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能改變我們對體育電影的固有印象嗎?

“上場吧。”繼先導預告片後,備受關注的《中國女排》又放出了新一條預告片,鞏俐飾演的郎平和吳剛飾演的袁偉民先後亮相。這部由陳可辛執導、講述幾代中國女排奮鬥歷程的電影,將於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在中國大陸上映。

新預告片以郎平在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決賽上的一記重扣開始。伴隨著背景音的滴答聲,郎平一邊回憶著自己當球員時與隊友一起苦練的場景,一邊以中國女排主教練的身份走向賽場。在全程沒有一句對白的情況下,鞏俐用惟妙惟肖的神情和動作,讓不少觀眾感嘆她對郎平“複製級”的還原。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中國女排以一個世界盃冠軍為祖國慶生。

2019年之於中國三大球項目來說,是個特別的時間節點:首次啟用歸化政策的中國足球再次向世界盃發起衝擊;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的中國籃球在總結中開啟新政;中國女排則在國慶節前以11連勝強勢衛冕世界盃冠軍,為祖國獻上一份完美的生日禮物。

女排精神再次“出圈”。今年女排世界盃期間,中國女排幾乎承包了9月的微博熱搜榜,且多次佔據熱搜榜榜首。9月29日女排奪冠當天,#女排世界盃頒獎儀式#、#郎平哭了#、#郎平讓16名隊員都上場感受#、#女排十一連勝慶十一#等多個話題衝上熱搜。

作為中國體育領域一個近乎獨一無二的超級IP,女排精神影響力越來越廣。但從電影市場角度看,儘管近年來出現一批如《摔跤吧!爸爸》和《敗者為王:李宗偉》等較受歡迎的體育電影,但很難有現象級的爆款出現。而且在兩小時的電影時長裡,要把體育精神和故事同時講好,絕非易事。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陳可辛與女排姑娘出席第六屆絲綢之路電影節。

面對挑戰,陳可辛和《中國女排》劇組選擇以女排精神應對。“我們團隊壓力很大,但是看看郎平團隊如何奪取里約奧運會冠軍,她們能扛過來,我們也必須能夠戰勝困難,這個拍攝過程就是詮釋什麼才是‘女排精神’。”陳可辛說道。

在此前的“新時代的中國女排精神高端論壇”上,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總結道,“中國女排精神就是每一天要挑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從《甜蜜蜜》、《如果·愛》到《投名狀》、《武俠》,再到《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這些風格大不相同的電影記錄著陳可辛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體育電影是他給自己的最新挑戰。除了《中國女排》,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歷時4年打磨,今年也才剛剛殺青。

1993年,陳可辛第一次去北京,隨處可見的申奧橫幅讓他印象深刻。20年後,“給中國一次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蹟”的口號在《中國合夥人》中重現。實際上,陳可辛與體育和女排的結緣還要更早一些。1978年,當時16歲的陳可辛在曼谷亞運會現場觀看中國女排的比賽,隊員們進場時讓他熱血沸騰的感覺至今依然清晰。“現在我快60歲了,準備開拍中國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陳可辛在其個人微博中寫道。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郎平曾以球員和主教練的身份率領中國女排奪冠。

陳可辛的經歷也體現了女排精神的歷久彌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賽上奪冠,女排精神在“奪冠-蟄伏-王者歸來”的循環中傳承著,影響了好幾代人。正是因為這樣的循環,女排精神才能引起不同觀眾的共鳴。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但要通過電影引起觀眾共鳴並不容易。觀眾熟悉中國女排的故事脈絡,中國女排又是中國體育電影的熱門題材,《沙鷗》和《排球之花》等電影都講述了女排在那個年代的故事。因此,陳可辛和團隊需要在劇情上花更多心思,還得惡補專業知識。

“其實我也看不懂,怎麼這一個是‘好球’,那一個就不好呢?”為此,陳可辛在雅加達亞運會開始前,親自前往寧波北侖訓練基地觀看女排集訓,並與郎平就劇本進行了交流。隨後,他又在現場看了2018年世界女排聯賽香港站和2018年女排世錦賽的比賽,對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有了更多切身體會。在拍攝過程中,陳可辛還邀請了一些排球教練到場,讓他們來把關。

與此同時,演員的專業度也備受考驗。女排運動員大都身材高大,身形相仿的女演員數量較少,而且讓她們短時間內掌握排球的專業動作也不現實。但拍攝體育電影,專業動作必不可少,而且要規範。不然的話,外行人看了覺得是花拳繡腿,內行人看了不禁吐槽,兩邊都不討好。

據陳可辛透露,《李娜》在開拍前,女主角還專門學了2年網球。但《中國女排》沒有那麼長的準備時間。陳可辛唯有雙管齊下,一邊讓演員們學習專業知識與動作,一邊讓中國女排的隊員們完成拍攝所需的專業動作。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鞏俐現場觀看中國女排參加2019年女排奧運資格賽。

在預告片中驚豔亮相的鞏俐同樣下了不少苦功,不僅隨隊集訓、觀看比賽,還每天練習不同位置的排球技術,以更好地把握教練這一角色。對於鞏俐的演繹,郎平本人表示,“好演員就是不一樣,她觀察非常仔細。朱婷對我的言行非常熟悉,更有發言權。”而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朱婷時,她更是直言,“當我第一次去參加拍攝時,一見面就很震驚,我感覺郎導就在眼前。”

除了導演和演員之外,拍攝手法是否運用得當也很關鍵。體育運動難以預測,具有偶然性,而電影需要劇情鋪墊,還得製造戲劇化效果。在體育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像賽事轉播那樣如實直敘,不熟悉體育或者相關項目的觀眾難有觀看興趣;但過多地利用慢鏡頭、機位切換等方式製造懸念,又會破壞比賽的流暢度。近年來,多檔體育類綜藝或影視劇上線,為了增加娛樂性而使用大量特效、慢鏡頭和不同機位的切換,時常會成為觀眾主要的吐槽點。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陳可辛出席中國體育跨界峰會。

對此,陳可辛在參加懶熊體育主辦的中國體育跨界峰會時曾表示,“我覺得體育題材就是活生生地把一堆經歷豐富、刻苦立志成功的故事講的有血有淚。這些元素恰恰就是電影主角最需要的元素,把這些元素展現在熒幕上,可能才是對觀眾最有益的。把網球拍得多好看,足球拍得多好看,鏡頭怎麼樣,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於,在《中國女排》中,體育元素能當主角嗎?

1957年,講述解放時期前後運動員不同命運的《女籃五號》上映,拉開了國產體育電影的大幕。此後上映的《沙鷗》、《水上春秋》等體育電影也以民族榮耀和家國情懷等元素為主題。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體育電影開始更多地關注個體,但體育元素依舊是情節推進的襯托。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在《翻滾吧,阿信》和《破風》等相對受歡迎的體育電影中,青春偶像和勵志是重點,體育元素只是配角。最近熱播的《我和我的祖國》同樣有體育元素的加入,但“奪冠”和“北京你好”兩個故事也是集中展現了體育賽事背後的社會、時代變遷,體育本身並非討論焦點。

而在談及《中國女排》這部電影時,鞏俐認為,“除了女性角色的塑造,重點還是要拍出團隊精神。這部電影是國際化的組合團隊,陳可辛導演來自中國香港,還有好萊塢的編劇加入,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這部電影。”

2020年,除了《中國女排》之外,《李娜》、《中國乒乓》等體育電影也將上映,國產體育電影將扎堆上映。今年初,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提出到2020年“全國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的目標。體育電影能佔到多少份額,《中國女排》又將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延展閱讀:

《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