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北京首屆鄰里節落幕,這座橋樑搭起來了

遠親不如近鄰!北京首屆鄰里節落幕,這座橋樑搭起來了

新華社資料圖

遠親不如近鄰。可是,如今鄰里之間難有相處相知的機會,一處住著,有可能是近距離的陌生人。

為進一步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營造和諧鄰里關係,形成首都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10月26日和27日,北京舉辦了首屆社區鄰里節。在初冬的寒風裡,鄰里節給城市帶來了溫暖。

北京人最講人情,陌生人相逢還要以禮相待、盡力相助,何況是住在同一個院兒裡、同一棟樓裡、同一個小區裡的街里街坊。曾經,一家人吃餃子香透整條衚衕,一家人遇難處周圍鄰居伸手幫忙,那種真誠與善意,讓人終生難忘。如今,城市的體量越來越大,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強,住戶和租戶的面孔越來越陌生。那種長期相處產生的情誼和默契,自然也就淡了。一項調查顯示,有四成人和鄰居不熟。

沒有相處的機會,自然不會有親近的情感。居家有了難處不知道向誰開口求助,下班晚了不知求誰先收留一下自家娃兒,老人急病不敢敲對家的門;遇到雞毛蒜皮的矛盾,本來一句話可以化解的,因為不熟悉而鬧得不可開交……大家需要機會彼此瞭解,需要橋樑進行溝通。鄰里節,可以說是替居民把橋樑搭起來了。

守望相助,是鄰里相處的真諦。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居住環境越來越好,把社區當作大家庭,把鄰居當作遠親一樣看待,歸屬感就會越來越強,以溫情與默契,代替陌生與隔閡,幸福指數也就會越來越高。

鄰里和諧,還不僅僅在於鄰居之間能夠相互認識,有個點頭之交,而是要把鄰里節的意義,延伸到日常生活,真正從“陌鄰”變“睦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破除“心防”,從點頭之交,到真交朋友。家中大門可以鎖上,但鄰居信任的大門必須敞開。當今,居民的隱私意識越來越強烈,容易“老死不相往來”;此外,遇到公共領域的糾紛,比如樓道里的衛生、孩子的吵鬧,因為無法正常溝通,很容易發展成為鄰里之間“罵戰”的導火索。有了良好的鄰里關係,就能有效地化解鄰里矛盾,誰好意思和好鄰居紅臉?可以說,過好鄰里節,鄰里也可以少“過節”。

鄰里節已經落幕,但鄰里節的倡議,應該成為常態。誰不願意擁有親戚般的鄰里關係?和諧鄰里、守望相助,是鄰里關係的最好詮釋,也是城市風貌的最好註腳。

(原標題:過好鄰里節 “陌鄰”變“睦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