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8:邏輯思維與健全人格

邏輯思維8:邏輯思維與健全人格

今天我們把尤金妮亞·程的《不講邏輯的世界裡的邏輯藝術》這本書講完。

中國傳統的讀書人有個非常理想主義的個人成長路線圖,出自《禮記·大學》,認為人的完善應該按照下面這個順序:格物、至知、意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現實是當今中國的大學並沒有按照這個標準去培養國家的棟樑。我們的大學裡有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甚至有的頂級名校裡的學生,膜拜權勢而不追求真理,畏威而不懷德,為了投機而出賣人格,跟大清的奴才一樣。反倒是西方夷狄的大學,大搞自由技藝的教育,想讓學生擁有健全人格。

邏輯思維不能解決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但是邏輯思維可以幫助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尤金妮亞·程提出了一個基於邏輯的修身路線,我認為這條路線非常具有可行性。這條路線可以稱之為“四講”:講邏輯、講理性、講力量、講智慧。

1.講邏輯

講邏輯似乎是個簡單要求,可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完全做到。我們列舉了非常多不講邏輯的例子,不講邏輯的樣子是很難看的。

用老百姓的語言來說,講邏輯就是你得講理;用數學家的語言來說,講邏輯就是你得做到“演繹閉合(deductive closure)”。你得有一個像是數學公理一樣的信念體系,然後你的各種論斷、觀點、立場都能從這個體系中通過邏輯推導出來。而所謂演繹“閉合”,就是你的觀念系統得滿足下面這三個條件 ——

1. 這個體系以內的東西不能互相矛盾;

2. 這個體系以外的東西,你一定不信;

3. 凡是能從這個體系推導出來的東西,你就一定相信。

咱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我們不可能一天到晚審視自己的信念系統 —— 可是這個原則對我們是一個重大的提醒。你不能一會兒說必須得這樣,一會兒又說那樣也行;你不能今天信這個,明天又信與這個矛盾的那個,那樣的人不能贏得社會的尊敬。

講邏輯還要求你這個觀念系統裡的“公理”應該是比較少的,大部分觀念都是推導出來的 —— 這意味著你可以回答“為什麼”,你得有理由。別人問你為什麼支持這個,你不能總是回答“因為我喜歡”。

不過講邏輯只是出發點。笨人也可以講邏輯,壞人也可以講邏輯。兩個在邏輯上無懈可擊的人,也不見得就應該互相達成一致。這是因為他們的基本信念可能不同。

2.講理性

所謂基本信念,就好像是數學中的公理,是無需證明的東西,是邏輯推導的出發點。你不停地追問自己為什麼,總要達到一個某些點,那些點是“沒有為什麼”,那就是你的基本信念。

有些基本信仰是出於風俗習慣。比如中國人喜歡講團結、講人多力量大、講集中力量辦大事、講集體主義,而美國人喜歡講個人英雄主義,那你說到底哪個更有道理?你深入挖掘可能有基因的因素、有地理環境的因素,但是最方便的說法就是兩國文化不一樣,是不同的傳統。

還有一些基本屬於個人的喜好和口味。我覺得橘子比蘋果好吃,你覺得蘋果比橘子好吃,你要問我憑什麼認為橘子更好吃,我真沒啥可說的,我只能說我有權喜歡橘子。

把這個思路推廣下去,有人認為一切信念都是相對的,你信什麼都可以,只要你能邏輯自洽就行。從純邏輯角度對此你無法反駁。所以現在有所謂“後現代”、“文化相對主義”、“多元主義”,認為所有信仰都是平等的。

但是從跟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相處的角度,我們還是有一個標準,能夠判斷信念體系的價值好壞。有些信念更合“理”。

尤金妮亞·程提出一個判斷標準:你這個信念系統是不是開放的,是不是可改變的。開放和可改變的系統更值得相信。

宗教信仰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或者以某一本經書為準,或者以某個“神”的話為準,不容置疑不可更改,這就是盲信。有人非要這麼信也行,但是我們有更好的系統。

那就是科學。有人說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其實那是根本不懂科學。科學不是結論,科學是一個方法系統,是一個發現知識的框架。這個框架要求用證據說話。只要有新的證據出來,能推翻以前的結論,科學家允許你改變他的信念。

請注意,前面我們是說了講邏輯的人不能變來變去,應該有一個穩定的信念系統 —— 但是,穩定不等於絕對不變。有一個可改變的信念系統,和沒有信念系統,那完全是兩碼事。

其實講框架的體系不只有科學,比如新聞也是。真正的新聞媒體 —— 而不是那種流量自媒體 —— 採寫新聞是有框架的。比如有一個標準叫交叉驗證(cross-checking),你不能光聽一面之詞,你得從多個側面來了解事實,重要消息要求至少有兩個獨立信息來源才行。

