。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她從小吃飯就很清淡,外食吃不慣,所以都自己煮飯,20年來日日三餐,每天不重樣,因為她討厭吃重複的東西,所以如果問她的拿手菜是什麼,她都回答不出來。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她說:“在家工作的缺點,就是我好像從不下班。”

她很宅,根本是個宅婦,幾乎不出門。她在家試茶、品酒、做菜、研究食材,兩個人1996年結婚搬進這個家,住了17年後,她和先生才下定決心要做改造。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這個家不大,就100㎡,成員就葉怡蘭和她先生兩人。

在改造過程中,他們歷經了一波“斷舍離”,也讓她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

“那時候家裡有上千本書吧,捐了一大半,但我很驕傲地說,這些書我每一本都有看過,只是家裡真的放不下。另外還有一些用不到的器皿,我也整理了一部分出去。”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廚房是家裡最頻繁使用的地方,所以改造後的廚房佔了房子1/4的面積,是整個家面積最大的區域。當初施工的師傅還以為這個家是烹飪教室。

家裡第二大的空間是書房,剩下的客廳、餐廳、臥房,相對小,但只要能滿足他們的使用需求就行。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全中島式的廚房是她夢想中的樣子,在這裡研究料理時美麗的風景盡在眼前。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以料理臺為核心,中間是備料區,最右邊是水槽,而所有的收納也圍繞這三個功能。

料理臺下面放的是調味料,水槽下面放的就是碗盤,鏟子、勺子都是吊掛的,所有東西都在手邊,需要什麼,伸手就能拿到,非常有效率。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對於開放式廚房,油煙是一大問題,尤其廚房又這麼大,所以她家的排油煙管的吸力,是一般家庭的兩倍。

她說做菜雖然很清淡,可是偶爾做重口味的東西像咖哩,就需要排味道。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先生會和她一起做飯。他負責洗菜、洗米、洗碗,她負責備料和烹煮。

在做飯的過程,兩個人會討論今天這一餐要搭配什麼酒?喝果汁還是茶?飲與食的搭配也是我很醉心研究的部分。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她不喜歡藏酒,她家的酒都是開了很快就喝完的。那種收藏級的、越陳越香的酒通常很昂貴,而且味道比較重,也不適合佐餐,所以她的葡萄酒櫃很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另外在中島下面她還有一個空間專放威士忌還有各種烈酒,他平時也會調酒來喝,或是自己釀酒。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我在家工作,都在忙著寫稿,常常寫到一半我就會去泡茶,我在從書房走去廚房這短短几秒的時間,我就想好我要喝什麼茶,要用什麼器皿。

煮好熱水後,我會用計時器定好沖茶的三分鐘,然後又回去工作,等到計時器響了,我倒出那杯茶,頓時覺得茶香真好,那一刻這就是我需要的,它可以讓我繼續面對工作上的困難和艱辛。”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書房是她一天中待最長時間的地方。

“我常說我是朝九晚二,從早上九點工作到凌晨兩點,所以我的書房一定要明亮、舒適寬敞。而且我書房的書櫃是開放式的,我轉頭就可以看到廚房,工作累了,休息時候就去泡茶或做飯。”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她和先生工作差異性很大,葉怡蘭是內容產出者,書房很完整,先生只需要一張桌子。他負責業務運營,常常需要通電話、對外聯絡事情。

“我會嫌他吵,所以現在我們各自的工作區域設計在房子最遠的兩端。好像看不見對方也可以,但其實家也不大,喊一聲都能聽得見。”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他們用高度來做為各個空間的界線,像家裡的窗外有矮牆,她在廚房工作時都是站著的,視線剛好可以看到外面,但像在書房、客廳、餐廳,這種會坐下的地方,視線就會被牆擋住,所以就把這三個空間墊高。

至於收納,她覺得剛好就好,不要多。“有時候過多的收納,只會讓你想買更多東西去把它填滿。”

分享一篇美食家的生活方式

她說,現在自己明白什麼是真正需要的,所以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我對我的家有充分的瞭解,一年四季什麼時候陽光會灑進來、什麼時候會很熱、哪個空間有細細的涼風、月亮從什麼方向出來……,即使我足不出戶,也能在家裡獲得最大的樂趣。所謂享樂,不只是表面,而是對每一種事物都有充分的瞭解、辨別、品味,和感知能力,我覺得那才是能夠達到人生的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