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何毅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指導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重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就是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時代,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一個東方大國發展的新紀元。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規劃和支持下創建、發展和繁榮起來的。70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命運、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與中國人民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把建設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事業擺上重要日程。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極大地改變了當時我國哲學學科底子薄、規模小、身子弱的問題。在此後的歲月中,雖然十年“文革”使我國哲學工作遭到嚴重衝擊,但當時仍有不少哲學工作者在壓力下負重前行,在曲折中積極工作,為後來我國哲學事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積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改革開放起步,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繁榮發展的春天。40多年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更是以哲學的方式發時代之先聲、破歷史之堅冰,為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奠定了重要的哲學基礎,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實現偉大歷史性轉折的思想先導。這裡尤其值得注目和珍視的是,在這場大討論中,黨校的哲學工作者以高度的黨性投身其中,以追求真理的勇氣自覺承擔起哲學使命,展現了黨校哲學工作者的政治素質、理論水準和精神風貌。以這場大討論為開端,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思想理論層面上有力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偉大歷史進程,改革開放4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又極大增強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自覺和發展自信,有力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面對我們黨肩負的十分繁重的執政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他多次強調,“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和主持下,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分別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題,進行兩次集體學習。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在新時代的大發展、大創新、大傳播發出了鮮明信號、開闢了廣闊空間、注入了充沛動力。

7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讓哲學走進了時代。這7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緊貼時代,自覺呼應時代。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黨始終注重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宏大歷史視野、高超理論思維和堅定價值立場及時作出深刻的理論回應,成功推動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意義、時代意義。回應時代呼喚,反映實踐訴求,推進理論創新,保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事業的基業長青,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能夠始終保持活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歷史經驗。

第二,讓哲學走進了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革命的實踐的號角,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改變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歷史命運而創立的科學理論。它既在人民求解放、人類求進步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也在人民求解放、人類求進步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7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書齋、走進火熱社會實踐的腳步從未停歇。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牢固樹立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而且始終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和深層次問題,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思想庫作用。

第三,讓哲學走進了群眾。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切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初心和使命。7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始終恪守堅定的人民立場,始終堅持以理論的方式去敏銳而深切地表達人民的意志、願望和情感,始終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崇高價值追求。7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注重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人民說話、與人民對話、讓人民講話,努力從價值與文化的高度思考和凝練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貢獻了獨特的思想引導和精神支撐。

第四,讓哲學走進了全黨。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先進性。70年來,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深入推進,無不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重要前提和理論先導。弘揚“學哲學、用哲學”的好傳統,讓哲學走進時代、走進實踐,讓哲學走進群眾、走進全黨,堅持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推動全黨持續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著作,堅持推動全體黨員幹部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家本領,努力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和綜合決策、駕馭全局能力,始終是貫穿新中國70年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一條鮮明主線。

回顧和總結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深掌握、大力提倡和創造性運用,不僅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思維、思想胸懷和哲學本色,而且構成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走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最為雄渾的理論樂章。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又堅持以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面向當代實踐和時代發展的新特徵,以唯物主義實踐觀的新發展、唯物辯證法的新思維和人民立場的新闡發而形成的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最新成果,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哲學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整體面貌。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展,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思維上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典範,他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轉化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新中國70年黨校系統哲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碩果累累,這其中黨校系統哲學工作者的投入和付出尤為深厚、尤為堅定,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顧歷史,中央黨校的哲學教研傳統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933年,作為中央黨校前身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創建伊始,就已經開設了哲學基本理論的教學課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黨校在陝北正式成立後,哲學即成為黨校開設的主要課程,毛澤東同志親自到黨校為學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由此也開創了我們黨“學哲學、用哲學”的好傳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面臨的任務發生歷史性轉變,迫切需要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更加深入系統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哲學教學一直成為黨校教學佈局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呼應黨和國家解放思想的時代召喚,包括中央黨校在內的全國黨校系統的哲學學科在原有基礎上又實現了大充實、大發展、大跨越,在政治性、專業性、開放性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提升,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了整體性推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校系統哲學學科的發展在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推進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全黨、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呈現出三個鮮明特點。

第一,堅持黨校姓黨、理論強黨,大力推進理論武裝深化。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迫切需要加快培養一支政治強、懂理論、會領導的幹部隊伍。由此決定了黨校哲學學科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黨校的哲學教學工作就在黨的幹部教育培訓中產生了典型示範作用,對此毛澤東同志曾在《學習》雜誌上撰文給予高度評價。20世紀70年代中期,黨中央在中央黨校開辦了4期包含哲學內容在內的中央讀書班,規模雖然不大,但由鄧小平同志親自參與主管,影響深遠。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中央黨校負責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歷時4年完成,作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第一批以黨員幹部為主要受眾的哲學教材,該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非常及時、非常重要的理論武裝作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同志兼任中央黨校校長期間,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發展,多次強調黨校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主要課程。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他專門引用了陳雲同志一段話來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性、重要性、基礎性。這段話就是:“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因此,首先要學哲學,學習正確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還建議大家多讀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著作,掌握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習近平同志這些重要思想,體現了他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和透徹的理論睿智,體現了他對哲學在黨校教學中基礎性、重要性地位的高度重視,也表達了他對黨校系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幹部教育培訓基本內容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問題導向,切實推進理論研究深化。黨校特殊的性質和定位,決定了黨校哲學學科的發展必然有著獨特的遵循和路徑。與高等學校、社科院所等研究機構不同,黨校哲學研究的特色與優勢就在於始終高揚實事求是和問題導向的旗幟,也就是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始終作為推動黨校哲學研究和學科發展最根本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僅保證了我們的理論深度,更體現出我們的黨性高度。

