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說明乒乓球之反手弧圈技術的(轉、垂、領、甩)

反手弧圈可以用“轉、垂、領、甩”四個字來加以理解,其中,前兩個字是動作的起始部分,也就擊球之前的動作要領,後兩個字是擊球時動作的基本形式。

詳細說明乒乓球之反手弧圈技術的(轉、垂、領、甩)

轉,是指動作起勢,即拉球之前先轉髖而不是先動手

其中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細節,左髖向後轉動的同時,右膝向前彎曲的程度比左膝要大,這樣便於拉球的時候右腿能蹬伸用力。

轉髖的幅度不要太大,開始控制在兩腳不發生轉動的範圍內,以便於拉球動作的穩定性。

熟練後,可以適當加大,但身體的重心要儘量保持在前腳掌上。另外,轉髖時要注意收腹,不要展體。

垂,是指持拍手的動作

轉髖啟動的同時,持拍手在預備姿勢的基礎上隨轉髖將前臂外旋並自然向左側髖部處下垂,完成擊球前的引拍動作。注意前臂下垂時肘關節不要外展,而要靠近右腹部(以右手持拍為例)。

領,是指擊球揮拍時肘關節的動作

揮拍時肘關節的運動在先,前臂的揮擺在後,即通肘關節為支點來帶動前臂的揮拍。

現實中,反手弧圈力量太小,拉不出高質量的球,大都與沒有領肘動作有關,也就是說,擊球瞬間純粹是使用前臂與手腕的擺動來拉球,沒有整合自下而上的身體其它部分的力量。

甩,是重點強調發力擊球時的動作形式

領與甩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構成了反手弧圈擊球時的兩個基本特徵,沒有領就不可能有甩,有了領而不會甩,領也體現不出效率。仔細體會我們會發現,甩之前身體會有一個適度的擰緊狀態。

當進入到擊球環節的時候,首先是轉髖,即左髖向前爆發式的扭轉,將下肢與腰部的力量傳遞到上肢,並通過以肘關節支點的骨槓桿運動(領),整合到前臂末端(即板頭)。

詳細說明乒乓球之反手弧圈技術的(轉、垂、領、甩)

這種集全身各個身體部分的力量,在瞬間爆發出來,並最後通過前臂體現出來的動作形式,非甩莫屬。當力達末端,球順勢而出後,動作也隨即完成。

以上對“轉、垂、領、甩”四個字所對應的動作分別盡享了表述,目的的便於大家能更好的體會拉球動作的主要環節內有哪些重點內容。

但實際上,拉球動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動作口訣僅僅只能當做我們認識技術動作的一個借鑑,而不是規範,更不是準則。同時這樣分析也是建立在靜態或者說是我們認為理想條件的基礎上的,比賽中使用技術的空間會發生變化,因此,靈活的掌握反手弧圈技術仍然是我們練習時努力的方向。

詳細說明乒乓球之反手弧圈技術的(轉、垂、領、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