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特別報道:砥礪奮進譜寫新時代中醫藥華章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中国中医药报特别报道: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华章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擺在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要位置。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中醫藥事業走上了行穩致遠的“高速路”。

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繪就中醫藥事業藍圖;五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鋪就中醫藥服務人民的新徵程。政策強基、創新發展、提升服務、走向世界,中醫藥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引領下,正在嶄新的座標系上書寫新時代的壯麗華章。

強基固本

中醫藥政策機制日益完善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中醫藥振興之路越走越寬,中醫藥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基不斷夯實,政策機制日益完善,中醫藥戰略地位躍上了新的高度。

“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3年前,《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繪製了事業振興發展的路線圖,由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晰。

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我國首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終於誕生,圓了幾代中醫藥人夙願。

回顧參與中醫藥法草案3次審議的經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感慨頗深,寫下詩句“九章鼎立行如金,六十三條字賽珠”。歷經三十餘年,中醫藥人以鐵杵磨針的毅力成就了這部字字千鈞的法律。

法令既行,紀律自正。有了“國法”的保障和引領,中醫藥事業發展綱舉目張。

《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管理暫行辦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管理規定》《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等一系列體現中醫藥特點和發展規律、符合中醫藥發展要求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中醫藥政策法規體系正逐步成形,成為護航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辦中醫診所“門寬了”,確有專長者行醫“路通了”。

一組數據說明了政策紅利帶來的社會效應。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推進實施中醫診所備案制的背景下,中醫類機構數增幅最為明顯,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60738個,較2017年增加6495個,其中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增加6125個,佔增長總數的94.3%。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中醫藥振興之路越走越寬,中醫藥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服務民生

強化中醫藥五種資源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行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中醫藥惠民成效得以彰顯,百姓的中醫藥服務獲得感不斷提升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

服務人民健康事業是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行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中醫藥惠民成效得以彰顯,百姓的中醫藥服務獲得感不斷提升。

以服務民生為基,中醫藥之樹根茂實遂。

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中,中醫藥以較少的資源總量提供了較多的服務份額,放大醫改惠民效果。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国中医药报特别报道: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华章

△2012~2018年中醫醫療機構各項指標增長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醫療機構發展迅速。2012年到2018年幾年間,中醫醫療機構增長54.32%;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增長74.87%;醫師人數增長56.25%;年診療人次增長44.20%。中醫類醫院從3397家增加到4939家,增長45%;中醫類診所從34645家增加到52799家,增長52%;中醫類門診部從1215家增加到2958家,增長143%。

從推動醫聯體建設、促進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到發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從加快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步伐,到發揮中醫藥健康服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醫療事業建設的經緯線織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網。

以發揮優勢為用,中醫藥新枝又發嫩芽。

2012年以來,中醫藥與養老、旅遊、體育、食品、互聯網等行業融合發展,與扶貧、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工作攜手共進。

2019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幫扶的山西省五寨縣正式脫貧摘帽。“很多村民有腰腿痛、關節炎,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通過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辦的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等,五寨的鄉村醫生李愛萍已經成為一名針灸好手。現在,五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基層中醫館建設,按照統一標準對中醫館房屋進行修繕、裝修,配備了標準化診療床、中藥飲片櫃、基本康復器具及中醫適宜技術常用器具等。扶持重點專科、培養中醫人才。近年來,五寨縣圍繞脫貧攻堅規劃,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健康扶貧提升了百姓“獲得感”。

五寨的脫貧之路只是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的一個縮影。從中藥材種植到飲片、中成藥生產加工,再到中醫藥健康醫療服務,覆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中醫藥事業正帶動全鏈條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強勁動力。

發展中藥產業園,發力中醫健康產業。各地紛紛佈局,“熱敏灸”、艾草產業發展舉措出臺實施,道地中藥材產業園相繼成立。中醫藥事業猶如一顆希望的種子,播撒於遼闊大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在興建“定製藥園”繁育良材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相結合的和諧發展之路。