我們黨一貫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明確指出,理論一旦脫離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實踐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歷史和現實深刻表明,理論只有經過實踐的洗禮才能深刻,才能真正對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革起到引領作用。40多年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為什麼能夠從黨校發端、從哲學破題?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黨校的哲學工作者長期堅持把實事求是和問題導向作為黨校哲學研究的制高點、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當時黨和國家面臨的思想僵化這一最為迫切、最為要害的現實問題出發,由此才能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堅定的理論追求去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從哲學高度上恢復黨的思想路線提供堅實的理論論證和哲學支持,也由此成就了黨校哲學學科發展史上的燦爛和輝煌。

第三,堅持服務社會、引領大眾,注重推進理論傳播深化。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70年來,黨校系統哲學學科的發展始終堅持密切聯繫群眾、注重面向基層。這是因為,哲學只有成為廣大基層幹部和人民群眾手中的思想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哲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思想武器的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俗化構成了黨校哲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路徑,也深刻塑造了黨校哲學學科發展的重要特徵。從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中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解讀辯證法、講述唯物論時起,哲學大眾化就成為黨校哲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傳統。黨校哲學前輩大師艾思奇先生撰寫的《大眾哲學》,堅持和弘揚的正是用人民群眾能夠明白的通俗易懂語言來講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道理。新中國成立以後,黨校特殊的學術定位與工作對象,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大眾化、通俗化路線得到充分發展和廣泛認同。大眾化,已經成為黨校哲學的一張特色名片。

當然,大眾不等於從眾,通俗不等於庸俗。哲學本來就是大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彙集、凝練和昇華的從來都是“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只有讓人民群眾感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離自己很近,哲學就在自己身邊,哲學時刻與自己的生活發生著種種聯繫,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憑藉其正心誠意和強烈的時代感、緊迫的現實感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從而變成真正的“物質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在引領人民大眾、推動理論傳播的工作中,黨校哲學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力軍作用。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與之相適應,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以及我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包括黨校系統哲學學科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也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思想理論起點上。這就要求黨校系統的哲學工作者,尤其要在深入總結學科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時代趨勢和現實需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黨校哲學學科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深入掌握黨校哲學學科的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通過努力構建能夠表徵中國道路、闡發中國道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黨校哲學學科教學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助推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站上站穩人類理論思維的時代高峰。

第一,堅持我們黨“學哲學、用哲學”的好傳統,努力在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全黨、滋養全黨的歷史進程中擔當好黨校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哲學、用哲學”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傳統;推動全體黨員幹部努力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重大戰略要求。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興,堅持黨校姓黨是黨校辦學的根本原則和核心理念。黨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哲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必須緊緊圍繞黨的使命來展開、密切聯繫黨的要求來推進。

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原理為指導,深入認識和掌握革命、建設、改革規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實現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歷史性變革。今天,面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黨校系統的哲學學科和廣大哲學工作者必須在推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全黨、指導實踐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這是黨校哲學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

第二,聚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時代要求,大力提升黨校哲學學科研究、闡釋、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水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深入學習這一思想,很重要的就是學習好把握好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對黨校哲學工作者來說,必須大力提升學深悟透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哲學基礎的自覺性、主動性、深入性,先學一步、學深一步,切實發揮哲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注重從哲學學理上深入闡發這一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注重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闡釋這一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注重從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實踐層面深刻展現這一思想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注重從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總體要求上充分發揮黨校系統哲學學科在學習、研究、闡釋、傳播這一思想及其哲學基礎上的獨特功能。

隨著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研究不斷走向深化,更為深入而精準地把握並闡釋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哲學思想,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界乃至整個理論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理論任務。在這個問題上,全國黨校系統的哲學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理論自覺,進一步強化學術使命,進一步加大學科努力,力爭在完成好這一重大理論任務上率先邁開步子,率先形成突破。

第三,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蓬勃實踐要求,堅持用學術講政治理念努力構建表徵中國道路、闡發中國道理的黨校哲學學科教學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闊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樣的社會變革,這樣的實踐創新,既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深刻時代背景,也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問題導向。把握好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問題導向,從總體上規定著黨校整個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我們必須以深入而貫通的學術追求和學術路徑,去定位我們的教學改革方向,去形成我們的教學實踐模式。一句話,就是要以用學術講政治理念去優化黨校教學的基本範式,去引領、推進、提升黨校教學的整體水平。

用學術講政治,是中央黨校校委會在2017年1月中央黨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教學改革理念和思路。兩年多來,隨著相關教學改革實踐的持續推進,用學術講政治理念獲得了全國黨校系統的高度認同和積極參與,也被寫進了《2018—2022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中。現在最迫切最需要的,就是包括哲學在內的全國黨校各教學部門既開動腦筋、深入思考,更邁開步子、大膽實踐。

用學術講政治中的學術和政治,是一個高度的辯證統一體,是面向當代中國改革發展和民族復興偉大實踐並統一於其中的有機整體。從人類哲學思想史的發展來看,從歷史和實踐經驗層面來看,在學術和政治之間應該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這既有利於人們深入認識紛繁複雜的政治現象得以形成的思想背景,又有利於人們理解形形色色的學術現象的政治實質,不至於在學術研究中抓不住要害,甚至迷失方向。因此,用學術講政治,必須在堅定“講政治”的前提下,堅持從新時代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對現實問題尤其是學員在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模糊問題展開深入的學術回應和學理闡釋,幫助和引導學員解疑釋惑,提高認識。

希望全國黨校系統教研部門的領導班子成員高度重視用學術講政治的親身實踐,切實在用學術講政治教學改革中身先士卒,以自身的帶頭作用帶動廣大教師能夠湧現出一大批用學術講政治的能手、高手。

(這是作者2019年7月28日在2019年全國黨校系統哲學年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個別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