框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結論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純邏輯角度,只要不是純數學就都可能出錯,有框架不等於肯定正確。為啥相信框架的結論就比盲目相信什麼東西高級?因為框架是我們在有限條件下得到正確結論的最好辦法。

這樣說來,框架代表了程序正義。經過了框架如果還是出錯了,這個錯就不在你 —— 這和你自己坐在書桌前拍腦袋瞎寫絕對是兩碼事兒。故意造假那是人品問題,使用未經認證的信息是智商問題,框架體系可以保證你的人品和智商都沒問題,你就不受指責。

講邏輯,而且有一個程序正義的信念體系,你就是一個“講理性”的人 —— 這裡的“講理性”英文是 reasonable,不同於經濟學裡“理性人”那個理性(rational)—— 這裡相當於說你是一個“可以理喻”的人。幾乎所有人做自己熟悉的事情的時候都是理性人,但是要做一個可以理喻的人,你得有一定的學識水平才行。

3.講力量

講邏輯講理性,你就不會在世界觀問題上犯大是大非的錯誤了。但我們學習邏輯不僅僅是為了不犯錯誤 —— 那只是做減法,我們還希望做加法。把邏輯運用到高水平,你得能創造或者發現一個什麼本來不知道的東西才行。那是一種力量。

我多年以前看過一部古龍寫的小說,其中有一段描寫是兩個反面人物你一言我一語分析事情。說著說著,年輕的那個就暗自地想,另一個人已經太老了,跟不上這種長鏈條的推理了。

這個說法有點年齡歧視,其實人的邏輯推理能力隨年齡下降的是比較慢的,而且可以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去彌補。但是不可否認,在圍棋之類的領域,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計算能力的確就不如年輕人……這裡我想說的是,“推理力”和體能、和肌肉力量一樣,也是一種力量。

衡量推理力大小的一個標準是你能想多少步。簡單的一兩個“因為……所以……”意思不大。高手得能從一個抽象模型出發,以公理或者基本信念為基礎,經過很多很多步的、交叉的、網絡式的推理,構建一個龐大的理論,得出新鮮的、可能違背直覺的、但是正確而且有用的結論。

最厲害的推理高手顯然是數學家,他們可以用好幾百頁的一本論文去證明一個數學定理,就這樣中間還省略了很多步驟,力量不夠的人根本看不懂。棋手的思維沒有數學家那麼複雜,但是計算力特別強。警察破案通常不需要太複雜的思維和太多的計算,但也可以說是有力量的推理者。而他們都必須首先是講邏輯和講理性的人。

別人說個複雜點的事兒就理解不了,讀一篇有點理論性的文章就跟不上,這就是推理力不足。推理力是個需要從小就練的硬功夫。

如果我不能推理很多步,我會感到非常焦慮。為了讓我的孩子擁有足夠的推理力,我寧可剝奪他們一部分看電視的快樂。

4.講智慧

尤金妮亞·程是個數學家,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範疇論(category theory)”,她喜歡思考事物之間的分類關係。書中提到一個分類方法,使用“對別人有利”和“對自己有利”這兩個座標軸,把人分成了四類 ——

* 做事只對自己有利,而對別人不利,你是一個強盜;

* 對別人有利,而對自己不利,你是烈士;

* 對別人、對自己都不利,你是愚蠢的;

* 最理想的情況是雙贏:做對別人和自己都有利的事,這叫“智慧”。

我理解這個智慧和“智能”是兩碼事。智能是能力強,智慧是不但能力強,而且知道怎麼用這個能力。想要做有智慧的人,要去幫助別人而且還能把事情做成,你就得跟人交往合作 —— 你就不但要擅長使用邏輯,還得擅長使用感情。

總而言之,這個從講邏輯出發獲得健全人格的路線圖差不多是下面這樣的 ——

講邏輯 + 合理的信念體系 → 理性

理性 + 多步驟高效能推理能力 → 力量

力量 + 幫助別人 → 智慧

能達到智慧這一步,也就算做到“修身”了吧。

在現代世界生活,人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想著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和世界打太多交道。就算你不找事,事也會找你。你得工作,你得交稅,你得買保險,你得撫養老人,你得管好孩子的教育。這其中每件事都充滿爭議。

公民到底要交多少稅才是合理的呢?是應該只管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還是也要救助低收入階層?孩子應該學什麼?學校和家長各自有怎樣的義務?我們不可能置身於爭論之外。可是有參與爭論的意願,可不等於有參與爭論的能力。

做個三觀正、表態讓人服氣、說話能給人啟發甚至幫助的人,是值得追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得有機遇和勇氣;但是要說修身,你只需要從邏輯出發。

(The End)

邏輯思維8:邏輯思維與健全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