無論是在黃沙漫天的西北、還是在沃土連綿的東北,無論是在風吹草低的北疆,還是在魚翔淺底的南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甘露福澤大地。千百年來,誕生於這片土地又滋養這片沃土的中醫藥,在這裡又汲取了新的營養,煥發新時代的生機活力。

振興科教

傳承創新發展民族瑰寶

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創新突破不斷湧現。無論臨床還是科研,中醫藥人正在紮實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發展

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屠呦呦頒授“共和國勳章”,這是共和國對中醫藥人的最高褒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4年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醫藥這一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再次受到全世界矚目。

然而,如何讓中醫藥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是中醫人的責任使命。

一手抓傳承——

中国中医药报特别报道: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华章

截至2018年底,開設中醫藥類專業的高等院校達到345所。

事業傳承離不開人才培養。中醫藥高等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搖籃。截至2018年底,開設中醫藥類專業的高等院校達到345所(其中,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25所),在校生數91.1萬人、畢業生數23.4萬人。獨立設置了一批民族醫藥專業,促進了少數民族醫藥教育的發展。

中醫藥教育改革不斷推進。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培養“通人文、讀經典、重臨床、強能力”的高質量中醫藥人才為目標,深化醫教協同育人,強化課程體系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優化中醫藥學科結構,推動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先後建設了185箇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79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著力適應健康服務需求,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中醫藥大學。

中国中医药报特别报道: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华章

培養中醫藥不同領域的領軍、優秀人才和骨幹人才5000餘名,建設了2500個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2018年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鼓勵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組織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培養中醫藥不同領域的領軍、優秀人才和骨幹人才5000餘名,建設了2500個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著力加強中醫藥活態傳承,培養高水平中醫藥傳承人才。

人才褒獎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先後評選表彰了90名國醫大師、100名全國名中醫、80名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60名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同時,指導和推動各地開展不同層次的中醫藥人才表彰獎勵活動,著力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褒獎激勵機制。

一手抓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行業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50項。其中,屠呦呦研究員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完善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慢病臨床科研網絡,建立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臨床科研一體化新模式,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一批科研成果轉化為診療規範和中藥新藥。在全國31個省(區、市)2042個縣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建成由1箇中心平臺、28個省級中心、65個監測站組成的國家基本藥物中藥原料資源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體系,佈局建設2個種質資源庫。

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創新突破不斷湧現。無論臨床還是科研,中醫藥人正在紮實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發展。

走向世界

中醫藥發展成果開放共享

如今,中醫藥已傳播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海外中心成為衛生與健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亮點

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內瓦。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共同見證了中國政府和世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並出席中國向世衛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這個渾身佈滿穴位的銅人雕塑,吸引了世界目光。

習近平主席在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願景。

2018年10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廣東考察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如今,中醫藥已傳播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海外中心成為衛生與健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亮點。中醫藥主動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議、中國—東盟衛生部長會議、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論壇、中阿衛生合作論壇的重要議題。ISO/TC249正式命名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中醫藥國際標準不斷湧現。中醫關懷計劃列入惠僑工程,走進10餘個國家,惠及萬餘僑胞。

近兩年中醫藥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2018年8月,2018中非衛生合作高級別會議在京召開,中非傳統醫藥合作專題論壇同期舉辦,大會通過了《2018中非衛生合作北京倡議》,加強政府間合作等相關傳統醫藥內容被納入。

2018年11月,“藏醫藥浴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繼2010年“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後,包含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又一次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同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與世衛組織副總幹事索姆婭∙斯瓦米娜珊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內容涵蓋標準規範等方面。

2019年3月12日,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中心立足推動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融合發展,促使中醫藥循證證據在全球範圍內被更廣泛的接受、推廣。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這是中國中醫藥人歷經十餘年持續努力所取得的寶貴成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振興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醫藥人正迎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破浪前行。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羅乃瑩

審核:高新軍 監製:朱蕗鋆

中國中醫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