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 天界寺

廈門 · 天界寺

廈門 · 天界寺

天界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南天界山麓,舊稱“醉仙岩”。因山勢如仙人醉倒,故名。巖頂巨石側像一隻蹲著的駱駝,故稱“駱駝峰”。醉仙岩始關於明歷四十一年(583年),原祀何氏九仙,為道家巖廟。巖下有洞,洞中一泓清泉,清冽甘醇,稱醴泉洞,俗稱“仙洞”,巖後巨石上鐫有“天界”兩字,以示“天仙”自界外降臨。

醉仙岩改為佛教道場,始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有巖僧月松和尚,募資營建梵宇殿堂,奉釋迦如來。因每天拂曉要敲鐘108響,聲浪遠播,扣人心絃,人稱“天界曉鍾”,故寺亦名“天界寺”。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普陀寺知客僧廣恩法師應聘就任天界寺住持,募集巨資,全面翻修擴建寺宇殿堂寮舍樓房,寺貌煥然一新,抗戰期間,寺宇失修,蔽敗不堪,1946年廣恩和尚門徒傳聲法師繼任住持,再度募資翻修殿堂。

1958年,寺院為部隊借作營房。80年代初,部隊撤離,巖寺仍由傳聲法師任住持。1985年,由地方政府撥款和海內外緇素人士捐獻巨資,對寺宇殿堂進行全面翻修擴建。大雄寶殿改建為歇山式琉璃瓦的雙層殿閣,殿左新建地藏殿,與右側新修醉仙岩相對稱。東西側擴建凌峰樓和望海樓。

此外,山門、圍牆、庭院以至上下山石徑、圍欄、公路等設施,均重新營造。寺中大小佛像以及鍾、鼓等法器也一一添置、刷新,內外煥然一新,莊嚴、宏偉、壯麗,成為廈門島上較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之一。

天界寺原有“醴泉洞”、“長嘯洞”、“黃亭”、“曠怡臺”等景觀。醴泉洞洞中有一口水井,人稱“仙井”。黃亭在天界寺後,是清初天界寺住持月松和尚為紀念曾在這裡讀書的名士黃日紀所建。

長嘯洞,為臨近絕頂的一個天然巖洞,站在洞口高聲一呼,山鳴谷應,餘音不絕。洞壁鐫明萬曆年間平倭諸將題詩,其一曰:“偏師春盡渡澎湖,聖主初分海外符。鼙鼓數聲雷乍發,舳艫百尺浪平鋪。

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為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蓴鱸。”系江蘇太倉人施德政所作,為明朝抗禦外侮的珍貴史料。巖頂有曠怡臺,在臺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覽無餘。

為了便於遊客攀登觀賞,在危崖上加裝了欄杆。以上諸名勝並稱為“仙岩四景”。其中長嘯洞內抗倭將領的詩文崖刻,是廈門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物。現在的天界寺不僅是廈門佛教的重點寺院,也是廈門旅遊的重點景區,來自海內外的十方遊客信眾,絡繹不絕。

廈門 · 天界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