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照顧者"

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網上熱度極高,話題不斷。

周軼君作為本片的導演,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5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帶給我們一次又一次理念的衝擊和思考。

有網友評論:"當我們在觀察其他國家不同教育方式的時候,我們需要從中選取部分有用的經驗和觀點。"我深表贊同。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在介紹日本一所幼兒園時,有兩處獨特的設計讓我印象深刻。

一處是"壞掉的門"。根據孩子的力量,將教室的門故意做成關不上的壞掉的樣子。

園長說:"冬天的時候離這個門近的孩子會說冷,關門的孩子會回來再把門重新關嚴。我們通過這個設計來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做徹底,做完整。"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另一處是"去掉接水槽"的設計。這樣做是考慮到如何讓孩子們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園長解釋:"當沒有了下方的接水槽之後,打開水龍頭洗手時,水流四濺會淋溼自己的腳,這樣大家就會自覺意識到,要及時關上水龍頭了。"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完美的設計不一定是最好的設計。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對孩子100%的照顧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照顧。

01如何照顧孩子,你真的清楚嗎?

還記得"神童"魏永康嗎?他的母親曾學梅曾經一度認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因此,在母親的悉心教育下,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時,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物理系;17歲時,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然而,兒子取得學業成績的背後,是母親承擔了生活上的一切事務,其中竟包括給兒子端飯、洗澡、洗臉,直到大學,母親都在以陪讀的方式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後來,魏永康孤身一人到北京讀研。身邊突然沒了母親的照顧,魏永康竟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退學回家後,母親這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懺悔道:"是我害了他!"。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我們不禁要問:照顧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如何照顧孩子每位父母真的清楚嗎?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體貼周到、凡事做到100%,真的對孩子好嗎?

武志紅曾將"媽寶男"等現象歸結為"絕大多數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應該意識到,父母的照顧,無論細緻還是粗略,都不應該代替孩子的成長,更不能阻礙孩子的成長。

02 100%的照顧,卻不能100%地解決問題。

那些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孩子,究竟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 從智力方面來看,影響孩子的潛能開發。

《影響大腦的7個壞習慣》一書中提到,大腦的信息流中,有一個部分具有專門進行自我獎勵的動機。對自我進行獎勵的神經細胞群稱為自我報酬神經群,它是大腦將信息送達思考階段的必經之路。

如果自我報酬神經沒有運轉,大腦就不能充分發揮其思考能力,也就很難產生思想、精神和記憶。而自我報酬神經群的觸動契機正是對於獎勵的期待。

也就是說,孩子自己獎勵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和快樂,大腦才能充分思考和記憶。

比如,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飯,是非常興奮的。這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如果此時父母過來嫌棄孩子把飯粒弄得身上桌子上到處都是,甚至剝奪孩子學習吃飯的機會,就會抑制孩子的自我報酬神經群和大腦開發。

因此,讓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有利於促進孩子自我報酬神經的鍛鍊。

在父母看來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是非常偉大和值得獎勵的事情,孩子有了興奮、愉快、幸福的體驗,也會越發喜歡自己動手去做事情,極大地促進潛能開發。

  • 從情感方面來看,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幾年前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汪九刀"刺母案件。汪某留學5年期間,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全部靠母親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支付。

一次因為要錢,汪某與母親發生爭執,竟連刺母親九刀。後來母親死裡逃生,躺在重症監護室竟還要為兒子開脫。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事實上,在父母的用心照顧下,造就了一大批"王子公主"病患者,他們傲慢自私、習慣揮霍、不懂體恤和感恩,對長輩無禮,沒有責任感……

對內而言,如果孩子成長或成功總是依靠父母的幫忙,那麼孩子的自信心是虛假和脆弱的。對外而言,從小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會讓孩子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是不需要感恩的。

作家劉墉曾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父母養的是孩子,不是養寵物。對孩子有求必應,照顧周到,卻也同時剝奪了孩子感受成酸甜苦辣的權利。

03照顧孩子是天職,父母卻不能只是"照顧者"。

《愛彌兒》裡有句話:"培養一個自然的人是相當困難的,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事實上,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

幾個月前,一31歲男子因辦理假駕照,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佛山市一交警大隊接受調查處理。根據規定,需要罰款5000元和行政拘留15日。

處罰一出,男子的父母情緒激動,竟質問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為什麼罰那麼重?"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這對父母將一個31歲的成年人當孩子一樣照顧和保護,顯然是不妥的。

那麼,父母究竟該如何照顧孩子呢?

實際上,父母想要照顧好孩子,不能只當一個"照顧者"。

心理學家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

1、孩子從出生到6歲,父母是照顧者,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這一階段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因此讓孩子感到充分的關愛、安全感與價值感;

2、6-12歲,父母是規範者,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規範,但要避免過於嚴厲而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3、12-18歲,父母是戰士兼保護者,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度過青春期,既要學習成長為一個成人,又要保護孩子不受外界誘惑和傷害;

4、進入成年階段,父母是精神導師,可以傾聽孩子的內心,可以和孩子分享人生經驗,但未必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孩子"祝福"。

《他鄉的童年》之日本幼兒園:最好的照顧,父母不只是

在我看來,父母的角色遠遠不止這四種,父母還應該是良師、是益友,有時是孩子心中的英雄,有時是需要照顧的弱者……

有的家長可能會有意去扮演,有的家長可能無意間成為了一個角色,還有的家長可能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多層次需求為目的,父母要靈活地運用和整合各種角色。如果發現自己有角色偏差或缺失,要及時地學習提高和彌補。

在這裡我認為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父母首先應當照顧好自己。

當父母重視自己、情緒平和並得到支持時,就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照顧,遇到問題時也更容易做出正確的決定,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發展。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永恆的命題,但成長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父母只有學會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蛻變成不同角色,才能應付成長中的八十一難,給孩子最好的照顧。


作者:魚不見,80後寶媽。歲月不易,世事艱辛,願用溫暖的文字化解心頭的冰霜。歲月匆匆,世事變遷,滿載閃光的思想踏上人生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