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有序地撰寫研究報告的步驟

合理有序地撰寫研究報告的步驟

寫作研究報告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但合理有序的步驟有助於我們理清思路,從繁多混雜的原始資料中建構意義。這不僅是總結科研成果的過程,也是深化和發展科研成果的過程。大致看來,有這麼幾個步驟:進入狀態、開始寫作、繼續寫作、整理初稿和收尾。

一、進入狀態。寫作之前,要訓練自己進入寫作的狀態。訓練的方法有這麼幾種: 一是反覆閱讀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分析大綱。二是用自己的想像力和直覺對資料進行“頭腦風暴”。三是使用不同的概念將資料的內容連為一個整體。四是將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繫用圖畫出來。五是與研究夥伴一起探討研究問題。

寫作之前,通過閱讀自己的研究資料,制定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大綱。反覆閱讀大綱,可以進一步確證自己的寫作思路和寫作內容,查找缺漏和不足之處,以便研究者能更主動地查閱相關文獻和到現場調研。還可以根據提綱設想一下整篇文章的長度以及各個部分的字數,然後根據這個設想對文章的詳細和緊湊程度做一個基本的估計。

通過反覆閱讀提綱,同時明確以下問題: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以回答該研究問題?我如何用我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回答這個研究問題?依據這些問題,不斷地對自己的寫作構思進行調整。如果發現研究結果中仍舊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可以及時地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寫作需要相對集中的時間和不受干擾的空間。寫作之前,儘量減少與寫作無關的活動內容,安排一個相對清靜的寫作空間,讓自己的思緒能順暢地表達出來。如果某一時刻不得不停下來的話,應該選擇在下一次容易繼續的地方停止,以便於思緒銜接。

為了保證自己有良好的寫作狀態,需要創設一種氛圍。最好能建立一個研究夥伴的聯絡和溝通渠道,以便於在必要的時候探討切磋。如果是單獨研究,在寫作期間最好有一些自己信任的人可以交流思想,宣洩不良情緒,減少寫作中的焦慮,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另外,還要善於抓住寫作的契機。我們會發現在休息的時候反而更加容易進入寫作狀態,此時的思想放鬆了,創造力和想像力反而更加活躍起來。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假性消極狀態。因此,我們需要時刻將紙和筆帶在身邊,不失時機地記錄下自己轉瞬即逝的靈感。

二、開始寫作。面對手頭繁多而凌亂的研究資料,我們常常會陷入無從下手的惶恐和迷茫之中,不知從何處下筆。既困惑於資料堆積,無從選擇;又擔心研究不夠深入;還可能苦惱於自己的表達不能盡善盡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心態只能讓自己無限制地拖延下去、等待下去,直到無可拖延、無可等待的時候,匆忙下筆,草草了事,寫作中既無平和心態,寫作後又無時間修改潤色,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正如格爾茨所說的:“為了理解某些事情,不必知道所有的事情。”我們可以從很小的一點,比如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或一個事件開始寫,然後逐步擴大開來。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在開始實地研究之前就開始寫作初稿,以便了解自己在研究初始狀態的背景知識,原初的設想和關注的焦點。

在研究進行之中開始寫作也有優勢,這個時候想法最豐富,最真實,既有研究的心得,又有研究中面臨的困惑。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梳理研究成果和發現問題的過程,寫作就推動了研究的發展和深入。大多數的研究者習慣於在研究基本結束的時候開始寫作,長期的研究就從這份報告中體現價值,容易使研究者產生“畢其功於一役”的莊重感,從而產生寫作的沉重感,減輕這份沉重感的辦法之一,就是“化整為零”,從自己認為最容易的那部分開始寫,然後再按難易程度,逐個“攻破堡壘”。

通常,可以從對方法的反思開始,因為這一部分比較直接,前後程序比較清楚,然後再開始寫作研究結果,最後才寫第一章的概論。之所以將第一章放到寫作的最後,是因為通常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研究意圖和思路。因此,開始寫作時,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儘快地把草稿寫出來,然後再對內容進行修改,將自己所有的想法“塞”到文章裡是寫作中必要的第一步,至於寫作的風格和修辭,可以等到較後階段再考慮。

三、繼續寫作。文章開頭以後,需要繼續進行寫作。在這個階段,保持不斷寫作的興趣是最重要的任務。要保持寫作的持續性,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閱讀自己前面已經完成的部分。這一部分通常與後面計劃要寫的內容之間存在相關關係,可以為我們繼續寫作提供興奮點和內容生髮點。此外,閱讀自己已經完成的部分通常可以給自己一種成就感,可以增強信心。

如果在寫作中遇到阻礙,我們可以先繞過去,選擇相對容易的部分寫下去,再回到困難的部分。通常,在完成了比較容易的以後,會發現原來自己認為比較困難的部分已經不成問題了。在研究報告的寫作中,“避難就易”、“先易後難”,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寫作中還容易遭遇資料龐雜、茫無頭緒的困擾。我們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樣,採取如下辦法加以解決:1.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2.把不必要的東西挑出來。3.找一個更大的箱子。第一和第三個辦法促使我們考慮自己的歸類標準,是否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包裝”方式或更合適的容器。第二個辦法揭示:研究報告的寫作過程是一個不斷聚焦的過程,而聚焦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

四、整理初稿。任何文章只要仔細審閱,都會發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因此,初稿完成以後,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和修改。整理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多的精力。有時候修改比寫初稿還難,因為初稿是自己精心寫出來的,要自己去發現不恰當之處,並不容易。在整理之前,可以讓初稿擱置一段時間,讓它與自己在時間上、空間上和心理上拉開一定距離,修改的時候就不會囿於原先構思的圈子,頭腦會比較開闊和清醒。

與此同時,可以請一些思路比較清晰,對我們的研究比較熟悉的朋友或可信賴的同行幫助閱讀初稿,提供反饋意見。在請這些人閱讀之前,可以告訴他們自己需要什麼方面的幫助,以便他們有針對性地提供反饋意見。有時研究者可能會苦惱於找不到理想的讀者,事實上,你只要能找到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對你的研究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你對他進行闡述的時候,你的思維變得更加清晰、更有條理。傾聽者不經意的點頭、微笑或者是皺眉、茫然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給予你啟示和靈感。因此,這就要求寫作者學會在傾聽者有聲或無聲的表達中審視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方式,及時調整和完善。

在對初稿進行修改時,首先要關注研究報告的整體框架,各個部分之間是否遵循一定的邏輯系列,整體佈局是否合理,結構是否完整嚴密,各個部分之間是否形成有機的聯繫。如果有的部分與整體不相吻合,應當進行調整和刪改;如有材料缺漏,還要加以補充。其次,要注意行文清楚、簡練、質樸、細密。應當避免語意模糊、修正語法錯誤。

五、收尾。初稿經過反覆的整理和修改之後,就可以考慮結束寫作了。一般來說,在研究報告的結尾處,作者習慣於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一些結論性的陳述,但不要使用過於絕對化的語言來顯示報告的完整性。文章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讓讀者自己對文章中的問題進行思考。

最好的研究報告不是讀者讀到了很多“知識”,而是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了很多新的問題,激發他們進一步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因此,在文章結尾時,可以對自己的研究結果做一個比較中肯的總結,同時指出研究的侷限性、尚未澄清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及今後繼續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

研究報告撰寫有很多方式,因研究的問題、目的、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研究的結果、研究者本人的特點以及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關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應該根據自己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選擇。

合理有序地撰寫研究報告的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