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發展優化 釋放生態紅利

行走在開遠高效現代農業園,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排列有序,大棚裡鮮花爭奇鬥豔、芬芳四溢,工人們正採摘鮮花、扎花、裝花,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與開遠市相距130餘公里的瀘西縣,廣袤的土地上,一片連一片的蔬菜在綠水青山中,繪成一幅 “蔬”情畫意壯美圖景……

“綠色生態靚州”建設中的紅河,綠色發展方式已融入產業建設、經濟發展全過程。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帶領全州上下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優化空間佈局、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技術標準、服務保障,積極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路子。

红河州:发展优化 释放生态红利

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路子

工業城市的 “蝶變”

曾經的開遠市上空,火力發電廠的“黑龍”、水泥廠的“灰龍”、解化廠的“黃龍”紛紛從各自的煙囪籠中衝向天空,整個城市彷彿蒙上灰色面紗,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這樣的景象,曾深刻於開遠市民王芳的腦海:“當時,只想搬離這座城市!”但是現在,王芳不想離開了,站在鳳凰山頂眺望,城市被綠色包圍,天是那樣藍、水是那樣碧、空氣是那樣清新!“從來沒想過,這座城市會變得這樣宜居和有品質!”

越來越多的市民,已經像王芳一樣,深深愛上這座城市。

红河州:发展优化 释放生态红利

景色優美的小鎮

轉變的背後,是紅河州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城市轉型帶動經濟轉型的有益探索。

在全省工業經濟版圖上,開遠市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擁有我國長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礦。但因煤而生、因煤而形成的火電、化工、水泥等產業,也給城市帶來了嚴重汙染。

生態文明建設讓開遠市在轉型發展的審視中,找到了突破口。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努力走出老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路子!”全市上下認真貫徹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要求,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共識,重新整合生產要素、經濟要素、生活要素,拿出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幹到底,用“城市轉型”撕開遮蔽在上空的“霧霾”。

2016年,鳳凰湖“城鄉一體”整體城鎮化建設項目啟動實施,開遠市從石漠化的荒山、石頭山、垃圾山和廢水塘中“鑿出”233公頃鳳凰生態公園,建成“一山一湖一溼地”生態核心區,再加上汙染治理取得成效,優良的生態猶如“磁力”一般,吸引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文化體育、健康娛樂、康復療養等服務業集聚發展。

開遠市綠色發展的脊樑愈加挺拔壯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越走越寬——啟動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園建設,實行電、汽、水集中供應和汙水集中處理,整合周邊“小、散、弱”且高汙染的豆腐皮加工廠入園規範發展,有效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建立輕工業產業園,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打造面向東盟的輕工業及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動生態農業健康發展,開遠市高效現代農業園建設成為全國100多個產業園中以花卉為主導產業的第一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已入駐國內領先農業龍頭企業17家,並與國際高端花卉領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做優生態、大抓產業的開遠市,實現了從“一煤獨大、黑色經濟、汙染之城”到“多元支撐、綠色發展、生態新城”的華麗轉身:城市建成區擴大到26平方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7平方米,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4年的87.7%提升到2019年8月的98.3%;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

特色小鎮的效應

用土黃色磚塊造起的“萬花筒”建築,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呈現出高飽和的“油畫”景象;紫色的薰衣草鋪灑在硃紅色的風車前,在徐徐和風的作用下,和風車一起搖擺……從貴州來的遊客朱明麗不停地用手機拍下彌勒東風韻小鎮的美景,“生態好、環境美,而且很獨特,還要再來一次!”

红河州:发展优化 释放生态红利

景色優美的小鎮

今年國慶節,僅東風韻小鎮就接待遊客12.8萬人次。距離東風韻小鎮不遠的太平湖森林小鎮、紅河水鄉、可邑小鎮及開遠市知花小鎮一樣人流如織,成為 “網紅”旅遊打卡地。

推進“綠色生態靚州”建設中,紅河州著力優化空間佈局,在打造建水歷史文化名城、彌勒園林城市、河口國門城市、屏邊滴水苗城等一批美麗縣城的同時,抓住特色小鎮建設的重大機遇,精心佈局打造出一批“精而美”“特而強”“聚而合”“活而新”的特色小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紅河州的特色小鎮建設中生動踐行,紅河州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下足功夫,不觸碰生態紅線、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有機融合山、水、林、田等自然元素,按照“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原則推動生態保護與小鎮發展相互促進,實現小鎮生態發展、綠色發展。

今年9月,雲南省政府命名21個“雲南省特色小鎮”,紅河州臨安古城、西莊紫陶小鎮、“東風韻”小鎮、太平湖森林小鎮、紅河水鄉、可邑小鎮、哈尼小鎮、滴水苗城等8個特色小鎮獲此殊榮,數量居全省所有州市中第一位。

這些生態好、高顏值、有內涵的特色小鎮“溢”出良好效應——帶動鎮村環境整治、提升新型城鎮化品質、促進當地群眾致富增收,引領文化旅遊蓬勃發展,讓紅河州加速成為“健康生活目的地”……

特色小鎮建設,已為紅河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綠色產業的壯大

不經意間,蒙自市已被綠色包圍,老百姓形象地稱蒙自是“入城進公園、出城進果園、滿城瓜果香”。全市2.67萬公頃高原特色農業示範林果,不僅改變了生態環境,還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樹”。

南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森林+林果、森林+中藥材、森林+養殖等為內容的“森林+”林業生態產業“多點開花”,讓群眾心裡熱起來、雙手動起來……

“綠色生態靚州”建設中,紅河州著力優化產業結構,以北部縣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南部縣山區綜合開發、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三大板塊”建設為載體,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紅米、規模養殖、中藥材“六大綠色產業”,規模化佈局、園區化推進、標準化生產、組織化引領、品牌化打造、融合化發展,全力做好綠色有機品牌文章,積極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今年1月至6月,全州蔬菜播種面積5.15萬公頃,水果種植面積19.3萬公頃,花卉園藝種植面積1.3萬公頃,中藥材種植面積7萬公頃,梯田紅米種植面積1.27萬公頃……

“六大綠色產業”的發展成效,是遍佈山野的盈枝碩果。瀘西蔬菜、梯田紅米、“豐島牌”菊花鮮切花、“和源牌”石榴、“雲河牌”香蕉等蔬果讓萬千群眾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之路,嚐到了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來的“甜頭”,更加堅定了端好“綠色飯碗”的決心。

红河州:发展优化 释放生态红利

景色優美的小鎮

在生態農業邁出新步伐的同時,紅河州還著力優化資源利用、技術標準及服務保障,推動菸草、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更高層次上統籌發展,紅河捲菸廠易地技改搬遷、雲錫集團鉛改錫易地技改搬遷、開遠小龍潭熱電汽循環(二期)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以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引領的紅河工業正加速轉型升級……

優化發展之下,“綠色”已成為紅河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不甘人後、奮勇爭先的紅河,正在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徵途上闊步前行。

雲南網通訊員 宋文 倪琴 李立章 魏道俊 胡彥輝 記者 李樹芬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