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大智慧:你認為的管理經典案例,其實這背後都是權謀佈局

【出處】《資治通鑑》第2卷 周紀2

【原文】衛平侯薨,子嗣君立。衛有胥靡亡之魏,因為魏王后治病。嗣君聞之,請以五十金買之。五反,魏不與,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諫曰:“夫以一都買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無小,亂無大。法不立,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法立,誅必,失十左氏,無害也。”魏王聞之曰:“人主之慾,不聽之不祥。”因載而往,徒獻之。

【譯文】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衛平侯去世,其子衛嗣君即位。衛國有個苦役犯逃到魏國,為魏國王后治病。衛嗣君聽說後,要求用五十金把他買回來。經過五次反覆,魏國仍是不給,便打算用左氏城去換。左右侍臣勸諫說:“用一座城去買一個逃犯,值得嗎?”嗣君回答說:“這你們就不懂了!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就不會有大亂子。如果法度不建立,當殺的不殺,即便有十座左氏城,也無益處。法嚴明,違法必究,失去十座左氏城,也終無大害。”魏王聽說這件事,感嘆說:“國君的願望,不滿足他恐怕會不祥。”於是用車把逃犯送回衛國,未取報償。

【解析】這是古人尊重法治的名篇。市面上清一色的解讀是:衛嗣君就是付再大的代價,也要使國家的法令得到彰現,使法治精神能夠教化民眾,使為政者樹立信用。但是我們如果只是這麼讀後感的方式來看待這故事難免就如同“入寶山,空手回。”我們從權謀角度來分析:

1、這個逃犯身上的三大疑點

為了這個逃犯,衛嗣君不惜一座城來交換。大家只看到了他的逃犯身份,卻忘記了他身上有三大疑點:首先,既然這麼重視這個人,他是怎麼跑出魏國的邊境的?第二,既然跑出去了,為什麼還那麼高調的為魏國皇后治病,而不是改名換姓的低調做人?第三,這樣一個能夠快速混入皇宮的還能給皇后治病的人,醫術肯定很牛,並且有宮廷的推薦關係。這樣的御醫會是苦役犯?

2、為什麼衛嗣君會不惜代價

衛嗣君是個權謀家,在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中多有記載,大家看一下這個故事:衛嗣君使人裝扮成客商通關,關市小吏故意刁難不讓過,那客商只好用金錢賄賂,才得以通行。衛嗣君知情後,立即命人召來小吏責問:“某日有客商經過你的關口,給了你許多金子,你就讓他走了,有這回事嗎?”那小吏嚇得兩腿發抖,照實承認。衛嗣君立即下令重打五十大板,再罰雙倍的金子,讓這位小吏回原地供職。這樣一來,整個關市大振,沒有人再敢“吃拿卡要”了,而且認為衛嗣君有明察秋毫的神奇本領。

而本文的這個御醫逃犯,本質是和上述這個故事是一樣的,真相是,衛嗣君新官上任,希望樹立法治,不惜代價的炒作一個,用重金購買小逃犯的例子,用這樣極具傳播性質的新聞,來做出示範效應,給全國人一個下馬威,立規矩。所以,就說服身邊的這個御醫,來個行為藝術,樹立一局。這也就能解釋,上述的三大疑點了,故意讓他偽裝成逃犯,最後在魏國故意高調。只不過,衛嗣君,一開始覺得五十金就能解決的問題,後來發現魏國不配合,下不了臺,不得不做出一座城的也要交換的態度。

資治通鑑大智慧:你認為的管理經典案例,其實這背後都是權謀佈局

3、魏王為什麼白白送回逃犯

這麼唾手可得的一座左式城,為什麼魏王就這麼白白放棄了?他認為的不詳是什麼?首先是自己的政治形象。一個小逃犯,換一個城,這個巨大的不等價交易,傳出去,國際上會認為魏王乘機勒索衛嗣君。其次,利害分析。衛嗣君這麼大的決心,如果不給,他還不過來打仗?如果換了,內心會不舒服,早晚還會翻臉,為了逃犯不值得。最後,魏王可能明白了,這可能是個局,自己被衛嗣君利用了,自己也只能配合,畢竟五十金,會讓大家認為魏王貪財,一座城也算是給了魏王一個臺階,也避免失去其他人才的歸附。所以,魏王只能配合把這戲給配合演完。

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衛嗣君和任何新官上任的一把手一樣,需要製造個新聞事件,來給手下人來個下馬威,立規矩,只有這樣的操作,才能夠立即樹立起一個不惜代價也要維護制度的鐵腕形象,成本低,高效率,這個管理權謀局,值得我們學習!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