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帶著兩個孩子去西雅圖玩,還在社交媒體曬出旅遊照,小編沒頭沒腦的問了句:“有沒有去李小龍墓園?”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這個朋友回答說:“你會帶小孩去這種地方嗎?”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小編回:“當然,我想跟孩子說,這個人對中國武術在西方的發揚有多麼大的貢獻,就像我帶孩子去定陵,肯定要跟孩子講萬曆皇帝的故事一樣。”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李小龍的故事,不待小編饒舌,隨便搜都搜得到。1973年猝死後,長眠在

西雅圖東區Capitol Hill 上的 Lake View Cemetery 墓園,他的墓碑與其兒子李國豪(也是英年早逝,1993年在拍攝電影《烏鴉》時,意外中槍身亡,得年28歲。)的墓碑並排,現在成了觀光景點,每天都有不少遊客前去憑弔。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事實上,大溫哥華也有一些值得前去憑弔的名人墓園。

胡蝶:曾經的亞洲影后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抗戰時期,知名的電影女星,原名胡瑞華,乳名寶娟,祖籍廣東鶴山,1908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小康家庭,幼年時隨父遷居天津、北京、廣州等地。

1935年嫁給做茶葉生意的潘有聲。兩年後,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此時由於丈夫潘有聲已在香港發展事業,於是胡蝶攜同家人避居香港。據說,國民政府軍統局長戴笠也對有夫之婦的胡蝶情有獨鍾。

1949年,潘有聲逝世,胡蝶因此息影長達10年之久,1959年,應邵氏公司之請又重回片場,先後在香港、臺灣拍攝了《街童》、《後門》等片,她爐火純青的演技,使得她在52歲的時候又躍登“亞洲影后”的寶座。1966年,胡蝶正式退出了影壇,在臺灣待了幾年後於1975年移居溫哥華,1989年,81歲的胡蝶在溫哥華一座公寓內病逝,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胡蝶要飛走了!”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死後安葬在本拿比的科士蘭(Forest Lawn)墓園內,這座墓園風景非常優美,但要找到胡蝶的墓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整個墓園很大,而胡蝶的墓又極為普通,在一處柳蔭遮蔽的草坪,草坪裡有一塊尺寸比一塊磚頭略大的青銅墓碑,墓碑上從左向右書寫著:潘寶娟之墓,正下方刻有“胡蝶”二字,下面有一個十字架浮凋,碑上有她的生卒年月:1908-1989年,以及廣東鶴山字樣。

沈殿霞:開心果長留本拿比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1945年出生於上海的沈殿霞,大概不用再多做介紹了,現在20歲以上的華人很少沒看過她的影視作品。她在1958年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及在1960年時被招聘為電影《一樹桃花千朵紅》的童星,而開始其演藝生涯,曾參與多部電影的演出,拍攝過的電影逾百部。

其在影視作品中的歡樂形象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2000年代中,被不少傳媒、政要及市民公認為香港人的“開心果”。她的前夫為鄭少秋,二人有一女兒鄭欣宜,離婚後女兒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2006年沈殿霞因為健康狀況問題而暫時停止其演藝工作,其後證實罹患肝腫瘤。2008年2月19日於瑪麗醫院病逝,終年62歲。死後,其遺體運至科士蘭墓園安葬,與胡蝶成了“鄰居”。

卑詩省議會默哀悼念沈殿霞,2008年2月25日更為她簽發了“社區文化大使”褒揚狀。其後溫哥華市議會為了褒揚沈殿霞多年來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宣佈2008年6月1日為“肥肥日”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創始人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領導人之一。字愷蔭,又名特立,1897年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圖:張國燾(左)在中共黨內資歷極深

張國燾在黨內資歷極深,長征後他領導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和紅九軍團等組成的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幾乎全軍覆滅,張也在黨內失勢,後改投於國民黨。

國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後,1938年4月3日,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之名逃離延安,到了西安,投奔中國國民黨。4月11日特工李克農率人在漢口火車站將其攔截住並扣押,周恩來到武漢,多次要求張回延安未果,最後於4月18日,開除張的黨籍。

1948年底政治環境變化,張國燾舉家遷到臺北;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


1968年張國燾移居加拿大,1976年突然中風,右半身癱瘓;1979年12月3日在加拿大多倫多一養老院病逝,終年82歲,葬於多倫多東部士嘉堡的PineHills Cemetery(松山墓園)。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他的妻子楊子烈於1994年過世後,與其合葬。

張楊合葬墓碑上刻著兩人的英文名字,姓氏CHANG刻於碑頂,還顯示張國燾出生於1897年11月26日,逝於1979年12月3日。楊子烈1902年12月9日出生,逝於1994年3月27日。

鄭漢英: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知道鄭漢英的可能不多,但她值得介紹。她是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

生於1915年的鄭漢英,廣東寶安人,她的姑姑鄭毓秀是中國首位獲得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女博士。而她的姑丈,則為抗戰時代接任胡適成為中國駐美大使的魏道明。在香港讀完中學後,鄭漢英赴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讀法律,畢業後,1937年到香港入讀遠東飛行訓練學校,稍後還取得了國際飛行執照。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抗戰開始之後,1937年8月,國民政府派她到航空委員會任職,隔年蔣介石任命鄭漢英為中國空軍飛行中尉,不久,她就調職到航空委員會駐香港辦事處任職。在香港期間,鄭漢英認識了溫哥華出生的司徒炳通,兩人墮入愛河,不久,她發現自己有了身孕,最後選擇生下了孩子。這一決定,讓孩子的父親司徒炳通嚇了一跳,於是自己買了一張船票,回到溫哥華。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鄭漢英隨後也跟著飛來溫哥華,找到司徒家,要求司徒炳通承擔做父親的責任,由於司徒家在溫市華埠屬名門,這件事成了當年華埠的大新聞。不過,鄭漢英的對外說法則是,1940年她奉外交部之命,赴加拿大向中國大使館彙報有關事宜。

抵達渥太華後,鄭漢英出席了加拿大政治形勢以及中國抗戰情勢的介紹會。數月後,她從渥太華來到溫哥華,擔任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專員,並生下一女兒,取名司徒安,交給了司徒炳通的父母養育,之後,鄭漢英積極參與慈善工作,還結識了不少加拿大女飛行員。

1941年,鄭漢英的姑丈魏道明和姑姑鄭毓秀取道美國赴法國上任大使職務,鄭漢英與他們團聚後不久,回到加拿大,開始積極赴各處演講籌款,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奔波了近兩年,1943年8月,鄭漢英患上肺結核,身體狀況愈來愈差,9月6日,她出現急性呼吸衰竭,被送往溫哥華聖保祿醫院(St. Paul's Hospital),第二天與世長辭。


華人家長帶孩子過萬聖節 其實這些地方也可以去看看

為褒揚她的成就,當年加拿大皇家空軍為鄭漢英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她的靈柩上覆蓋著中國國民黨黨旗,由榮譽衛隊送上軍用靈車,駛向本拿比海景(Ocean View)墓園安葬。

最近萬聖節到了,溫哥華的華人家長們可以帶小孩去這些地方,和小孩子們說說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