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約翰 鮑比爾認為,分離焦慮主要指孩子和親近人分開時,產生的不愉快情緒。

例如,孩子離開父母的懷抱時會不停地哭鬧,在現實中我們也是常常見到這個場景。大多數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都顯得手足無措,且沒有意識到引起孩子的根本原因。

莉莉是我最好的朋友,她家的孩子叫小佳,現在8個月了,前幾天莉莉講了一件讓我覺得很新鮮的事情。放假她陪小佳玩積木,想藏在被子裡逗逗孩子,於是趁他在專心搭積木的時候偷偷的溜走了。小佳發現媽媽不見了之後只會在原地哭,完全沒有到處尋找莉莉。最後莉莉不捨得他哭自己出來了,孩子見到她才露出了笑容。她問我:“你說我家孩子真的這麼笨嗎?怎麼不知道找我呢?”我無奈地笑了笑說:“他還太小,還搞不懂客體永恆呢。”

很多家長不理解什麼是“客體永恆”,更不知道年齡小的孩子不會玩捉迷藏的遊戲。在孩子眼中父母並不是永遠存在的,只要看不見父母就會覺得他們消失了,所以會很傷心,像小佳一樣只會坐在地上哭泣。

“客體永恆”這個概念是皮亞傑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指的是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即把孩子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他會有找玩具的舉動,因為他知道玩具是永遠存在的物體。不過此概念需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知曉,各年齡階段對“客體永恆”的感知不同,所以分離焦慮輕重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各年齡段對“客體永恆”的感知與分離焦慮的關係。

0到8個月的孩子對客體永恆的感知:

不明白“客體永恆”的概念,從眼前拿走的物品,就單純地認為從他的世界消失了。就算自己心愛的玩具沒有了,也不會去尋找。

如果孩子看不到父母就會顯得非常焦慮,他們認為看不到就是消失了,所以只要與父母分開又會認為是“生離死別”。 分開時孩子會有激烈的反應,比如,大哭、踢打、摔東西。此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關鍵時期,父母突然消失必然會給孩子帶來緊張、不安的情緒。如果父母經常不在身邊會讓孩子難以形成健康的依戀關係,對以後的個格形成、智力發展、性格形成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皮亞傑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其對象是八個月以下的孩子。實驗時把孩子的玩具藏在木板後面,孩子便不會主動去尋找,不開心也只會在原地哭泣。

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9到12個月的孩子對客體永恆的感知:

已經有了客體永久性的認知,從孩子眼前拿走物品時,他會出現尋找的動作,他已經明確的知道此物品在世界上是永遠存在的。

當父母從孩子身邊離開時,他仍然會顯得有些焦躁不安。不過此時的反應並不是因為不明白“客體永恆” 導致的,而是單純的分離焦慮。而且此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沒有建立,時常會認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 只有父母在身邊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如果突然離開就會因為周圍沒有熟悉的人產生分離焦慮,不過這時期的反應會比0到8個月的時候減弱一些,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

當孩子不明白“客體永恆”時,會出現劇烈的分離焦慮反應。平時家長應該注重幫助孩子瞭解客體永恆的概念,讓他明白父母會永遠在他身邊。分離時也可以運用一些儀式感,比如,臨走和孩子說再見、回家說:我回來了。使他知曉父母會按時回家,繼續陪伴他。

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通過以下的小技巧,幫助孩子理解客體永恆的概念,讓孩子不再那麼粘人,擺脫“小尾巴”。

媽媽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瞭解“客體永恆”擺脫依賴粘人?

1. 通過小遊戲讓孩子明白“客體永恆”。

孩子在一歲左右就可以有客體永恆的概念,家長在這個時間段可以和他一起玩捉迷藏、找東西等遊戲,讓孩子明白眼睛所看到的身邊的物體都是永遠存在的。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強化孩子客體永恆的認知,延緩他分離焦慮時難過的情緒。

同事是個愛學習的媽媽,她時常和她家一歲的孩子玩“媽媽出去幾分鐘”的遊戲。剛開始孩子會因為媽媽的突然消失顯現出緊張、不安的情緒,但是再玩過幾次之後就會開始逐漸適應,慢慢明白了媽媽永恆存在的事實。

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2. 幫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足夠的安全感減緩分離焦慮。

在孩子三歲之前需要有一個穩定,而且細心地看護者,此角色一般都有母親來承擔。陪伴孩子的時候,能夠積極、及時回應孩子。這樣細心的看護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同時能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不要因為工作忙,過早地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這樣會因為沒有接收到足夠的關心,降低內心的安全感,也會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平時應該注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有愛的家新環境,父母的關愛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樂觀、自信、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內心也會因為父母的愛變得更加堅強、更有安全感。

同事自從生了寶寶之後就辭去了工作,在家專心帶孩子。前不久我碰見她夫妻倆正好帶著兒子出來逛街,他家孩子非常有禮貌。才三歲見到陌生人也沒有任何膽怯,無論是神情還是舉止都落落大方,充滿著自信。他們夫妻倆手挽著手顯得非常恩愛,一看平時的家庭氛圍就非常和諧。從那以後我也深信原生家庭的和諧,確實能給孩子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

孩子不獨立如何是好,原來是“客體永恆”所致,專家叫你如何化解

​3.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包辦他生活中的瑣事。

孩子三歲以後自我意識就逐漸建立,此時是培養他獨立意識最好的時期。完全可以讓他自己負責生活中的瑣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飯、洗襪子。剛開始孩子行動會比較緩慢,但是隨著練習動作就可以慢慢的熟練起來。家長再次過程中應該耐心一些,給他們充分練習的時間。不要因為孩子剛開始做的不好,就大發脾氣,應該多一些鼓勵和寬容。

(1)分房間睡覺

也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不錯方法,但是實施過程中父母應該循序漸進。剛開始可以先在一個房間分床睡,然後再逐漸過渡到分房間睡。分房間睡之後,每晚可以給孩子講一個他喜歡的小故事。也要提前與孩子溝通,雙方意見達成一致,讓他有心理準備之後再逐步實行。不要強制逼迫他獨立睡覺,更不要用恐嚇的方法達到目的。

(2)啟迪孩子智慧,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的前提,是獨立的思想。孩子雖然還小,不太懂獨立思考是什麼,那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引導他學會思考。說起來感覺很難,其實做起來很容易。講個小故事,問孩子幾個故事裡的問題,比如:狼外婆為什麼沒有騙成小紅帽呢?多問多想才能多思考,智慧的啟迪是需要過程的。

獨立思考是開啟智慧的前置條件。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會有粘人的階段,家長要耐心地教導。讓孩子知曉客體永恆的概念,能夠幫助他減輕分離焦慮變得更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