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銀之美2


銀猿形帶鉤   戰國 長16.7釐米 1978年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東周墓出土 山東省曲阜文管會藏   銀質,器作一猿形,身上有鎏金裝飾,背面有一圓紐。猿頭扭向正面,眼睛為兩粒小藍料珠,左前肢平伸成鉤狀,右前肢下垂鉤向背面。

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戰國 長18.4釐米 寬4.9釐米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琵琶形,底為銀託,面上包覆金質浮雕。末端為一獸首。兩側兩夔龍和兩鸚鵡相蟠繞。兩夔龍合為一龍首,口銜白玉鳧頭形彎鉤,鉤脊中部鑲三枚白玉 ,笽面琢谷紋, 心嵌琉璃珠,當中一筀,珠已脫缺。帶鉤形體較大,圖案繁複,製作精緻,是戰國時期金屬工藝的精品。

鎏金龍鳳紋銀盤   秦 高5.5釐米 底徑21.1釐米 口徑37釐米 重1.705千克 1979年山東臨淄出土 淄博市博物館藏   盛食器。銀質。直口,平折沿,折腹,外底微內凹。口沿與內外腹部各飾三組變體龍鳳圖案,內底鏨盤龍三條。紋飾皆鎏金。口沿背面刻“三十三年左工□名吉七重六斤十二兩廿一銖奇千三百廿二釒斤□□六斤十三兩二斗名東”銘文,外底刻“容二斗重六斤十三兩御羞I”銘文。銘中“三十三年”,當為


三犧鈕銀豆   西漢 通高11釐米 足徑6.2釐米 口徑11.4釐米 1979年山東臨淄齊王陵陪葬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館藏   食器。銀、銅質。弧形蓋,子母口,淺腹,喇叭形銅圈足。蓋頂飾三個銅犧鈕,與蓋鉚合,呈鼎立狀。蓋與器腹皆為外凸的花瓣紋。蓋內刻銘“木南”兩字。裝飾新穎,銀銅合制,實為少見。

龍鳳紋銀鋪首銜環   西漢 通長19釐米 環長12.9釐米 鋪首寬14.9釐米 重425克 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槨壁飾件。作獸面銜環式,背部有插釘。獸面較小,額上雙角細長,向兩側環繞又反穿角根向上高聳呈雲頭形飾。兩條細長的蟠龍攀登在環形的獸角上,昂首向外探視,龍身及獸角均起脊。清新明快,柔中有剛。龍背並披短巾,獸面舌部銜一雙龍雙鳳環。雙鳳倒懸,其下雙龍攀附

盤角羊紋包金帶飾   東漢 飾牌高6釐米 長11.7釐米 寬7釐米 環扣長9釐米 寬5.3釐米 1979年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出土 內蒙古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藏   腰帶裝飾品。鐵心包金。兩套,每套兩件,大小、圖案均相同。飾牌正面用金片錘釒葉出盤角羊形圖案。羊頭和前半身呈正面形,後半身呈側面形。羊昂首前視,雙角盤卷而上翹,四肢稍屈呈蹲狀。空間飾花草紋。背面平,原有鈕,已脫落。環扣正面呈弧形,用


八角圓環嵌松石金飾   東漢 高1.8釐米 直徑2.4釐米 1980年江蘇邗江廣陵王劉荊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純金。大小似指環。上緣八齒狀,內嵌瓜子形綠松石。圈體表面以大小金珠及掐絲焊飾雙龍紋。雙龍作鏡面對稱佈置,飾件邊緣以突起的陽線作邊廓,外側再焊飾細小聯珠紋一道。製作精細,花紋華美,是研究漢代金作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雙羊紋金飾牌   東漢 長9.5釐米 寬7釐米 1983年內蒙古呼和浩特東郊出土 呼和浩特市文物處藏   腰帶裝飾品。金質。透雕。長方形。雙羊對立,大眼,彎角,身體肥碩。兩羊之間和羊腿間有五個輪狀裝飾,邊框飾陰線紋。羊眼和正中輪心原有鑲嵌物,已脫落。造型飽滿,形體渾厚,彎角大眼的適度誇張,更加顯得生動可愛。

四獸形金飾件   西晉 長10釐米 寬6.9釐米 1956年內蒙古涼城小壩子灘沙虎子溝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服飾品。金質。模鑄,鏤空。四獸分成兩層,上下各兩個,形象相似。上層兩獸四肢彎曲,呈蹲跳狀;下層兩獸四肢作奔走狀。足為四爪,應是神獸。獸身有葉狀凹坑,疑原有鑲嵌物。背面鐫“猗 金”三字,“猗 ”即猗 。說明此件是西晉末力微子猗 部的遺物,是鮮卑族金器工藝的代表作。


金奔馬   北魏 高5釐米 長8釐米 鏈長13.5釐米 1984年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鮮卑墓出土 哲里木盟博物館藏   器為鑄造而成,形若飛奔的駿馬,造型簡約而生動。馬頸及尾部各有一環,上各系金鍊以供系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