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金理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當基金理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作為中國最早的基民之一,如今的陳萌,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1998年,初為人母的她,投資了人生第一隻基金——給剛出生的孩子存上了日後上學的“備用金”。

那一年,中國公募基金也剛“出生”,基民也只是“小眾”群體。如今,中國公募基金規模已達13.7萬億元,基金理財已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併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0年來,陳萌一直在投資基金。她笑稱,自己快成“基金理財專家”了。

在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無數像陳萌一樣的基民,與公募基金共同成長,他們見證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輝煌成就,也分享到了財富增值帶來的喜悅。

從無到有 公募跌宕前行

1998年3月23日,正是初春時節,第一批證券投資基金啟動,國泰基金金泰和南方基金開元分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網發行。

彼時,投資者“把基金當股票炒”,1600多億元資金蜂擁而至,搶購上述2只新基金。而2只基金的發行規模,各自僅20億元,最終只能搖號抽籤,2只基金的平均中籤率僅2.48%。

回憶起當時的盛況,基民老張(化名)滿臉笑意。“我一大早就守在營業廳,基金金泰一開盤,就達到1.45元,我當天就賺了44%。這隻基金連續漲停,沒過多久盤中就創出2.43元的高價。”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有很長一段時間,基金業績一蹶不振。如何再度贏得投資者信任,成為眾多基金從業人員最頭疼的事。

轉機出現在1999年。多重政策利好下,“5·19”行情、“五朵金花”行情不期而至,一批敏銳捕捉到經濟發展脈絡、苦心鑽研基本面的基金經理嶄露頭角,優異的投資業績令投資者刮目相看,這也是公募基金第一次扛起A股價值投資大旗。

牛熊轉換 感受“冰與火之歌”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基金的魅力,人們大清早就在各大銀行網點排隊,搶購基金。”2007年初,剛到上海讀大學的李強(化名)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在身邊人的影響下,他用零用錢投資了人生中第一隻基金。對當時情景,李強記憶猶新。

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上證指數一路高歌猛進,觸摸到6124.04點的歷史高點。在這場財富盛宴中,公募基金大放異彩,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股指持續攀升,新基金不斷上演“天量”發行的盛況。2006年10月,12只新基金共募集442.88億元;11月,6只新基金募集419.63億元;12月,5只新基金募集792億元……

公募基金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2007年底,基金管理公司數量達到58家,其中有9家公司的基金管理規模邁入千億元行列。基金持有人賬戶總數超過1.1億戶,比2006年增長約10倍。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肆虐全球,A股也出現大幅震盪,基金淨值“高臺跳水”,基金髮行再度陷入冰點。

破繭重生 全民理財時代來臨

2013年6月底,剛參加工作的90後女生張燕(化名)從一則新聞中瞭解到餘額寶,聽說這款產品的收益率比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高很多,不由眼前一亮。

2014年春節,回老家過年的她被親戚團團圍住,大家爭先恐後地向她討教如何通過手機投資餘額寶。

隨著餘額寶的橫空出世,我國居民的理財觀念發生巨大轉變,從以前“有錢就存銀行”的傳統做法變為追求財富的保值、增值。

餘額寶大獲成功後,各家公募基金爭相佈局,眾多“寶寶類”基金相繼推出,喚醒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財意識。

經過幾輪牛熊週期的洗禮,中國基民的投資理念也逐步走向成熟,一些績優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再度贏得投資者青睞。公募基金規模穩步增長。2014年10月,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4萬億元;2015年12月,突破8萬億元;2017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截至2019年7月底,公募基金規模合計13.7萬億元,基金公司數量達126家。

公募基金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展望未來,中國基金業在專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養老體系上還有巨大的空間,中國的廣大基民,也將繼續書寫屬於他們的財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